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榆林“问道” | 榆林线下培训学习随笔

新网师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乐乡树人 Author 山栀子

转载 | 乐乡树人作者 | 黄华斌编辑 | 杨茜
6月24日,我们一行七人,千里迢迢奔赴陕北重镇——榆林,参加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的“构筑理想课堂,共读教育经典”线下研修活动。当我们历时两天1300公里,驱车15个小时赶赴会场时,榆林市教育局一名领导问我,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我说,这是新教育的力量,因为我们相信,所以要追随。正是因为对新教育的相信和“迷恋”,再远的旅途也不觉辛苦;我们愿意成为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共同行走在新教育路上。在“新网师”郭小琴老师的引荐下,我们有幸走进榆林,和全国各地的新教育同行者一起共研“新教育”。

“榆林”印象


传说中的榆林,是一个孤城落日,充满传奇的地方。我想象中的榆林,是一个充满荒漠,长满榆树的地方。亲历榆林,才知道这是一个经济相当发达,早早实现了中小学幼儿园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地方。不仅是学生读书免费,教师待遇也非常高。正如榆林市第九小学王莹校长说,“榆林的老师,幸福感很强”,很是令人羡慕。榆林新教育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和榆林市教育局基教一科樊科长交流,并聆听他的报告。始知,榆林市已有一个实验区和上百所实验校在整体推进新教育,1万名教师加入新教育实验,1千多名教师参加“新网师”的系统培训,涌现出一大批“领航局长”“智慧校长”“拔节管理者”“榜样教师”等骨干力量。两年来,榆林市已经走出了一条以“调整关系”“研发课程”“改进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教育行动路径,开启了对高水平教师(主力军)、高品质课程(主渠道)、高效能课堂(主阵地)、高质量教育(主基调)的新追求。看来,“问道”榆林,我们选对了地方。

磨课“新网师”


25日全天,我们分语数英三组,全程参与“构筑理想课堂”专题研修。这是一场让人身临其境,令人耳目一新,逼人深度参与、叫人瞬间成长的全新“研修范式”。小学语文研修现场的全体学员,共同研修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白鹭》。组建小组,人人备课。这个环节,人人参与其中,有静有动,没有局外人。专家指导,分组研讨。这个环节,“新网师”导师刘广文现场指导备课,引导学员们深研文本,设计活动,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上传备课,现场推优。这个环节,各小组将集备方案上传研修群,现场投票,评出最好的两份教案,由备课人现场说课。导师指导,再改完善。这个环节,导师指导后,两名教师作为现场上课教师,只有中午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再次修改完善备课,准备下午讲课。同课异构,点评互动。这个环节,两位老师选择四年级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观课教师和专家进行点评、研究、分享。课例各有千秋,评说也各有观点,互动更显真实性、指向性和建设性。尤其是刘广文老师“关于语文活动的创设”这一主题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拓展和升华了这节课例研修的价值。非常有幸的是,主持人现场“点将”,由我和郑州中学附属第三小学的名校长李末分别进行观课点评。当晚,我写下了一篇课例研究文章《换一种思路教<白鹭>》,再和参加研修的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反思我们平常的课例研究,既没有充分的时间安排,也没有全员参与其中的研究氛围,更缺乏像这样聚焦主题和问题的深度研究。没有体验就没有深思,没有互动就没有激情,没有研究就没有价值。主题性、参与性、互动性、研究性,“新网师”研修模式的这四大特点,让我们对校本教研、课例研究模式有了学习和效仿的冲动。诚如李末校长所说,如何做好教研,必须基于问题的解决,强化秩序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形成共同的美好朝向。这次研修,从模式和成果上,给予我们全新的示范。

访问“新教育”


观课的间隙,我们访问了榆林市高新区第一小学的冯班莲校长在高新一小,我们看到了学校浓浓的书香氛围,读书名言随处可见,走廊里的书架摆满了图书和绘本;也看到了课间十分钟里,一个小男孩在走廊里站着翻阅读本,上课铃声响了还不忍回到教室的动人镜头。还有,一块块小黑板上,展示着老师们用粉笔字书写的古诗,散发着令人欣赏的“教师气质”。晚上八点多,我们又访问了榆林市第九小学。校长王莹和她的团队们,热情地接待我们,并向我们展示和介绍了她们实施新教育的实践和成果。新教育是一种缘分,将一南一北相隔千里的两所学校、两个团队牵连在一起。走访和座谈时,我们竟发现,在办学和育人上,我们竟有着惊人的“相似”。“生命”“成长”“成事”“成人”,“最好的自己”,等等,成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榆林九小的会议室里,教务主任杨溪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带的一个二年级某班“新教育实验”的动态。望着桌面上陈列的整整齐齐、上百本“成果集”,我们震撼了,更心动了!班级小报、共享书吧、一米阅读、读书打卡、读后感分享、读写绘课程、阅读存折、阅读勋章、诗词过关卡、班币积分、书信课程、乐读达人,等等,这些“名词”的背后,是一名教师的智慧。还有,一年里,班级读书达到上千本,其中学生自制绘本达70本。这是用坚持、创新、智慧营造出的一个“班级小气候”,更是“班级大教育”。新教育要慢慢来;把“十大行动”融合到“完美教室”等项目中一起做。这是王莹校长教给我的新教育实验“经验”。交流中得知,一所3500名学生的学校,一个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还分别兼任着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我们不由得对这个特别能奉献和吃苦的“团队”肃然起敬,这正是“航宇文化”的魅力啊。只要坚持和深耕,做实和做细,就一定会有变化和成果。这也是我从这两个现场学到的“经验”。

聆听专家的声音


如何成为专业型教师,苏州大学博士生、“新网师”院长郝晓东给我们上了一节“专业”的课。“没有专业权威,就没有教师职业的尊严。”我对他这句话深有共鸣。这两年,我一直在学校推进“专家治校”“专业从教”,营造充分信任、高度尊重名师骨干的氛围,倡导老师们“用专业记得信赖、树立权威”。他对“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解读,以老农民和袁隆平的例举,通俗又深刻。“专家解决问题或许只有几分钟,但发现问题却用了很长时间。”“所谓人的发展,在于观念的更新;人的落后,在于观念的落后。”“反思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牛奶有用,但我们不能天天只喝牛奶;青菜健康,但我们不能天天只吃青菜。”“会唱歌和教会别人唱歌是两回事儿。”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金句”。专业阅读如何读,批注式、研究型、主题式、专人式、对比式,这些“方法”,于我们很是实用。新教育如何实施,郑州中学附属第三小学校长李末,从三个重点项目分享了他的“经验”和“心得”。过课件;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没有先学后教,没有真问题,没有真对话)。他对“课堂困境”的描述,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和深思。用诗歌开启每一天的黎明;以生物逻辑链接课程体系;以日以年,与时间结合,将课程落实于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他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冲击着与会者的大脑。最近一年多,我一直坚持以“上清悦读”社团为主体,以“周二夜读”为平台,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师读书活动,也形成了“荐读、领读、品读、研讨”等校本模式。“共读一本书, 同写一篇文”的分享活动也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李末校长把教师共读会做成访谈、朗读者、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教育是需要用心和匠心的事业,更是需要坚持和恒久的事业。我想,深耕新教育,既要研究自己的“问题”,也要研究自己的“经验”,做好我们自己能做好的,成特色的,有价值的项目。朱永新教授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与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人一起做事。”榆林之行,我们看到了教育“明亮的那方”,也坚定了我们追随的脚步。“问道”榆林,不虚此行。我们的“新教育之旅”,和这次榆林之行的千里跋涉比起来,更是征途漫漫,但是风景无限。

作者简介

黄华斌,男,197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获“荆州市十佳人民满意校长”“荆州市科研型校长”“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奖”等荣誉称号。公开发表文章300多篇和网络评论100多篇,创办个人“乐乡树人”微信公众号,获荆州市“十佳双微”称号。提出“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孩子”的主张,全面推行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实施新教师成长、新生命教育、新教学改革三大行动。

相关推荐

为着同一目标,共赴精神盛宴 | 榆林线下培训侧记(1)一改传统培训模式,探索构筑理想课堂 | 榆林线下培训侧记(2)
活动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