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见度】孙家兄妹的晚年困境

甘贝贝 健康报新闻频道 2022-06-07

孙秀光老人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她还有1位弟弟和1位妹妹,如今也都步入了老年期。3位普通老人所在的3个家庭,正在遭遇着不同程度的老年人医疗照护难题。老年人独自就医时,流程繁琐搞不懂、排队长龙挤不动、体力不支等不及,件件苦恼。同时,老人往往多种慢病共存,看病要跑多个科室,每天要吃大把药,事事操心。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最难的还不是找专家,而是得不到日复一日的专业照护。这是老龄化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每个人正面对或即将面对的问题。


孙秀光,71岁,空巢  一说起看病就打怵


只要一说起到医院看病、取药、做检查的“麻烦事”,71岁的孙秀光和老伴就显得特别无助与无奈。

孙秀光的祖籍是安徽省,年轻时来到北京工作,嫁给了和她同岁的北京人,落地生根。她和丈夫本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很小时就不幸夭折了,唯一的儿子现在在加拿大,无法照料他们。孙秀光觉得,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但老两口生活能自理,平日里可以相互搀扶和陪伴。

可一旦生病就不一样了。“上了年纪,没有年轻人陪着去医院,真的太难了,不仅一些流程细节弄不明白,身体也着实吃不消,每次去至少折腾一天。弄得我们俩现在每次到大医院看病都打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害怕没病也被折腾出病来。”孙秀光言语中透露着苦涩:“我和他爸生病去医院从来不告诉儿子,他离我们太远,即便知道了,除了担心什么也做不了。”

统计显示,我国76.5%的老年人“带病生存”,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据悉,在所有老年人中,像孙秀光这样的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占了一半。他们在生病就医、住院时,会比有儿女陪伴的老人更加困难。

4月末的一天凌晨,孙秀光突然头疼欲裂。这可吓坏了老伴,第二天一早带着她来到家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问诊后没有发现明确问题,建议老人到大医院做脑部核磁共振检查。孙秀光立即开启了胡思乱想模式:“会不会是恶性肿瘤啊?万一严重了,最后还得拖累孩子。”想到此,不轻易去大医院看病的孙秀光和老伴直奔三甲医院。

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途中还要换乘,怕去晚了挂不上号,向来节俭的老两口决定乘出租车。等了约20分钟,两人终于拦到一辆车。

大约9时10分,两位老人终于到达目的地,急匆匆地走向挂号大厅。然而,仅挂号这个步骤就让他们手足无措。原来这家三甲医院取消了窗口挂号,只能利用自助机器。孙秀光发现一站式自助服务区内,导医正被患者层层包围。

“挂个号我血压都要上去了。现在记性不好,眼睛也花了,自助机上的字根本看不清楚,更别提鼓捣这些新鲜设备。”孙秀光长长叹了口气。请导医帮助挂完号后,被告知必须得用银行卡支付,他们这才发现没带银行卡,于是赶紧又跑到医院附近的银行办卡。

40分钟后,急得满头大汗的孙秀光和老伴,终于挂上了当天下午神经内科的普通号。孙秀光走进神经内科诊室已是14时,医生迅速地问诊并开出检查单,就当孙秀光还想向医生咨询些什么时,下一位病人已走到诊桌前。两位老人又加入了排队缴费的队伍,然后再到特定窗口预约检查时间。

6个多小时里,老人看病花了5分钟,除去路上花费的1个小时外,其他时间全部用在排队挂号、缴费以及等候上。

孙秀光说,这还算好的。万一她或老伴一方生病住院,另一半的负担就太重了。去年老伴做了肠息肉手术,住院4天,即便请了护工,仅是她每天到医院看望、送饭,就累得像散了架似的。

如果两个人同时生病了怎么办?这种情况孙秀光不敢想,却不得不面对。她告诉记者,以前老两口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可是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现在已经开始计划和咨询。“至少我们俩突发疾病时,身边还能有人帮衬。”孙秀光眼里充满落寞。



孙玉华,66岁,慢病 每天服药25种


“人老了,就怕生病,如今疾病缠身,天天围着医院转,吃药比吃饭还多。”孙秀光的妹妹、66岁的孙玉华老人如今生活在安徽省某地级市。老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青光眼等疾病。为控制病情,不得不奔走于各专科看病。她一个月要去医院四五次,病情时好时坏使她长期饱受病痛折磨。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患慢病尤其是多病共存的现象不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约60%的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病。穿梭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一日三餐把药当饭吃”,这成了不少老年患者的真实写照。

孙玉华说,她有时会同时拿着两三张甚至更多挂号条,在不同区域、不同楼层的科室来回跑,常常是这边的检查好不容易在下班前做了,拿到检查结果,医生却已经下班了,只好下次再来挂号请医生看检查结果。

几年来,孙玉华看过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等10余个科室,有的病还同时看了中医、西医,每次看病都能买回三五种药,如今每天必服的药多达25种。

电话一端,孙玉华的儿子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他回母亲家看望,无意发现,老人一天吃的药足足装满一个小碗。他说,自从父亲两年前去世后,他们就为母亲请了一位保姆。他和几位兄弟姐妹只知道母亲有一些疾病,但因为不和母亲住在一起,一直没注意具体吃了什么药。更让他担心的是,母亲每天吃的药比饭菜还多,这样会不会吃出问题。

孙玉华的儿子带着母亲和她的一大袋子药,来到省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希望医生想想办法,在给母亲治病的同时少吃点药。最终,医生为孙玉华选择了8种药物,既能控制病情,又不会带来大的副作用。

看到药盒少了一大半,孙玉华的心理负担也减轻不少。医生告诉她,患有一两种疾病的老年人看专科,像她这样患有3种以上疾病,或伴有老年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的高龄老人,应该到老年科就诊。

孙玉华告诉记者,身边的很多老人也和她一样,此前从未听说过老年医学科,她经常看病拿药的市级医院也没有设立老年医学科。


孙正刚,69岁,失能 经常跟儿子说“对不起”


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坐在轮椅上,头戴遮阳帽,一条白色毛巾围垫在老人的胸前,用来接住老人流出的口水。老人眼神空洞,面无表情。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孙秀光弟弟、69岁的孙正刚老人时的情景。

4年前,孙正刚从安徽来到天津,帮助儿子孙志照顾二孩。孙志没想到,短短两年,父亲就因病变得生活不能自理。孙志告诉记者,刚刚失能时,父亲还能说话,经常跟他说“对不起”,觉得自己拖累了儿子。

据估计,我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为18.3%,总量约为4063万。对家庭而言,一方面是经济上的负担,其实更大的负担是对这些老年人的照护。

20年前,孙志从安徽考入天津一所重点大学读书,毕业后留在当地一家国企工作,之后的生活按部就班。

平静的生活两年前被打断。父亲孙正刚出门买菜跌倒造成髋关节骨折,卧床在家。没过几个月又突发脑梗,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从此无法自理,成为失能老人,整个家庭随即陷入忙乱之中。

孙志只好请保姆专职照顾老人,妻子则申请调到较为轻松的工作岗位,以便接送和照顾孩子,“升职的事情想都别想”,全家的经济重担压在孙志一人身上。

去年夏天,正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孙志突然接到保姆电话,说老人摔下了床,让他赶紧回家看看。孙志立即放下手里的事飞奔回家,所幸父亲没有伤筋动骨。不久后,保姆因为担惊受怕坚决离开。两年里,孙志换了8个保姆。

“上有多病老人,下有两个小孩,压力真是太大了,几年来心力交瘁。”孙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照顾一位失能老人,一个月的保姆费约6000元。父亲食品、用品、营养品等开支至少2000元,加起来仅老人每个月的花销就8000元。

保姆也不可能24小时连轴转,孙志和妻子也要分担照顾老人。“基本没有自己的生活,下班赶紧往家赶,出去买菜,20分钟以内必须要回来,生怕老人出意外。”孙志说,也不是没想过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可是无奈方圆几公里的养老院要么不收失能老人,要么排队遥遥无期,要么每月费用过万。

虽然家附近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瘫痪在家的父亲没享受到实质性服务。“有一次父亲发烧,想让社区医生上门看看是什么情况,我打了电话,可医生说实在太忙,一时半会过不来,建议不舒服赶紧去医院。”孙志无奈地说,现在最怕的就是父亲生病去医院。他们居住的楼是老式楼房的五楼,没有电梯,下楼就得用担架抬,他和妻子两个人根本完成不了。


健康老龄是个大课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医疗、康复照护需求不断增加,老年医疗服务模式的建立健全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基础和关键。如何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的“总量大、速度快、高龄化、不均衡、未富先老”等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如何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老年医疗体系面临“五缺”


“多器官系统功能减退、多种慢性病共存、残疾率高和生活质量下降是老年人面临的普遍问题,老年医学强调对人和病的连续管理。”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系主任陈彪教授直言,目前我国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面临着“缺人管、缺团队、缺标准、缺保障、缺设计”的问题。具体而言——

“缺人管”即社区医疗服务不到位,签约服务、主动服务机制还没有广泛建立,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针对老年健康和疾病的综合性预防和干预不健全,对老年衰弱和老年综合以及老年疾病的早期预警干预技术研发应用不够;现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化诊疗模式不能满足老年病的需要,老年患者面临检查重叠、治疗交叉、不合理用药等问题。

“缺团队”即分级诊疗不健全、不完善;缺乏严格培训的全科或家庭医师,医学本科教育没有老年医学,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没有老年医学;对护理人员老年医学的培训不够,护士和护理员职责不清晰,医护管理不融合,重治疗轻护理;专业人员“机构化”管理严重,没有形成垂直专业化团队,医护人员无法跨机构流动。

“缺标准”具体表现为社区、医院、康复、养老等机构及其所属医护专业人员和服务内容职责不清;针对老年健康、衰弱和疾病的诊治、预防、康复和照料服务功能的标准不完善;各级医生、护理和照料的培训考核标准、服务标准、收入标准不完善;老年护理服务评估标准缺失,大量需要低层次医疗护理的老人进入医疗机构养老,而部分养老院中应该住在医院接受专业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却不能得到治疗。

“缺保障”指基本医保制度的统筹层次低,缺乏商业保险的补充;医保对康复、护理、上门巡诊、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的补偿政策不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老年人家庭面临巨大的经济负担;退休后异地安置的老年人跨区域就医结算难的问题突出。

“缺设计”表现为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指导和疾病防治的专职人员不足,重点放在了看病和开药;大医院的医生护士自由多点执业没有广泛推广;医保按医院总额支付,而不是按“病种”“人头”支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水平不高,从社区到三级医院的老年医疗服务均缺乏信息技术支撑,信息分散在不同服务提供主体,信息共享严重不足。


探索老年病综合诊疗模式


陈彪说,应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为老年患者提供健康保健、用药咨询、疾病防治等服务,避免多种疾病共存的老人“看病跑多个科室”“多重用药”等问题。应鼓励我国所有医学院校成立老年医学系,从本科教育入手,为未来培养更多老年科医生。加快培训全科医生,并使他们和老年病专科医师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是建立整个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构建以社区医护团队为基础、区域老年病/康复/养老机构为依托、区域三级综合医院为支撑的一体化分级诊疗体系。

“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就是打造医疗保健、居家照料、慢病防控、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连续性医疗照护服务,从而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家庭照料等良性互动的健康服务模式。”北京老年医院助理研究员刘向国指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要从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社会行为学、环境科学、精神心理科学等角度全面研究老年患者;不断识别和探索老年综合征的特殊表现和干预措施;整合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全科医生等,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连续性。

陈彪认为,还应明确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诊疗、护理、康复服务内容和标准,形成分工合作系统;调整融合社区以人头付费、机构以服务项目付费、三级医院按病种付费,为老年人在各类机构接受服务提供资金保障;搭建开放共享的老年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全人”和“全程”的连续管理模式。

有专家希望,制定向老人倾斜的医疗和康复等服务政策,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就医、优先安排住院的便利,开通绿色通道,设立老年人专用候诊座位,制作标识醒目的告示牌,积极开设老年简易门诊和预约门诊,方便部分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连续服药老年病人进行就诊配药等。同时,通过志愿者服务或者社会化规范的陪诊服务等,解决陪同或帮助老人看病就医、取药等。

“有了点子更要抓落实,相关部门要对已经出台的优待老年人就医政策的落实加大督促力度,从上至下打通各个环节,消除梗阻,使老年人切实获得这种优先的医疗照顾。”这位专家强调。

北京某三级医院一位心血管内科医生说,在服务工作中,经常看见一些老年病人,独自一人在医院转来转去,不知所措。他希望,子女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及时发现老人的疾痛并陪同老人到医院就诊。“老人大多病情复杂,即使医生有特殊交代,老人也经常容易忘记,如果有亲人陪同,就可以帮助记下交代内容,督促老人去执行。”


长期照护应属基本公共服务


由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失能老人对于专业性的医疗照护需求持续上升。多位业内人士指出,长期照护应是一项基本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快相关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

下一步要如何做好老年护理和老年照护,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未来重点要解决4方面问题:

一要解决谁来照顾的问题。按照“十三五”护理规划,到2020年,全国护士队伍将达到450万。大力发展护士队伍数量的同时,加强老年护理员的队伍建设。二要解决照顾谁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在制定关于老年照护评估的标准。三要解决在哪里照顾的问题,大力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四是要解决谁来出钱照顾的问题,即筹资,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有专家希望,依据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和需求,完善失能老人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具有统一性和针对性的导向性政策制度,研究体系内部运行机制,诸如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伦理建设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标准、规范与指南;研究和细化相应的实施措施,使失能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基本的帮助。


文/健康报  记者甘贝贝

编辑/马杨


精华文章随机推荐 点击即可

【要闻】孙春兰:加快推进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关注国产医疗设备】国产设备开始“登顶”

【发布】城乡老人生活怎么样?看看这本蓝皮书就知道了

【能见度】医养结合:把诊间“搬”到养老院





长按二维码,可以关注我们哟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