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黄梅山名县只是个传说

本编委 黄梅文哲 2022-12-28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老乡群文学自媒体群免费信息群

黄梅县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居吴头楚尾之间,地貌景观形成于1.34亿年前,始置县寻阳于公元前164年,迄今2186年。自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县名沿用至今已经一千四百多年。2018年,黄梅县被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一、黄梅县何以名黄梅?

新《黄梅县志》载:“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名。”明清时期黄州府志和黄梅古县志也都是说以黄梅山名县,但所记黄梅山不是在县北境,而是在县西四十里:


1、明弘治《黄州府志》曰:“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梅树。隋、唐时,皆以此名县。”
2、顺治《黄梅县志》山川篇载:正西之山,四十里曰黄梅山,邑之取名以此。
3、乾隆《黄梅县志》山川篇: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梅树,相传邑之取名以此。

4、光绪《黄梅县志》山川篇: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多梅树,相传邑之取名以此。
5、《方舆汇编》载:“黄梅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多梅,县之取名于此。”《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是清代陈梦雷、蒋廷锡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受康熙皇帝委托,编纂而成。


综上五部史志通说,县西四十里黄梅山,多梅树,相传邑之取名以此。明弘治《黄州府志》虽称隋、唐时,皆以此名县,但不见出处。未发现有隋、唐时史志或诗词文章有此记载。乾隆和光绪《黄梅县志》均称:相传邑之取名以此。何谓相传?相传的释义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其中含有不是确实有据,只是辗转传说的意思。由此可知,乾隆和光绪《黄梅县志》编者也认为,以黄梅山名县只是个传说,也认可不是确实有据的意思在其中。


在历史地理著作中,第一个提岀不同于五部史志通说的,是清初顾祖禹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的《读史方舆纪要》。该纪要被称为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其卷七十六说黄梅: 漏头山县西八里,平旷可屯兵。宋末侨置县于中洲,即此。又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山多黄梅,隋以此名县。顾祖禹认为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即今天的十里铺或附近。

此说与明弘治《黄州府志》和顺治《黄梅县志》相左,也未被康熙后岀版的乾隆和光绪《黄梅县志》采纳。查光绪《黄梅县志》县境全图和山图,漏头山在县西南,往濯港方向,在十里处周边十里,经查也无黄梅山。可见《读史方舆纪要》以此名县之说,也不是确实有据。


第二个不采纳县西四十里黄梅山说的,是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今县释名》:黄梅山在西北,山多黄梅,以此名县。未标示其与县城的距离。《今县释名》在县西说,县西南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西北方位说。顺治《黄梅县志》山川篇载:西北之山,十里曰粉璧山,十五里曰安德山,二十里曰杨梅岭山,三十里曰考田山,考田之西曰大竹山、小竹山,东曰高山、石牌山。黄梅西北诸山中,并无黄梅山,可见《今县释名》以此名县也不确实。


二、以黄梅山名县的黄梅山究竟在哪里?

如前述,黄梅县境有多个黄梅山,但以之名县的黄梅山应该只能有一个,它又在哪里?


1、位于县西四十里之黄梅山,如无新的发现,不能认为是名县之山。县西四十里之黄梅山,邑之取名以此之说,上溯隋唐,下至明清,为官修府县志所载,其可信度应该比较高。但自清至民国及当代,质疑声不断,屡有新的说法岀现。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名,已成通说情形,县西四十里之说已无人再提,被彻底否定。

为在县西四十里范围内寻找隋开皇名县时的黄梅山,我访问过在县西大河区、在天门公社、大庙公社等山区居住、工作和生活过数十年的山里老人、老干部近百名,没有一人能在县西能找到一个山是叫黄梅山的。只有寄希望于未来,期待有新的古籍出现或文物发现,能够印证古人史志所言不虚。


2、位于县西北约15公里之黄梅山,不是《方舆汇编》所载黄梅山。1985年版《黄梅县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山、山峰部分第109页载:黄梅山( Huangmeishan )位于黄梅县西北,《方舆汇编》载:“黄梅山, 在县西四十里,山多梅,县之取名于此。”地处东经115°47',北纬30°07/,主峰距县城约15公里,范围0.5平方公里,海拔350米,现山多松树。


在1:7万地图上,该黄梅山在四祖寺与破额山之间。在四祖寺,用手机高德地图搜索“黄梅山”就在离此468米处,步行需要7分钟,开车一分钟。按着地图徒步行走几分钟,原来这0.5平方公里之处就是名县的黄梅山吗?


黄梅县作协主席雷有德先生在《四祖开山》一文中写道:长江之北,庐山对岸的大别山南麓,有一座山岭,叫黄梅山。黄梅山于县西三十里地。古人好梅,山上遍植梅树。寒冬腊月,漫山金黄,如佛云齐天。愈是冷霜冰雪,愈是竟相怒放。雪梅融化,朵朵花瓣冒水珠儿,滴水丝儿,花汁满溪,潺潺流香。黄梅山,黄梅水,正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渐渐有了文脉,出了名气。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称作黄梅县。

国家一级作家周濯街在讲湖北省黄梅地名故事《黄梅县的来历》中说:隋开皇十八(公元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县城仍然在白花坂。这么改是因为县城的北面有黄梅山、黄梅水。这便是黄梅县的来历。那么,这“黄梅山、黄梅水”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黄梅山、黄梅水”与全国独一无二的“梅花寿星”——蔡山“晋梅”有关。其中,黄色梅花种自变量最多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四祖寺一带,当时的双峰山又叫“黄梅山”,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也叫黄梅水。


笔者认为这里似为县之取名于此的黄梅山,但实际不是。顺治《黄梅县志》山川篇载:正西之山,三里曰赤土坡山,七里曰毛光山,十里曰金钟山,十五里曰瓦市山,汉黥布所筑东西二城在内。二十里曰大河铺山,三十里曰西山,一曰破额山,即四祖大医禅师道场。前曰瑶凤山,曰狮子山。四十里曰黄梅山,邑之取名以此。按志书黄梅山与四祖寺及破额山同在县西一个方向,但不是同一地,两山相距还有十里。千百年来,四祖寺有西山、破额山、双峰山诸多名称,但从无黄梅山之谓。


3、位于大河镇永安村之山坡,可推测有叫黄梅山之地,但不一定是名县之山。黄梅县作家商宏志先生在《馥郁黄梅香千年》一文中介绍:黄梅自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由新蔡县改称现名,迄今1420年。因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山多梅树,故名。清顺治《黄梅县志·村镇志》载:县北为凤源乡,分八镇,考田镇辖有黄梅村。大约在大河永安、徐墩一带。清末民初,黄梅村方圆十里,所辖居民点,恰好是现在大河镇永安村、徐墩村所辖的自然墩。

另外,县志中有记载的“黄梅寺”遗址,在今之下翟自然墩附近。因而有人推测,黄梅山或在下翟、石山咀至赵畈的山坡之上。黄梅水,即考田河。新编《黄梅地名志》中记载:黄梅山,位于大河镇永安村东北部。旧时,因山上多生长黄梅树,故名。属大别山脉云丹山山系。今山上多为松树。


笔者认为有人推测名县之黄梅山或在下翟、石山咀至赵畈的山坡之上,但经不起推敲。一是这块地方是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丘陵,不能称之为山。所谓“山”,是这样定义的,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三部分。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海拔一般在200米~500米之间,群丘相连的称丘陵。丘陵一般都比较破碎、低矮,顶部浑圆,坡度和缓,没有明显的脉胳,多为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从下翟、石山咀至赵畈的地理地貌特征看,是丘陵,不是山。

二是此猜测类似于《今县释名》的县西北之观点,与县西四十里,县西南十里之说,存在明显的方位争议,谁也无真凭实据否定对方。且永安村东北部是在县西北二十里杨梅岭西侧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距三十里之考田山尚有十里。既无文字记载,亦无口头传说,印证这个山坡曾引起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和朝廷注意,将其作为黄梅县名县之山。猜测只能停留在猜和测的阶段,若将猜测作信史,会误导后世信以为真。


4、县北境之黄梅山的具体地点语焉不详,游者将往何处览其形胜?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因县境北有黄梅山、黄梅水,故名。”这“县境北”三字的具体地点语焉不详,有点茫然不知所指的感觉。黄梅县境北部,属大别山脉东端尾部,山高岭峻,绕县境北部东北西三面,习惯被称为北部四大山区。有八座海拨千米以上高峰,绵亘百里,形成天然的北风屏障。这“县境北”三字,可以理解为已排除了县西四十里之说,但不能确定是在县境西北、正北或东北,听起来还似云里雾里。为释疑,在“黄梅县境北”多方搜索,也末发现有黄梅山。


5、近有学者称黄梅县直接得名于黄梅水,而非黄梅山。因为黄梅山与黄梅水密切相关,黄梅水发脉于黄梅山,黄梅县治在黄梅水旁。而黄梅县城自隋代立黄梅县以来,根本没有变迁过。且黄梅县境内有两大水系,即今天的考田河水系与县河水系。按县治在黄梅水旁,很明显县河无疑是黄梅河,亦即黄梅水。

黄梅,负山滨江,与蕲春同壤。或为寻阳县,或属新蔡郡,或侨置苞信县,或名新蔡邑,终定名黄梅县。世代屡更,疆域不一,然其山川之可纪,形胜之可表,县名亦可考,往踪未尽泯也。黄梅名县之山究竟在哪,众说纷纭。期待有更多的黄梅乡贤、能人志士能找岀名县之黄梅山,幸莫大焉。我认为,虽有因黄梅山而得县名之说,但对黄梅山在何地的表述各不相同,且查无实据。由此看来,黄梅县因黄梅山而得名不可信。


三、隋开皇为何改新蔡县名黄梅?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生灵涂炭,士民纷纷南迁。西晋永兴元年(304)寻阳县治迁往江南,在江北的寻阳故城居住了大量的河南新蔡郡移民,东晋在南方设侨置郡县来安抚南渡北人。早期的移民本就有用原来居住区的地名,来命名新迁入地的习惯。朝廷即在南渡北人聚居地,设立与北方同名的郡县。东晋大兴元年(318)设新蔡郡,侨置苞信县(今湖北黄梅蔡山附近)。


太元三午(378年),为了把侨郡与北方原新蔡郡相区别,改称南新蔡郡。南北朝宋文帝时期,汉人继续南渡,河南苞信县民大举进入黄梅县境内。公元464年,朝廷又于黄梅县境内侨立苞信县,辖今武穴莲花塘及黄梅大河以北至蕲北一带。南朝梁绍泰二年(556年),苞信县改为新蔡县。南新蔡郡城自378年至589年,存续211年。

新蔡县自556年至598年,存续42年。由此建制沿革可知,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蔡县为黄梅县之前,这里属侨置的新蔡县和苞信县,历时有280年。这些侨州、郡、县管辖的民户大多是原政区的移民或其后裔。这样,原来在北方的十多个州、上百个郡和几百个县的名称移到了南方,或相应向南、向东移动了。


这些北方地名,从隋朝以后基本都消失了。这是因为东晋时北方有十六国政权并存,南朝与北朝对峙,北方政权大多保留着原来的地名,很多政区的名称双方都有。隋朝继承了北朝,也沿用了北朝的政区名,当它灭了南方政权后,自然不会改变自己的政区名称,只会将南方同名的政区撤销或改名。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时,就更改了几十处重名的县名。例如因衢州有信安县,改黄州信安县为麻城县;因河南有新蔡县,改蕲州新蔡县为黄梅县。因此,凡是北方有的县以上地名,将南方同名的政区都被取消了,侨州郡县形成的地名基本成了历史陈迹。


在取消新蔡县名,改称黄梅县的时候,是否保留了侨州郡县用原来居住区的地名,来命名新迁入地的习惯,黄梅县名中是否含有新蔡的因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新蔡县及新蔡郡,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古称蔡州,后取名新蔡,在商周时,梅国是新蔡的故国。梅姓是梅国的国姓,梅氏出汝南之说即源于此地。

东晋朝廷于太元三年(378)在寻阳故城设南新蔡郡,城旁唯一的一座丘山,因为近新蔡郡城而得名蔡山,新蔡县城所在地也由浔阳城改称为梅城。蔡山与梅城地名延用至今。在现代,河南新蔡县梅姓和湖北黄梅县梅姓,在全国仍属聚居最多的地方之一,且都奉梅国为姓源之始。


我认为,蔡山之蔡和梅城之梅,是取义于新蔡之蔡,梅国梅姓之梅。隋开皇改新蔡县为黄梅县时,取新蔡故国名中之梅入县名是应有之义,决非偶然。因此,黄梅之梅与新蔡之梅国有关,与黄梅山多梅树无关。

正如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启迪人们认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看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太白湖

他给我兜汤夹菜,我却…

蕲黄自古以来就文昌学盛

黄梅县究竟因何得名?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