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我也来说两句 | 同谱一首曲
作者 | 新网师人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任思颖
我来说两句
李镇西:“我也来说两句!这么好的景,大家都不去赏,这么热的天,大家都聚在这里读书,我不能不来看看大家!”编者语:闻声望去,看到从报刊封面、网络屏幕上认识的李镇西博士,是那样的熟悉、亲切,从未谋面却似多年的师长。他的音长、语调、殷切的目光,对教育的热忱,对年轻教师的希冀等等,都是那样的熟悉。以下,是李镇西博士在“成都‘清凉一夏’共读”现场对老师们说的话。“阅读,就像给自己打开一扇窗户,要钻的进去,也要出得来。把一切书的营养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读书经常读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思考。读书不是死搬硬套,阅读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02我来写首诗带着思与诗,向死而生!
——《非理性的人》海德格尔印象
冯春柳一位师从胡塞尔后又决裂的存在主义集大成者,漫步在静谧又喧嚣的林间小路,激愤呐喊理性是思想最顽固敌人,宛如一颗戏剧性的却又致命的炸弹,生命里筹划的是对存在的一番严肃而忧郁的沉思。 存在与时间是其历史丰碑般的著作,让存在者存在,既丰富又精密。让存在显现本真,使存在去遮蔽。在没有神龛的圣殿,保持对大地的真诚。存在是一个开放的场,主体与客体都诗意地栖居。 是或在,去存在或去成为,让它成为它所是,允许它如它所是。真理在于显现,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不泯于常人,不沉沦。心情、领会和言语相互交织,合而为一。 人的有限性,在时间中历史地显露自己,直面死亡。尚未与不再,贯穿于人的存在。此时此地的心情、操心、关切、焦虑、罪感和良心,都昭示着人将要是什么。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筹划与决断,畏与无畏地寻找人生的镜像。鞭辟入里,郝老师导言
1.此刻融汇了昨天和明天,今天也决定着明天,今天还决定了昨天。昨天的事无法改变,但昨天事的价值可以改变。昨天的价值和意义会因为今天而发生改变。
2.什么是自由?石头是不自由的,它没有生命,只凭外界的摆弄。树较石头更有生命力,有朝向阳光和水源的自由,人是更会有意识,有选择,有自由的,自由是有选择的。
3.人的完成性和不完成性。一只鸟筑鸟巢的能力是先天的,后天不再发展能力,它生存的能力也是先天的,封闭的。鸟的降生是完成性的。而人是不完成性的降生,而在出生后逐步完善发展的,也正是这不完成性给了人完成性的可能。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4.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终身学习,发展性思维,智力也是越学越聪明;意味着寻找人生中的自我镜像,重新选择,师生之间缔造润泽、融洽、幸福的生活,开辟新的天地。
5.常人是沉沦的状态,没有自己风格和本质,人不仅要有“自在”的存在还要有“自为”的存在。
6.自为,第一层意思意识到我是我自己,第二层意思意识到我不是我自己,第一个我是一个存在者,第二个我是存在是个场,可道可言,是显现的存在。第三层意思是意识到我永远不是我自己。解释要先梳理概念内涵,不能拿生活中的自我感受概念去解释,否则就会偏离。价值就要与自己结合,否则就会有意义无价值。
7.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主体可以把握客体,康德说主体永远无法领会客体,海德格尔回到主客体分离之前,自己创造了存在和存在者。存在是一个场消融了主客体。遮蔽和显现。面对学生,这意味着在真理显现中,在深度思考中形成整理状态,真理,我显现了。用对话方式,发现了伟大知识,编织了生命的镜像,知识生活生命共鸣形成一个场。书是遮蔽状态,通过对话,书显现了,通过我的生命显现。主体的显现需要客体,客体的显现也需要主体的,在教室里师生在一个场中,在课程中,对话、研究、生活,相互显现。共同的语言不是言语,是弥漫在我们之间可见或不可见的东西,要纵横交叉编织,要彼此的驯养,编织生命,真理才会显现,所以要共读,没有共识哪有共行?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共读、共写是一种好的方式。它让我们对课程观、学生观、价值观有了重新的认识,这就是哲学对教育的意义。
8.生命意义的问题,西方文明来到中国之前,我们是有家可归的。是儒家,有一套标准,西方的启蒙运动,希腊文明带来的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快席卷全球,很多国家都不堪一击,被西方科技完全同化。我们这片土地很特殊,一直是抵制蒙古、契丹等关外势力,落后文明的入侵。对西方文明的入侵毫无招架之力。这件事在中国人内心深深地扎了根,扎下了被蹂躏的耻辱的根。所以一代代国人要找回中国尊严。一段时间出现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对抗。中国的转型一直没有被彻底地解决。我们是千百年来一直有家,有自己独特的土壤,我们读的是李白、辛弃疾、岳飞,怎么会去成为圣诞老人呢?我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皮肤。你能丢下手机回到过去?所以现在文明是在整个大背景下冲突对抗地发展,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文化。
05我在哲学里畅游
我在哲学里畅游
刘永辉
存在还是遮蔽?自由还是沉沦?此刻还是彼岸?豁亮还是晦暗?自为还是自在?……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将我们从庸常的生活中拉出来,让我们从习焉不察中警醒过来,我们开始面对这个重新真实又陌生的世界。众人和自己,平庸和奋进,确定和变化,永恒和死亡,这些生活的密码被哲学重新擦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又能到达哪里?我们是不是要在这世上白白地走一遭,只会挥一挥手,给世界留下我们无尽的叹息……聪明的你,谁能告诉我答案?那些先贤能告诉我们!
基地凯格尔说,来和我一起皈依宗教吧,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永恒的信仰。在这里我们会怀着热情打破全部的世俗,脱离普遍的平庸,成为一个独特的例外,我们都将是主观真理的掌握者,我们将成为“我所是”,找到我们真正的自己。可是我看到基尔凯戈尔脸上真诚的焦虑,还有他大胆决绝的对抗,以及他解除婚约后,孤独的痛苦,我犹豫了。哲学告诉了我很多
哲学告诉了我很多汪静2021年7月17号,新网师成都共读之行已经是第三天。存在主义哲学的面纱才慢慢揭开,然而仿佛又一次陷入迷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在郝老师在共读之前及时地梳理了前两天的内容:现在文明在哲学、宗教、艺术三个领域,由于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导致工具化,从而在当今时代陷入了险境,人们遭遇了虚无。譬如:我们的教师无法安放灵魂。本来这一困境是由哲学家来解决的,但是当今哲学也学院化,专业化无法解答。宗教方面,人们已不再相信上帝,于是宗教也无法解决虚无问题。科学有其有限性,它可以解答死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无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艺术也平庸化,使其无法找到抵达真理的途径。 基尔凯戈尔终于走进了哲学的视野,他作为一个基督徒,真正用全部的激情活出了基督徒的样子,为表达虔诚,他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放弃丽琪娜)来完成他的存在主义,他在实实在在的矛盾、纠结和痛苦中活出了存在。为了更好的解释存在,他分了三个层次: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我们从沉迷于“小酒馆”(美学层次)中觉醒,跳去读书会完成伦理层次的塑造,最终我们要全身心的卷入,将外在的伦理化为内在的信仰,当然这三个层次是兼容的。同时基尔凯戈尔区分了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他说:“主观真理不是我所拥有的,是我所是的真理。”客观真理是说出一套规则,主观真理是活出一套规则。启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像基尔凯戈尔一样充满激情地活出真正的教师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实实在在的面对一次次抉择的痛苦,但是正是这矛盾纠结痛苦彰显了存在。也许许多教师还希望通过美学方面——暂时逃避到小酒馆去得到暂时的解脱,也许有些老师已经用一套规范来约束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而最终一个优秀的老师必然是宗教层面的:他怀着无限的激情,用一套规则,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当中,活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接下来,我们遇到的第二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是海德格尔。他敏锐地洞察到我们都在研究存在者的路上一路狂飙,而遗忘了存在。他区分了“存在”和“存在者”。让我们认识到,存在是看不见的,无法捕捉的,但是我们又在存在当中。我们通过存在者领会存在。而存在既是“有”,又是“无”。就好像一个杯子,它之所以为杯子是因着杯壁和中间的空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名”“可道”就是“存在者”,“常道”“常名”就是“存在”。存在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而且是我操心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场”,存在在场中显现,它汇聚昨天,融入明天。然而一旦它显现又成了存在者,显现就是遮蔽,就不能称其为存在。存在有三个特征:心情、领会、言语。这里的心情不是指情绪,而是内在与外在融合呈现出的悲欢离合,它弥漫在一个场里。心情的本质是焦虑,焦虑虚无。领会相当于感受感受,领会存在于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动作中。语言既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沉默,语言先于人而存在。海德格尔的语言是一个领会得以在其中发生的语言场景。启示:我们之所以成为一个存在的人,是因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自己,既有我们的展现出来的身份地位等,还有未显现出来的一切可能性。作为教师的人,一个存在意义的教师,既包括了我们的成就等,也包括了一切成为更好教师的一切可能性。所以我们要在成为一个存在着的,真正的教师而不断前行。对于课堂而言,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存在的课堂?是既涵盖了我们的ppt,我们的课堂模式等显现出来的部分,更多的是课堂作为一个场迸发出的思维碰撞的火花,心灵交流的温暖。我们在课堂中和学生对话,我们要用激情和热爱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的心情,让激情和热爱弥漫在课堂这个场里。同时在对话中要有领会,让知识鲜活,让真理显现,让内心明亮,让彼此存在。即使沉默,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有灵犀。第三个存在主义大师是萨特。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从对“自由”的定义开始,他认为基本的终极的自由,就是说一声“不”。说“不”意味着“是”,说“不”意味着选择的自由,也就是有理性的参与。(未完待续)启示:作为教师,我有选择的自由。我有选择当一个真正的老师的自由。会有理性的参与,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老师,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师。不被外在形式捆绑,有说“不”的自由。齐诵一首诗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作者:泰戈尔领诵:郝晓东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相关推荐
◆“不”,我在——同谱一首曲 | “清凉之夏”深度共读学习笔记◆《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2)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你来么?| 直播观看路径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