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师进网师【第九期】| 读写成就美好
作者 | 张明坤
审核 | 刘凤娟 王小伟
编辑 | 杨茜
01
嘉宾介绍
分享文稿
02
读写成就美好
老师,你有多久没有收获专业成长了?是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慢慢地等待着时间肆无忌惮地侵蚀?一位教师的成长又需要哪些核心要素呢?热情的鼓励?真诚的批评?广阔的平台?绝佳的机会?或许这些要素都需要,也或许并不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经常有人问:相遇新网师、新教育能带来什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获得感。成长,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是每个教师一辈子的修为。对于广大教师来说,牵手新教育能带给自己最大的红利就是专业成长。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我迷茫过,产生了职业倦怠,李镇西老师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职业倦怠,当一个人找不到精神生命的出口时,就容易职业倦怠。他们找不到职业发展的方向,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很多人遇上新教育他们“两眼发光”,精神抖擞,因为他们找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认同,获得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从而让自己的人生重构、书写。
1、职业认同
李镇西老师说,通俗而简单地说,就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教育,不是外在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是为自己做。教育的一切---喜悦与烦恼、成功与挫折、赞赏与非议、欣慰与委屈……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因而这一切都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心态与行为,更不会挫伤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职业认同”。
“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因为所有与教书育人相关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教师。“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之月。所以,新教育实验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逻辑起点。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一名老师,刚刚四十多,但评完教授后,说自己教学没了激情,上课没什么意思,回家也没什么意思,觉得离退休还很远,虽然也不知退休后要做什么。我觉得他也进入到了自己教育发展的瓶颈期和高原期。教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进入了自我发展的高原期呢?
1.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自己在不断重复。
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好比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这时候需要放进一块骨头,教师成长的味道就不同了。
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4.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
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
如果你有了上述李海林所说的症状,就是自己职业倦怠的明显标识。
“教育·生命”说是新教育的一种境界,更是其教师成长的理念支撑。
新教育的职业认同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主张每位教师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他既是故事的主人翁,又是故事的作者。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写成一部伟大的传奇,取决其本人是否真心用心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为此,新教育实验把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起点,并把教师成长分为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技术支持系统,两者相辅相成。
没有好的专业发展,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职业认同;同时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好的职业认同, 没有理想、没有激情,很难达到专业发展,二者互为补充。如果说专业发展是形而下的技艺之事,那么职业认同便是形而上的信仰之道。实践表明,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对教育充满热爱,,饱含生命的激情,才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最终也才能够有其好的教育品质。
2006年,新教育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个核心理念。朱永新先生对它的解读是:
1、教育就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有别于传统教育目的——教育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的,特殊在它要实现个体生命的充分成长。
2、教育生活是幸福的,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师生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追求的。
3、教育生活是完整的。既要满足师生相对低级的内在追求,更要促进师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同时,还要关注其“身、心、脑”的完整,实现“全面和谐的成长”,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其实新教育可以称之为“信”的教育。这里的“信”有两层涵义:
1、相信——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教育能够带来美好的改变;
2、信仰——对教育有宗教般的情怀,就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一辈子爱着教育,至死也要看着曾经工作过的校园离开世界。
信起来,就是要建立起高度的职业认同,进而产生心理归属感,用理想、激情支撑、引领自己走向卓越。
《南风窗》杂志曾这样描述:“新教育实验有望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塑造一个什么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
那么,我们搞新教育究竟为什么呢?
第一,为了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
第二,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浪漫、情趣而富有诗意的童年,给他们将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
我们开展阅读也好,打造完美教室也好,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有老师说,扩大学生的阅读,肯定能够提高他们的成绩。我看不一定。我是这样想的,丰富学生的阅读,一般来说能够促进他们的成绩,但即使不能促进,至少不会促退。不但不会促退,而且还会因为阅读而给学生的心灵世界注入许多的精神养料和缤纷色彩。对于有些成绩很差的学生,不让他们阅读课外书,他也考不上大学,考不上重点高中的,那还不如让他阅读呢!新教育有许多富有诗意的活动,还有许多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我们搞新教育,就是要满足儿童的天性。总之,我们搞新教育,不是为了对外做给别人看,而是对内为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为了我们的幸福。
湖北随县实验区有一个王从伦老师,一个人在穷山沟的小学里搞新教育实验,他想做不了大事,就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学生喜欢的事,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2011年他建立个人微博,一年写135篇随笔,至今写博文987篇100多万字,带出了美丽的阳光班。2013年,出版个人文集《心履历程》。并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从伦老师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做新教育,可以幸福自己,成就自己。做新教育当坚持、坚守、坚信。
对新教育的理念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提是需要靠近它,自觉接受新教育的辐射。建议大家读一读近年来年会主报告,订阅《教育——读写生活》杂志,关注“教育在线”网站、朱永新微博、“守望新教育”“镇西茶馆”公众号等承载新教育文化的媒体平台。只有看见,才有可能改变。
2、专业发展
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翼。这里说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进入教师队伍后进行的所属学科知识与素养等的再学习再提高。这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互为前提。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是说,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了教育品质的保证。
什么是专业发展?
专:成长方向
业:用心从事
发:纵向持续
展:横向融通
新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三条通道: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专业共同体:站在团队的肩膀上攀升。
朱永新说: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教师缺少高品质的专业阅读有关。
“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教师的核心是以学生为重,以服务对象为重,这是一切专业的核心价值。学习是人的天性,人一出生就在学习,但是教育者不是,教育是成年人为下一代设计的有系统的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准备他们的长远未来。
一个没有学过医学的人,是没有胆量站在手术台上动刀为病人开肠破肚的,因为医师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一个没有学习过教育学,没有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人,站在讲台上可能会无所畏惧。这至少说明,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不够的。
专业教师与业余教师的差别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专业教师喜欢教书,他们把教师职业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和平台,致力于在教书育人中获得幸福感与自由感;业余教师不喜欢教书,他们只把工作当做赚取薪水养家糊口的工具,很难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和自由感。
第二个差别: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在动态中进步;业余教师不喜欢学习,不愿花时间钻研探索,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
在我所了解的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中,有一大批这样的专业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不满足于生命碌碌无为的状态,不愿意“熬时间”“混日子”,而是带着破解教育教学难题的目的,开启“三专模式”。
第三个差别:专业教师拥有成体系的认知结构,而业余教师的知识结构零散、不成系统。
一个专业的老师能深刻理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根本性书籍,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性阅读能力,养成研习经典的良好习惯。分析问题时,专业教师会自动调动知识背景,运用多种理论多角度灵活解释现象,发现真问题;而业余教师则固守僵化、片面的观点,仅凭经验下论断,造成“误判”。
以我自己为例,在刚教书的前几年,主要精力都放在吃透教材和管理学生上,对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清晰认识,只是粗浅地认为要把教材教好,而教好的标志就是学生能考出好的分数。跟着新网师,才明白根源在于缺乏强大的知识背景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中,语文本体性知识(如汉语知识、文本解读、学科实践及理论、文学作品等)应该占50%,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占30%,人类基本常识占20%。
第四点差别:专业教师解决问题遵守科学的流程和规范,而业余老师解决问题则仅仅依赖经验,缺乏章法。
老农民也能种出好的庄稼,袁隆平种的庄稼收成也不一定都好;但老农民是业余的,袁隆平是专业的。为什么?袁隆平种庄稼有科学的流程和规范,是经由实验去发现;而老农民种庄稼依赖的是经验,是经由经验而领会。老农民也讲“理论”,但他的“理论”只是既往经验的总结,一旦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老农民的经验就会失去效应;而袁隆平则可以分析变化背后的原理,通过实验、对照、分析等提出应对方案。
专业教师在备课时遵循一套科学的流程和规范,这套流程和规范不一定都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能保证将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举个例子,为什么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比赛参赛老师两个小时备课时间,而且除了《教学参考书》不能阅读其他参考资料?就是因为业余的语文老师备课缺乏科学的流程和规范,无法快速高效地处理问题,离了现成的资料就备不出高水平的课。
作为曾经多年在中小学一线打拼的教师,我深知许多老师生活工作的不易和深处“小环境”中的无奈。而且,我也明白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有直接关系。上述分析,与其说是分析差别,不如说是指出方向。虽然现实有种种限制和不足,但人不是机械被动地被环境塑造的,人依然有选择的自由。努力成为一名专业教师,这不仅关涉到教育教学的业绩,更关涉此生的幸福与自由。
解决方法: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通过几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新教育实验认为,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它还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这里的知识,主要是如波兰尼的《个体知识》中所说的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而不是可以通过书面试卷测试的显性知识,更不是各种信息的大量堆积),而许多教师在某一方面存在着“短板”,因此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此,新教育实验开始着手研制一张“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即用书目的形式,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
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新教育实验认为,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此外,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也被称为根本书籍。
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
在阅读方法上,新教育实验主张知性阅读,这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2014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对上海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进行了阅读调查,其后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教师阅读时间短:82%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阅读时间达90分钟以上的仅占6%,60-90分钟的占12%,30-60分钟的占48%,另有34%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教师读书数量少:61%的教师在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不超过4本。教师购书数量少: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订阅的期刊杂志低于2种,79.4%的教师一年购买的书籍少于10本。教师阅读效果差:在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式中,39.2%的教师以浏览为主;其次是泛读,占32%;最后是精读,占28.8%。
为何不阅读?教师给出的理由很多。66.1%的教师认为“工作太忙”。12.6%和8.4%的教师认为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压力太大”和“家庭事务”。在“阻碍教师阅读的因素”中,有57.2%的教师认为是“没有时间”,13%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还有9.4%的教师则表示“没有兴趣”。
类似的调查屡见不鲜。正如《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教师阅读存在着动机不足、环境不良、方法欠缺和资源缺乏四大问题。与其说这四大问题是教师阅读的问题,不如说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推广需要攻克的难点。
归根结底,缺少阅读的原因无非内因与外因。外因既是客观存在,如环境不良、资源缺乏等,同时也是通过动机不足、方法欠缺等内因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一点:教师的确很忙,坚持阅读的确不容易,但是,工作再忙,“没有时间”仍然只是缺乏阅读习惯的借口。就像我们说忙到没有时间吃饭,但每天还是会吃饭一样,把什么事情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找到做这件事的时间。
新教育的教师成长,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是教师独处“象牙之塔”里闭门修炼,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共同成长。
师生共同“晨诵,开启生命的黎明”;师生共同“暮省,做最好的自己”;师生“珍惜相遇,许下共同愿景”;师生“共读共写,点亮彼此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谁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谁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不懂道德的人。”
3、专业写作
新教育将教师教育写作分为五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一般化的教育感悟不能称之为专业写作,只有后面四种才是新教育提倡的专业写作。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为发表文章而写,为评定职称而写,为应付检查而写,仍然是教育写作中的常见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新教育明确提出:新教育专业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目标,不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使写作恢复本来面目,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促进学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4、专业发展共同体
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一样,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在绝大多数学校,一方面同事之间讳莫如深,教室的门始终向他人关闭着,教师之间仍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的陌生人;另一方面,一些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仍然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他们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见障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他们个人的反思也往往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底而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所以,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这种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教育实验强调的专业交往,其实就是希望教师能够以书籍为纽带,通过共同的阅读生活,共同的教研活动,一起与文本对话,一起与大师交流,一起切磋研讨,一起解决难题。如果在你的学校里暂时没有志同道合的的读书人,你的视野不妨放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我们新教育实验就搭建了不少这样的读书交流平台,新教育种子计划,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等。最重要的,你应该在你自己的学校里努力去发现和培养同道中人。
◆榜样教师进网师【第七期】|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榜样教师进网师【第六期】| 让读写成为追随一生的习惯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对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将慎重选稿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