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屈彩琴:遇见·美好 | 校长成长史

屈彩琴 新网师 2024-01-09
作者 | 屈彩琴
编辑 | 张明坤
编者按:

她是如何做到的,从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步步成长为榆阳名师、拔尖人才,市优秀教师,全国名校长?


屈彩琴,陕西省榆林市第七中学校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榆林市名校长,榆林市“教育行业示范人物”,榆林市“优秀教师”,榆林市“十佳教师”,榆阳区优秀政协委员,榆阳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榆阳区“十佳风采女性”。


遇见梦想 最美青春情定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与外部影响有关,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要靠自我的内驱力,我们内心要成长,要日臻完美,做最好的自己。
——最初的梦想
1995年7月,我从西安外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希望和梦想,被分配到榆阳区上盐湾中学任教。这所乡村中学是我工作的第一站,也承载了我的教育梦想最初的模样。我走进那简陋的乡村中学的大门,翻开了我从教生涯的第一本教材,一枚种子静悄悄地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扎了根。
乡村学校的生活是那样的快乐与充实,与最朴素的孩子相处,哪怕是初上讲台时的一片茫然,但是那时的我,年轻好学,有幸得到众多优秀同事的指导,我很快适应了从“西安”到“乡村”、从“学生”到“老师”的自然过渡,我的教学风格就是这个时间初步形成的。初上讲台,白天听课、晚上备课成为了工作常态;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我思维活跃之际,“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课堂情景怎样预设,如何让农村的孩子爱上英语,如何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琢磨,甚至要把给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入教案,反复推敲着每一句话。九十年代,没有现在这样便利的互联网条件,为了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教学水平,我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各种教学参考杂志里吸收养分,仔细研读,每一节课备课都会翻阅大量资料,考虑哪些知识能为我的英语课堂增辉添彩,古老的蜡纸刻笔,染黑双手的油墨手推印刷的英语基础知识单是我给孩子们的奖赏和福利。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度的把握,可能是衡量一个老师能力的重要节点。
在上盐湾中学的那几年教学生涯里,形成了我独特的课堂风格,也形成了影响我终身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于是,在别人眼中乡村艰苦的教育环境却成为我最初成长的乐土,我还担任了学校的团支部书记,用心做业务,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有目标的成长,真的让每个人都会变得不再平凡,最美的青春,遇到了最无悔的坚持。

遇见成长 向上生长坚守梦想


教师,这一职业是伟大而神圣的,然而要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名副其实,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对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对教育坚持不断进取的执着。
——向上生长
我一直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对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1998年我的工作从农村调动到市里,在榆林市第四小学,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不仅仅是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我认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比成绩优秀更重要,所以在此期间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的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开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会、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同时,认真学习、钻研各类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榆林市四小的几年中,我负责了省级实验课题《离变异家庭中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在学校对单亲子女进行情感补偿教育。在我主办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悄悄话、知心屋”里,许许多多孤独、脆弱、自卑、自弃的孩子,在我的开导、激励、矫治下,个个脸上露了了甜美的笑容,人人扬起了自信的风帆。后来,在榆林市六中、九小,涉足教学管理岗位的我将“先成人、后成才,先做人、再做事”拟定为当时的校训,组织引导学校全体教师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颗小树苗都能茁壮成长。
教育生活是繁杂的,需要用心对待,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从四小到六中、九小的八年工作中,我真正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002至2004年,是六中、九小的起步阶段,学校师资配备不足,班子结构不健全,我一人承担着学校教导、办公室、政教、教科研等多项工作,还兼带着初中一个班的英语课。其间丈夫又在外学习,家庭和工作的重担重重地压在我的肩上,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学校事太多,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了,便带着年幼的女儿住在学校,以校为家。几年来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夜以继日地忙碌着。但我依然迎风而上,努力地向上生长,无论是面对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管理,我都在努力坚守最初的梦想。
2007年秋季,我又被组织任命到榆林市七中这所新建学校,面对基建林立的校园、黄沙漫天的校园周边环境和泥泞的土路,我一心一意为学校的起步和发展奉献着,在榆林市七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管理中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我和学校一帮人的齐心协力,共同打拼的榆林市七中在我调离时成了领导称赞、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2012年,我调任至一中分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又随着一中分校的改革与创新在不断地探索与成长着,为学校的整体规划科学思谋,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新构想,为课改的具体推进精彩点拨,为管理的精细化进程诚挚建议。
英国有一位诗人曾说过“花时间去工作,这是你事业成功的代价”。我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着。2001年5月在“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中获全区综合组第一名。2002年5月在榆阳区课堂教学大讲赛中获一等奖,并于同年9月荣获区级“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2003—2019年我多次被聘承担省、市、区级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多次参加省、市、区级新课改研讨会,并被聘承担示范课教学和专题讲座工作;多次在市、区级“教坛新秀”大赛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承担评委工作;多次在市、区级教学业务督导检查中,承担督导检查工作……星光不负赶路人,在事业上“输出”的同时,我在专业成长中学会了“内化”,并渐渐具有了自我“沉淀”的能力,慢慢地学会“转移”给他人,逐渐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遇见美好 点亮梦想守望未来


行走在教育路上,我依然执着于诗和远方,只是我更加珍惜时光,甘于在夜空里守望星辰;走过千山万水,仍将坚持跋山涉水,书写好属于我无悔的教育故事。
——守望未来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么奋斗就是这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因为有了浪花与岩石的碰撞,河流才会越挫越勇。

近年来,榆阳区实行新课改,我潜心学习、刻苦钻研、自主探索、大胆实践,从自己认真、务实的每一天里为自己所在的学校,为我们榆阳区乃至榆林市的新课改实验工作做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学校教研课改的引领者和实施者,我深感自己肩上的重担,也深深体会到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才能把学校的教学科研推向深入。因此,我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注入新的营养成份,探索新课改标准下新的教学方法,以使自己能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仅从2002年至2009年间,我参加了国家、省、市、区、校各级各类课改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二十多次,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教改活动四十余次。抓住机会,远赴北京、西安聆听学习了龚亚夫老师、刘兆义老师、李静纯老师、赵谦翔老师等国家级名师和北师大、陕师大、华南师大、海南师大等各大院校的著名教授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驻华教育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课改思想;大量购买和借阅了《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课改问答》、《高纬度教育教学》、《中小学英语教育科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行走课堂》、《英语新课程教学法》、《名师课堂实录》等上百种课改书籍和光碟;并通过网络获取最及时的课改新闻、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倾听一线教师的教学叙事、骨干教师的经验介绍,分享专家教授的理性思辨和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同时积极到中小学听课,听课节数达800余节,与基层一线教师探讨教改实践中的启发和感受,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这样,我在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和“学生发展观”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2014年8月,我顺利通过了榆阳区首次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学校校长竞聘,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里的第三阶段——校长。从一名教学型的教师转变为管理者,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2014--2017年,被聘为十三中校长后,我努力从学校的文化建设、各项管理和特色课程等方面着手,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十三中的完美蜕变和华丽转身。兜兜转转中,在2018年新春伊始,在阔别五年后,我再一次和自己魂牵梦萦的榆林七中相遇,书写更美的诗篇。

如果说,一名优秀教师能够点亮一群学生的梦想,那么,一个优秀的引领者则需要通过照亮一群老师的梦想来影响无数学生。

每一种遇见,都是美好的缘份。得益于区教体局的有效组织与安排,我从2017年开始遇见了浙大、复旦,遇见了世纪明德论坛,遇见了余秋雨、康震、于丹、蒙曼、张泉灵、金一南等文学大家,遇见了窦桂梅、刘希娅、程红兵等各名校长,遇见了朱永新、李镇西、彭凯平、周海宏等教育大家,遇见了一所所全国名校,遇见了我们区内一所所如牡丹般绽放的区内新秀。这一次次灵魂的洗涤与精神的保养,让我们一次次的感叹世间竟有如此多的博学睿智之人,让我们一次次的感受职来职往,情深非浅,让我们一次次地感慨量体裁衣,许你美丽,也让我们一次次地感悟没有做不到,只是想不到。

遇见余秋雨先生、康震教授,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文化是大江、大江可泽备万物,孕育文明,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逸致闲情,一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生命,气势恢弘,视野辽阔,听来心潮澎湃,仿佛已置身于中国文化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

中国文化这个庞大而又厚重的话题,洋洋洒洒数千年,余秋雨教授循着时间的足迹,将那些波澜壮阔的文史像拉家常一般娓娓道来。以独特的视角,清晰地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好听又震撼。突然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化,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也认识到中国文化非常的伟大,非常的了不起,去穿越百年的苦难,去寻找千年的辉煌,也正如康震教授所讲的《课本里的成长》,康震认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纯粹的育人之心引导学生乐于求知,从课本中汲取到中国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养分。因为一本教材,可以在一个优秀教师的手上产生奇妙的变化。课本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可以滋养生命成长的无穷智慧。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遇见窦桂梅、刘希娅等名校长,每一次聆听这些名校长的报告,都让我看到一个真正教育人的情怀。窦桂梅校长从让她骄傲和自豪的清华附小谈起,从一个个让她感动的小故事讲起,为价值赋能,让我明白了校长的群体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价值领导力;让我领悟到一个校长的自我领导力就是不断地努力让专业锋芒化作自带光芒;也激励作为校长的我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领导力。刘校长提出了"六年影响一生"的教育理念,她所实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心态,真正做到以孩子的发展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她让每一名孩子都接受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名孩子都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机会,都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都有自我管理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我们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时,一个学校有了统一的价值取向,就有了凝聚力!这就是学校文化,这就是学校特色!作为校长的我持续聚力于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作用。在十三中我从校情出发,找准了一个字“勤”,全力打造了学校“勤”文化。在七中,我以人为本,营造了闪烁着人文精神的物质文化;情理兼顾,建设了充满人文气息的制度文化;价值引领,构建了充满人文素养的精神文化,着力构建了“勤和”文化,现如今,“勤”文化和“勤和”文化已成为了两所学校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学生成长的教科书。“勤和”文化已成为榆林七中一张靓丽的名片,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展现在全体七中人的精神风貌上。

我深知,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个人或许走得较快,但一群人一定走得更远,而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必定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同心所向、执着坚守!

2019年,榆林七中成为榆林市首批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理念在我校植根、发芽。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在新教育,在新网师,我带着我的团队结识了许多“同尺码”的新教育人,开始着手打造与学校“勤和”文化相契合的一系列勤和课程,构筑勤和课堂,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阅读充实了流逝的岁月,也丰盈了我们的人生。

我深知,只有我的改变才能带来教师的成长,只有教师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我为老师们购买了大量的新教育书籍,我带头啃读,为了鼓励老师们主动读书、养成撰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我成立了“勤和”读会,开辟了“勤和师苑”用集体研讨、分享交流、勤和互助、教育叙事和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坚定了我们的新教育之路。我更加相信诗和远方,在有梦的岁月里,向着明亮的那方,守望着每一颗种子的成长。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瞬之间,步入教坛已逾26年。风雨人生路,拳拳育人心。蓦然回望,凝神细想,我更深刻地感悟到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我们应该用良心托举希望,让心灵自由绽放。
我喜欢与我的学生们做伴,做他们成长的导航者,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喜欢与我的同事们为友,做他们事业的引领者,让他们健康工作、幸福生活。我越来越喜欢三毛的一句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感谢生命中每一次美好的遇见,愿我们都成为树,为他人而努力成长的树。
爱无价,情永恒,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校进一步腾飞,我将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继续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

相关推荐

从村小教师到校长,拔节成长的秘诀是…… | 2021阅读史网师感悟 | 我为什么那么努力:一位50岁明星校长的自白
新网师智慧校长专题讲座 | 网师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