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此纯粹地活着,才对得起自己 | 基于《非理性的人》的生命思考

新网师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咂读生活 Author 王辉霞

  作者 | 王辉霞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任思颖


假期匆匆过半,一股莫名的紧张感油然而生:这些日子我做了什么?

做了什么?竟然语塞。好像做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做。

每天24个小时,诚然不是任其荒废的,先说做了什么吧,最值得说的就是读书了。暑假至此,关系最大的书就是《非理性的人》了。

01

阅读中窥见“虚无”

暑假前,规划了读书清单,除了新网师暑期线下共读的《非理性的人》《如何成为专家》外,主要聚焦英语理论书目。

假期真正开始,读书并非如计划那般好。一本《非理性的人》已经让我完全受困沦陷——读一遍毫无知觉,读书笔记也是机械摘抄,不能与生活打通。

成都共读后,懵懂中有了少许知觉,却在哲思中窥见自己内在的虚无。

基尔凯戈尔讲的故事“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的存在。”

这个故事如一声响雷催醒我,我不也是处于这种麻木、无意识的存在状态吗?每天匆匆忙忙,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应付地活着。

比如日常巡课,转两个教学楼,按照设计好的表格填写课堂现象,止步于发现问题,不能在解决问题方面下足功夫。因而,巡课中如监工一样,除了让课堂中的师生有瞬间紧张感,不能彻底改变不理想的课堂状况,也许就别无它用了。

再如学生管理,明知“预则立,不预则废。”可又做了多少防患于未然的有效工作?总是以不耽误学生学习为由,减少活动教育,却因出了问题而用更多时间、精力去弥补。以日为年,如此虚无般地硬撑着。

值得安慰的就是上课了,课堂上,不囿于课堂知识与技能,不囿于理性的语法概念,不囿于机械记忆与训练,能和学生在活泼的语言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魅力,彼此激活成长的勇气。40分钟总能放飞思维,在与学生思维交融中真实地存在。学生逐渐成为他们自己,我亦日趋于存在本质。

02

聆听中遇到一束光

读不懂的书经由高人解读,会有顿然醒悟的感觉。

郝晓东老师在解读《非理性的人》时,采用举例、提问并加以追问的方式,与实践打通,让生涩的哲学有了生活味道,每句话都传达实在的内容。

如何避免“理性主义者活在概念中”?郝晓东老师举例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是张贴到墙上、喊在口上的 slogan,而是做出来。说和做统一,知与行一致,要让这句话在师生教与学状态中呈现出来。

如何呈现?在师生共读共写中,在缔造完美教室中,在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深刻共鸣的理想课堂中……会读书、爱读书的老师引领着学生阅读,并创编他们自己的故事,体验到生命意义感。

学习了存在主义,理解了“人生的意义”是理性所无法分析的,存在主义是对理性的警惕。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有了思辨认知:杜威关注的是生存(上大学、找工作),忽视了存在(死亡与生命意义)。理解了“思与诗”是“概念化与活出来”的不同。

什么是人的“无家可归”?文中的“无家可归”具体指什么?我们有没有“家”可归?这样的问题链,既能深入文本学习,还可以跳出文本审视自己。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科技发展如此迅速,万物不可预测,一切皆为不确定,我的精神寄托在哪里?何以平复内心的浮躁,找到心灵安放的位置?向内求索,自我叩问。“汽车、收音机、现在再加上电视机都成了多数人的实际需要。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时代的生活非常外在化。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但对新奇事物也贪婪多了。”

是这样的,现在的人工智能也在不停地迭代升级,人们从未停下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不敢停下。

我也是茫茫大军中的一员,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内在的焦虑、知识的匮乏感却愈来愈强,如上了高速路一般,不敢减速,更不能停歇。这如何是好?郝老师用中国道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解读,豁然开朗。在专业发展之路,抛去闲思碎念,关注一个点,坚持探究,直至抵达其本质,从而聚焦职业认同,拥有自己的信仰。

什么是“异化”?我们了解“人的异化”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对“异化”的解释不同:黑格尔认为异化是主客体的分裂、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现象(比如,人发明了手机,却被手机控制);海德格尔认为异化是存在者对存在的遗忘;《非理性的人》作者威廉·巴雷特认为“最糟糕又最终极的异化形式,乃是同自己的自我异化。在一个仅仅要求人胜任他自己特殊社会职能的社会里,人就会变得和这种职能等同起来;而他的存在的其余部分充其量任其自然——通常被弃置到意识表层下面而被遗忘。”

又是当头棒喝!在我心里,不就是把“我”与“教师”等同了吗?生活与工作没有边界,单位与家庭混为一体,“教师”角色处处可见,有时还会露出面目可憎的样子,其他存在如影子般飘忽不定。警醒后深深打了个寒战,深思何以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更大存在意义?何以借着一束光照亮所有的存在形式?

03

理解中追寻一个信仰

信仰基于信任却不止于信任。

基尔凯戈尔的信仰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舍弃所爱丽琪娜,是真实的痛,有矛盾与纠结,却在异常艰难的选择中朝向心中坚如磐石的“执念”。“基尔凯戈尔从一开始就有一种使命感——诚然,这是一项混杂、痛苦和暧昧的使命。他选择他不得不要成为的。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它不是一项自由的选择;相反,如果要赋予他的生命任何意义的话,就必须在其整个余生日日自由地重新作选择。”“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利剑般地猝然刺透了他的生命,没有一贴哲学家的膏药能够解除这种损失的痛苦。既然这人已经作出了永不反悔的选择,既然他的选择一劳永逸地使他脱离了他自己及其生命的某一种‘可能性’,他便因此而被抛回到了那个兼有必死性和有限性的自我的‘实在性’上。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把自己看做一种纯粹的可能性。他就是那个实在的自我。”

我有信仰吗?我的信仰是什么?我是否也能如此强大不被他人他物左右?我是否可以不囿于本能而自由选择?追问之下,平日患得患失、非此即彼、渴望被关注的虚弱小我无处可逃,如曝光于白炽光下的小丑一般难堪至极。我如何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不卑不亢坚守自我?终生学习,日拱一卒,带着掘井及泉的执念,发展自我,充实生命意义。

人不缺少自由选择,缺少的是在选择面前带着信仰的甄别能力。什么是我值得我用一生追求的?这个“追求”,是实实在在还是虚无缥缈?静下心想明白,竟会冒出一身冷汗,有些东西,只是个人编制的一个梦——虚无。生命的有限性告我们学会思考判断,“做有意义的实事”才是最真的信仰。不做生活的观望者,卷入存在的各种角色,呈现它们原本的样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实实在在,生命就是一个实体。

郝晓东老师说:“成熟的人,理性与信仰兼而有之;不成熟的人,渴望获得信任、关注,害怕孤独。”

我禁不住反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若总是渴望向外求答,就是不成熟。沉浸于专业成长的世界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怀揣一个信仰,行路悟道。

04

哲思中活出自己

“只有当我们终于认识到,被颂扬了几个世纪的理性,其实是思想最顽固的敌人,只有这时,我们才有可能思想。”海德格尔把理性与思想对立,并不是要理性与信仰分离,而是警醒人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存在的疏远、存在者对存在的遗忘。

什么是存在者?世上的万事万物,有生命的人、动物、植物,无生命的桌子、水杯、岩石等都是存在者;存在既是有(存在者),也是无(任何存在者的去存在),存在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观念,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既“有”又“无”。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都不要被眼前的“此在”所遮蔽,带着美好期待,有意识朝向“存在”本质,无止境地向上生长。

海德格尔认为了解人的本质,要了解他的世界(场),了解他操心的事。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场中显现本质,本质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学习中逐渐形成。

“人从来不是(一个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一个什么)。”人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形成的,人要主动谋划本质,并参与到自己的本质中。

郝晓东老师说“把一生比喻成一本书,每个人既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也应该是创作者——不能仅顺命,还要造命。”每个人的本质都会无限生长,只要自己聚拢心力而为,一切皆有可能。

学习海德格尔,最大的收获是警醒自己不要被某一种存在者遮蔽,从而忘记初心、僵化“存在”,机器般的存活。找个人生镜像,活出他的模样,并在哲思中遇见真实的自己。

萨特教会我自由地说“不”,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不仅能如我所是“自在的存在”,还可以超越如我所是“自为的存在”。

学了哲学,突然不敢轻易发声,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无法呈现真实的存在。经由阅读《非理性的人》,只有一个想法:活得纯粹一点!于世界、于他人、于自我,各种关系皆为单纯,简单即真,简单即美。

作者简介:王辉霞,河南滑县英民中学年级主任兼英语教师,新网师课程讲师,河南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国培专家”,河南滑县名师。作为中原教育田野里一位朴实的农人,致力于课堂建设,深耕不辍。“根植于课堂,潜心于教学,师生共长”是坚守21年的教育信条。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获奖感言 | 燃——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春柳夏日诗中思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学习笔记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点击查看)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