青大民间工艺博物馆:美育+思政,润物细无声!
民间工艺博物馆外长廊,路过的师生纷纷停下匆忙的脚步,或驻足展品,近距离观看轻抚,感受先人生活的痕迹;或仔细阅读展板,通过丰富的图文介绍,探寻藏品背后的故事,踏在先民的脚印上,走出课堂,走向民间。
2022年5月12日至6月5日,“博物馆的力量”主题展在青岛大学中心校区图书馆四楼融阅读空间民间工艺美学馆举行。本次展览由青岛大学图书馆主办、青大非遗中心承办,展览分为红色文化、民间工艺、农耕文化、城市记忆和非遗印象五大板块展。
展览中最瞩目的藏品,无疑是晚清到民国年间的那张千工拔步床。外形硕大,内含“地平”、长廊、窗户、桌凳,床体外设置踏步,且踏步上设架如屋,即有飘檐、拔步及花板;床边的围栏、挂檐及横眉均雕龙画风。在古代。这样一张床一个工匠要三年或者三个工匠一年时间才能制作好,谓:千工拔步床,是体型最大的一种床。它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是民族民间工匠的智慧结晶,内容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文化内涵。而这也是本次展览想传递给我们的。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侍锦教授长期坚持推进民间文化存留的收集、整理、展示工作,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在学习期间就能对国家成长、民族成长以及少数民族生活器物进行基础了解的平台,将其融入高校美育教学建设中,探索非遗美育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是非遗里面的两大类,分为几个板块,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舞蹈、民间武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都和民间文化有关系。从上学到今天,三十多年,我始终没改变过方向,游走于古镇、艺人、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然后收集整理。”把遗落在民间的、在所有者看起来过时且无用的生活器物收集起来,摆放在校园作为美育建设的着力点,侍锦把这个过程戏称为“收破烂的”,“我对美育的概念,就是在生活器物上提升,生活器物是提升人审美的基础,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茶缸茶杯,这些器物的美,对锻炼审美非常重要,但恰恰总是被忽略。生活中的茶杯,舒适度、口感性、颜色造型等等,每时每刻在感染着你,当你建立起来这种审美以后,你再去看色形,构图,就会发现自己的审美认知已经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下形成了。”
侍锦认为,当前校园美育建设以自然环境为基本要素,人文气息不足。就像读中小学的时候墙壁上总是到处挂着科学家以及名言警句等,尽管学生不一定记住,但有时候会产生一瞬间的感染,这就叫环境的力量,美育也是这样。民间美术,本身就是思政,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是有劝诫性的。这座民间工艺美学馆,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积淀而成的。
本次展览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参与场馆布置与维护的图书馆志愿者郑雨萌谈及对本次展览的感受时说到,“能参与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从场景的布置到最终的展览,都可以让我体会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而且我们这些手工艺品都是非常精美的一种存在,作为青岛大学的一份子,也是图书馆的一份子,我与有荣焉。”
侍锦老师及其他团队人员,在大学里为我们建造了一座不是学校的学校,不是课堂的课堂。美育,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艺术家徐冰曾说:“艺术教育,应该是对人的质量的提升。” 我们希望在这条路上,能为更多的人点亮心灯。
以博物馆为载体,以丰富的藏品为故事,透过具象化展示、故事化讲述,探讨国家繁荣在民间的点滴体现,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转化为美育教育资源、思政启蒙资源,真正发挥博物馆作为美育教育和非常规教育的优势,在校园筑起更加多元、流动、开放的教育平台,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校园师生中形成一种持之久远的、连接古今的文化依赖。这便是这次展览的意义,也是侍锦一直在坚持的事情。
▼往期精彩回顾▼
△匆匆那年青大,时光漫邮,纸短情长!
△长风破浪,直挂“云”帆!青岛大学首届“云”上帆船赛圆满落幕!
△要追就追这样的星!
—QU_1909—
封面 / 王俊茹
采访&文字 / 王晶 仲翔宇
图片 / 青岛大学图书馆
侍锦民艺博物馆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拍客团图库
编辑 / 仲翔宇
审校 / 温馨 李琪 肖馨远
责编 / 魏喆吉 魏小平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