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踔厉奋发,十载春华秋实。十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培根铸魂光荣使命,不断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大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着力推动“三个体系”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01
培根聚魂,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具有跨时空的真理性、科学性、道义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落实到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术研究。2016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思政课专兼职教师200余人。2019年,制定《青岛大学人文社科类学术活动审批办法》,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纪律要求,引导师生不断增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学习、研究、生活的自觉性,确保人文社科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底色更加鲜亮。
学科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年来,学校人文社科巩固传统优势学科,支持发展新兴学科,不断促进学科相互融合、交叉发展。截至2021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已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共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学科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十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有10个学科进入软科排名前50%,其中应用经济学排名由前40%上升至前20%。
近年来,学校科学研判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抢抓发展新机遇,创新学科建设思路,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原则,以“博士点精准培育工程”“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等为引领,在人文社科领域重点打造“师范教育+”“文化创意+”“经管+”三个学科集群,实施精准滴灌,精准施策,以此为基础,统筹其他学科建设,形成多点突破、协同发展的局面。
十年来,学校人文社科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制,构建良好学术生态。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人文社会科学大会,制定了《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青岛大学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实施意见》,为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成立人文社科处,体现了学校对文科发展的重视和支持。2019年,召开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大会,出台了《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办法》《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水平成果奖培育办法》《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办法》《青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2019-2023)》等系列文件,学校人文社科发展掀开了新篇章。
欣逢盛世,学校文科学者自觉回应时代呼唤,坚持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十年来,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0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4项;获批其他纵向、横向项目22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近2亿元。发表CSSCI和SSCI高水平研究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602部,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90余项。据有关机构对2018-2022年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统计显示,我校共获批98项,位列全国高校第67位,其中重点项目立项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81位。
名家辈出,硕果累累。学校人文社科学者有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省部级人才称号21人次,山东社科名家4人,2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十年来,人文社科学者不断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孟天运著作《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和侯传文著作《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先后入选2012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周海波、于化民、石腾飞等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展现了学校文科科研力量。
十年来,学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共获5项国家级奖项,实现了较大突破。2015年,钟永光著作《回收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制度设计》、刘怀荣著作《先秦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之关系》分获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2020年,刘增人、刘泉、王今晖合著的《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吕慈仙著作《高考制度公平性研究:异地高考政策与随迁子女社会融入》获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
在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是增进国家及民众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来说,人文交流是夯实中外关系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互鉴,让世界了解中国,是高校人文社科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十年来,学校人文社科学者坚持以我为主、和而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先后选派人文社科学者33人次到美国、韩国等国家“孔子学院”担任教师,教授中国语言,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加强对海外汉籍的保护、整理、研究;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青岛自贸区研究院”“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与外国同行展开学术、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辐射力和解释力。
.
学校人文社科学者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持续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多种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文科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产生了一批具有建设性、前瞻性、吸引力的智库成果。
十年来,新获批3个省社科规划基地、4个省级研究中心、5个市厅级科研机构,成立24个校级研究机构。人文社科学者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中央和地方重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00余篇,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科学建议。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交研究报告200余份,其中一批成果被各级政府领导做出肯定性批示或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进政府决策。基于徐修德教授研究成果的“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被海关总署定期发布,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胡金焱教授团队提交的“建言青岛美美与共”方案获青岛市委书记批示,经市委常委会通过,由四个部门在全市组织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推动了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学校人文社科工作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青大这十年|学科建设精进不休,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
青岛大学
—QU_1909—
图片 /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拍客团图库
审校 / 赵心书 王晶 郑雨欣 仲翔宇
责编 / 魏喆吉 王沛然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新浪微博:@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