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的那些人—郝晓东 | 网师人物(三)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水穷斋 Author 何刚


作者 | 何刚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张明坤


今年,新网师的爆炸新闻是什么?

郝晓东院长辞职了!

他从山西乡村的一间初中教室攀登到大学讲堂,成为忻州师范学院的教授,他是我们新网师的掌门人——执行院长,他的文章是我们教育人前行的力量,他的公众号“啃读者”是每个网师人的精神故乡,他的两本学术专著是许多学校培养教师的必读书,他是《教师博览》杂志签约作者、“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他的人生已到了我们心中的高塔之上,然而,他却把高塔推倒,说:“我要重建一座!”。

郝晓东院长,实际上,我在2018年的冬天见过,那是在山东德州的读与写的高研班上,他的确高大魁梧,但他的人生高处,我一直觉得只能在书的文字中见到,至于他如何抵达,长久以来,我一直怀着无比的好奇与敬仰。

从2009至2017年他担任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队队长,先后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和山西省原平市开展实习支教工作。

如果穿越时空,来到唐宋,他应该是被流放的朝廷小史吧!是抑郁而终,还是像苏轼、范仲淹一样一番作为,还是像刘禹锡、柳宗元留下千古文章呢?

他在《行走在路上——2011年度叙生命叙事》里写道:


“2011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我乘坐的南航飞机在三亚凤凰机场缓缓降落,从飞机窗口看下面蓝蓝的海面、金黄的沙滩、一棵棵椰子树,心潮起伏,想一年时间将是何等漫长。……从三亚到五指山的路上,内心忐忑,不知今年工作将是如何局面。……自己抛家离子如果仅仅是为了享受海南风光,是说不过去的;‘士为知己者死’,既然领导把如此重任交给我,我就要对得起领导的信任,不能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五指山民族地区基础薄弱,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所能及的事,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时,他作为学院第一个走出山西远赴海南的实习支教队长,面临着巨大压力:五指山人根本不知道忻州师范学院在哪里,更不用说了解,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虽然熟悉山西农村情况,但五指山少数民族山区的教育状况与内地有很大区别;海南的气候、饮食、文化、语言与山西有很大差异;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一定要在当地创立忻州师范学院良好的品牌声誉。

实习支教大学生分布在5个乡镇的中心学校任教,他也住在其中的一所番阳中心学校,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屋内一桌、一椅、一床、一电脑,床上是草席、枕头、毛巾被,除此外就是一大堆书。他的工作就是巡回在5所学校之间,听课、管理、指导。白天穿梭在五指山青山绿水椰风蕉林之间,晚上孤灯独坐沉浸在与古今中外哲人智者的对话之中,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读书、工作、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他指导2000余名实习支教学生,他编辑每周《工作简报》,他开展“五个一”活动(读一本书,举办一次朗诵演讲比赛,举办一次征文比赛,学习一首歌曲,办一期有关阅读的展板),那年2月,出了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他在等候修车的两个月也不闲着,每周给学生一封信,五千字左右,他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出来,从《自由意味着什么》《请把你的光散发出来》,到《还是要回归课堂》《教学中的六个问题》,再到《仅仅懂得读书是不够的》《抵御心灵的麻木》《态度决定一切》《是的,我能》……陆陆续续写了近十万字,除了鼓励与表扬,给予支教学生更多的是专业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爱。他开展近200场专业阅读,出版了专著《给青年教师的40封信》,提高了实习支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教育质量提升。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郝老师最喜欢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是让自己变成温暖的光,除了照亮自己的路,也给前行的人指引方向和些许温暖!

2009年,他遭遇新教育,加入了新网师。我们加入新网师叫学习,他说“新的学期,深度卷入网师。”他读《构筑理想课堂》一书,就用了3年时间反复啃读、做批注,并按照书上讲的去一点点尝试。他把《给教师的建议》放在汽车上,到一所学校就拿出来共读。他细抠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他在罕台与魏老师和干老师共读杜威的《经验与教育》,仰之弥坚,钻之弥深,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试图从心理学角度为课堂找到支撑,未果,向书籍更深处钻探,一路走进哲学和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钱穆的《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等五六本书、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易中天的《我山之石》……为什么要穿越这些经典书籍,意义何在?他引用帕克·帕尔默的话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加入网师第二年,研课主持人“江上清风”邀请他主持一次语文研课,郝老师写道:

“我接受了任务,在巨大的压力下,精心准备了《泊船瓜洲》的课程资料和讲义稿。”

因为郝老师的认真,魏老师让他来牵头,他正式成为了研课的讲师,他写道第一次研课时的的感受:


“研讨的是一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我从来没有一年级上课的经验,在准备主持稿时,内心忐忑不安:深了,怕不符合实际;浅了,怕老师们没有收获。3月2日研课,自己从2月26日开始准备,首先是狂读干国祥老师的课堂实录;其次反复琢磨文本,在群中不断地发起讨论,并整理出了三次研讨记录《关于预习的讨论》《如何落实字词》《为什么兔子不能上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基本有点眉目了。3月2日下午,仿佛一场大战前的宁静,课前一个小时的微博记录了当时的心情:还有一个小时开始上课,洗把脸,上趟厕所,把饭打包回来,呼吸点新鲜空气,静静地开始……当然,没有人能从两行简单的文字中看出我当时经历车祸后的纷扰和恐惧。

干老师这样评价郝老师:

“作为语文研课的主持人,郝晓东的2011年,在相当程度上是被逼上梁山:逼着读前面研课的成果,逼着读王荣生等人的语文课程理论(且须汲取其长避免其短)……我想把这一年的研课视为网师研课的一个转型:由深度而适度。深度留给深度语文,适度则适合所有专心致于课堂的人。”

郝老师用行动对专业的顶天立地作了最好的诠释:空杯心态,从零开始,承担就是成长,“会”永远是从“不会”开始,学习就是大战,不用心准备就会没命,灵魂与精神将全军溃退、狼狈而逃。

他写道:“如此去拼,去做,当然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守护、挖掘、提升。然而当承诺承担一定责任后,这更是一种真诚、信守与担当了。”

他支教回来从来没有闲着,他在忻州市云中路小学、原平市大牛店镇联合校等学校组建教师读书会——“常春藤读书会”,定期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年度主报告》、魏智渊《教师阅读地图》、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等专业书籍。《中国教师报》曾报道他的共读活动:

“9月1日晚7点,定襄县职教中心教师郭小琴与同事依旧如往常一般驱车30多公里到达忻州参加‘常春藤读书会’。当晚,大家共读的是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

这个由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教师郝晓东发起的民间读书会,吸引了忻州市100余名中小学教师。读书会以开放、自由、公益、深度为原则,每周举行一次,每次3个小时。即便是暑假期间,读书会也未间断。

郭小琴还有3年就退休了,她笑称自己加入读书会是‘不想随随便便地老去’;‘没有一天不热爱教育’的忻州师范学院教师柳晓红坦言,读书会让自己跳出舒适区,能够度过‘3个小时纯粹的阅读生活’;而忻州二中教师王晓娟则一直在寻找与学生生命共鸣的最佳方式,她说,读得越艰难,内心越坚定。”

这么多年来,他通过教师读书会、新网师授课、网络在线授课和讲座等方式,指导了4000余中小学一线老师开展专业阅读,他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心中的明灯。他受到了当代教育家、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关注和称赞,先后被《中国教师》《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媒体、杂志报道。

他的时间仿佛比我们多几倍,实际上,是他每一分每一秒比我们做的事多几倍,因此,他一直没有闲着,他说:“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要么在书房读书写作,要么在学校上课,要么在奔赴外地讲学的路上。没有时间去逛街,买衣服,到另一个地方去,都是去讲学,不是在公交上,就是火车上飞机上,哪儿有时间去看风景?”对于这种忙碌的生活,他说:“看着每日的时间白白流逝才是最痛苦的”。他的时间从不来给琐碎,不给无聊的人际交往,永远属于精神世界。

干老师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立,意味着在大地找到一段生存的根据,找到一份可以安身立命的事业;不惑,意味着内心经历种种内外诱惑,而最终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郝老师在十年前就对这人生命题作了回答,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正如他曾在QQ的签名:“万分刻苦,修炼,修炼。”

实际上,他并未推倒他的人生之塔而重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他修筑高塔的底座与地基而已,只是塔基太高了。我们现在终于清晰地看到上面刻着一行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

现在,身份上,郝老师是一名学生,苏州大学读博的学生。我们是不是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郝老师辞职了,每月的生活费从何而来啊?他的家庭靠什么生活呢?

活在油盐酱醋里,也许是人的宿命吧!向现实低头,是非常便宜又不烧脑的事情,但心中又不甘,于是摆弄两下书,随便翻一页,旁边放一杯茶,拍照发一个朋友圈,向全世界呼告:我在读书,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或许数一下自己的写的字数,从10万、20万的字数中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在任何场合都晒一晒,不然别人怎么知道自己的勤奋呢?。我们仿佛喜欢用这样的仪式与模样来表示自己过着与平凡的人不相同的生活——新网师生活。

干老师说:“毋庸讳言,有许多人加入网师的原因是‘生活在别处’的习惯:大家觉得自己的周围(整个社会、整个校园甚至是自己的教室)远非理想之地,只有在网络的彼端,譬如网师,譬如罕台,才是理想的净土。这是一种梦幻诗人的习惯: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词语中,生活在远方。在许多时候,这种对远方的憧憬让他们创造出诗歌,但如果换一种职业,让他们成为农人或教师,则多半是引发一场灾难——尤其当他们面对的是必须精心呵护的小学生的时候。所以,在优美的教育文字与理想主义的口号下,有可能是一塌糊涂的教育事实,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半憎恨一半妥协……”

我们不能生活在精神的他处,而要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在自己的学校里发一枝绿叶来,如果在新网师的团队里,就要把自己的一粒碳掏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围着篝火互相取暖,照亮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否则,我们得不到人生高塔的一砖一瓦。


何刚

水穷先生,己亥初秋,新入网师,蓉城温江,语文教师,余之从教,尔来廿五,课堂大赛,与我无缘,杂志期刊,没有我名,不为奖喜,不为己悲,书中行走,写书生命,小乐大福,支撑灵魂,脱离平庸,超越平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往期回顾

新网师一周观察(54)| 我为何没有作业成绩新网师周报【39】A版

我“眼中”的讲师王小龙 | 网师笔记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请注明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