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3)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师凤丽、朱小会 新网师 2024-01-09

整理 | 师凤丽 朱小会

审核 | 刘玉军

编辑 | 杨茜


共读主题:第九章《海德格尔》 第十章《萨特》
时间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导读者:郝晓东
主持人:于红澎
领读人:蒋刘敏、崔艳红  
共读整理:师凤丽、朱小会

前 言


自7月15日新网师“清凉一夏”共读营活动开播了短短三天,这场共读盛宴,瞬间在朋友圈刷屏了!不仅如此,共读随笔形式多样:有美篇的、有简书的,还有今日头条的……其中,冯春柳老师用诗意来表达自己的共鸣,李苑桃老师的共读实录连续三天在“今日头条”发布,成了读友心中的“网红”!7月17日上午八点半,共读活动又如约而至!今天的领读者是蒋刘敏、崔艳红老师,主持人是来自黑龙江的于红澎老师,导读者仍然是我们尊敬的郝晓东老师。郝老师首先简单梳理了前两天的共读内容:

1.存在主义的问世;
2.存在主义的险境:现代化、科学化带来的悖论,给人带来了异化和虚无;
3.存在哲学对解决虚无问题的解答,它的三个存在主义层次:审美层次、伦理层次、宗教层次;
4.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
5.海德格尔的“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

他还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和日常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衔接起来,赢得了共读者阵阵掌声。



上午篇:第九章、海德格尔


一、海德格尔存在的

海德格尔把人看作是一个存在的场或域。他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既不用“人”也不用“意识”。这部分内容(290—291页)包含以下五层意思:

1.我们大部分都是常人;
2.在我成为我之前就是一个常人,一种沉沦的状态,这就是常人的表现;
3.常人往往在存在水平之下,也有可能上升到存在水平之上;
4.常人可以免除“成为一个自我”的恐惧;
5.死亡和焦虑侵扰了人的沉沦状态。
二、人的存在”的三个特性
1.心情或感情
心情弥漫于我们所是的整个存在场,我们的存在以某种方式协调起来,我们就是某种欢乐,悲哀,恐惧。心情像酵母一般,使我们的整个存在活跃起来,并且弥漫其中。……此时此地——而在每一种心情中,我都以一定方式达到此时此地的我自己,自己始终是我自己的场,始终是我自己的此在以某种方式处于他的世界里。(292页)
这就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最根本的心情是焦虑,是对虚无的体现,是生命有限性的体现。因为人知道在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他会离开,是必然会孤独地离开、消失,所以珍惜当下,看开就好,刹那间也许就是永恒。
2.领会或理解
“领会是对存在的领会,我们的存在扎根其中。”“当我们看的时候,世界就在我们周围展开,世界的这种展开性或保持开放性,必定是永远给予的,没有展开他就无法存在,因为存在总意味着超越他自己,站在一个在他面前展开的世界里,万物无遮无蔽(也都处于遮蔽状态),这就是真理。”(293页)
郝晓东老师认为,展开性指存在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它是一个世界展开的实体万物,都处在无遮无蔽,这是活出来的真理存在。中国传统中的儒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关于存在真理的阐述。
3.言语
语言包括风俗、规则、法律、文化等。哲学概念中的“人”,必然包含着人的社会性。郝老师适时抛出了一个问题:是语言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共读者纷纷各抒己见,有从社会角度,也有从历史角度,更有从哲学角度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当中长大的,在不同的语言中塑造出来的。语言不是言语,类似一种语言文化。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不说话也可能成为语言,这是心灵的默契,不说是因为人们处在同一语言当中。又如课堂语言,让课堂得以存在,让知识鲜活,让彼此明亮。
三、“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存在是一切存在物得以彰显的场景。存在主义者说,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本质是在存在中逐渐形成的。郝老师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事例,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关系:现在有一个孩童,是一个存在,但他的本质是诗人还是工人呢?这在于后天塑造,反躬自问,我们的本质形成了没有?我们的每一个人的本质也在形成过程中直到呼吸停止的那一天。没有理解这一条就处于常人的状态,就会随波逐流,因为常人是没有自我的。
、死亡、焦虑、有限性
1.死亡
人死,是世上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死亡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生当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一件是确定的——死亡;二是一生当中所有事都有人可以去替代,唯有死亡是无可替代;三是死亡随时随地可能降临。
2.焦虑
焦虑不是恐惧,是惧怕虚无的奇怪情感。那自行显现出来的作为我们惧怕对象被感受到的正是“虚无”,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是我们自己存在里面的一种“在”。这种虚无的焦虑同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焦虑就是处于既不安全的状态中的我们的存在本身。
3.有限性

海德格尔指出,人之有限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或者他类的一个心理特征。他的有限也不只是因为分配给他待在这个世界上的年月的数目有限。是因为这“‘不’——否定——贯穿于他的存在的核心。这个‘不’来自存在本身。人是有限的,因为他生活和活动在有限的存在的领域之内,人的真理也总是掺有非真理。



下午篇:第九章、海德格尔

第十章、萨特


第九章 海德格尔
一、时间与时间性
人在时间里并不像浸在激流里的物体,时间就在他之中,人是时间性的,存在是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理解的“时间”和一般人理解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不是彼此割裂的,每一个当下都有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了领会现在,我们必须把过去和将来的瞬间合在一起加以领会。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具有三个特征:

1.今天包含昨天和明天;
2.今天也决定着明天;
3.今天还决定了昨天。
今天是过去和未来的交汇点,今天的存在状态是过去的积淀,今天的存在还融合着未来。人从来不是一个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一个什么,存在着对过去的积淀、对未来的期望与筹划。
二、海德格尔的人的批判
真正的思想扎根于存在的思想,而海德格尔,他是20年代初期,马堡大学的教授,他思考了一辈子。对“海德格尔的人”的最为常见的批评是说他是一个孤独的生物,而不是社会的生物,他之获得本真的存在,只和他自己一个人有关,本质上与同别人无关。存在主义者如雅斯贝斯、布贝尔、别尔佳耶夫、马赛尔、萨特,他们感到还需要一个基尔凯戈尔,以便把活血注入海德格尔“此在”的本体论的骨架。
第十章 萨特
萨特,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萨特的作品有许多,本质上是非英雄的,但其中也确实回响着英雄主义的音调。
一、萨特的自由观
萨特的思想的特征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每时每刻说“不”的自由;二邪恶是不可救赎的。“抵抗运动对于萨特及其一代人起了从恶心解放出来,以达到英雄主义的作用,这是一种行动的号召,一种使人达到他们存在的机智的行动,听着这种号召,人自己是不会发觉其不合需要的,当面对强权说不的时候,他甚至能够重新发现他自己的不可剥夺的自由。”所谓的“自由”是指心灵不被控制,精神可以自由理性地选择。
比如一块石头是不自由的,因为其自身不可能有任何反抗;一棵树有微弱的自由,因为它会朝着阳光自由生长,它会从大地中汲取营养;人比树更要自由,因为人有自己的反抗,人是意志的实体,所以有说“不”的自由。
当然,自由也意味着高度的自律,没有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二、“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他把这个论题作为他存在主义的根本论题提出来了。他认为人首先进入存在,然后使自己成为其所是。郝老师认为:萨特的观点和海德格尔的不一样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弥漫在周围的场。但萨特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的,本质是在逐步选择中形成的,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终身都在进行的,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天。郝老师又一次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这一内涵。
| 周娟

结束语


阅读如品茶,香气扑鼻。今天的共读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郝老师的专业的引领犹如一束光,穿透共读者的灵魂,使之豁然开朗!让我们与书为友,终身与之相伴,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朝着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砥砺前行!
【后台回复成都共读,查看此次活动所有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1)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2)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你来么?| 直播观看路径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点击查看)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