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才能做到“认知领先”?想明白这三点对AI从业者很重要

文兄赞一个 MindCode 2024-01-18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AI从业人员的,尤其是产品经理、技术和创业者、CEO们。


当然,除了最后几段,我觉得本文对其他行业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


注:以下内容充满了自吹自擂,如果觉得作者写得不对,那一定是你对。


(一)


不止一个朋友曾经问我,你怎么做到保持行业认知领先的?你怎么知道那些你所知道的?尤其,你常常还会有些深刻的洞察。


他们进一步追问,你是不是花很多时间去跟进业内最新资讯?以及天天研究新发布的AI产品?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总会回答:恰恰相反,我几乎不怎么紧跟最新的AI产品,也并不要求自己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行业资讯。


每当我这么回答时,提问的朋友就会露出将信将疑的表情。


我理解他们这个表情,但我说的是真的。我这么做,还能保持认知和洞察的领先,主要有三点原因:



原因1.与大家直觉相反,掌握最新行业资讯、产品信息并不一定获得先发优势。


大部分信息很快就失去价值(甚至一开始就没多大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那些,则会持续发光,并迟早被你关注到。


相比紧跟时讯,等待有价值的信息自动沉淀显现,是一个同样优质的策略----如果不是更优质的话。


这会让你有更多时间做其他重要的事。


我想我是有资格做这个断言的,毕竟,n年前,我也是国内追逐新产品、新技术最猛的那一小撮人中的一个。


等待优于紧跟,这是我的反思总结,它可能有些反直觉。(AI媒体、投资等角色请酌情参考此条)



原因2. 我会要求自己基于已掌握的“第一性原理”去思考。


种思考很难,但并不神秘,也不高大上。我建议你多练习。


具体讲,就是从你深入了解的学科入手,基于该领域的底层定律去思考AI。


由于此次AI的变革是全局性的,你几乎可以基于任何学科的底层规律去思考它,并一定会有所得。我往往就是从心理学、脑科学进行这种思考。


比如,举个小例子:如果你从能源这个很底层的角度去思考AI,你会直接把自己认知和洞察力拉到领先大多数人很多个月。



原因3. 我会把自己置身于重要的信息源的“交汇处”。


这样,我可以做到不用费劲主动去找信息,因为我已经“泡”在里面了。


选择优质的信息源,在我看来是一门手艺。


可能跟你想得不完全一样,好的信息源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


有认知深度、有前沿性、主动投递。


认知深度是指不仅仅提供精心筛选的信息,还要有深入的思考。能做到什么深度,跟信息源维护者的水平相关。那怎么判断提供者的水平呢?一个便捷的方式是看他有没有亲身穿越过两个甚至多个行业周期。


注意,我的意思不是说,新人做事不如老鸟,但我确实认为,在提供优质信息这件事上,老鸟几乎一定优于新人,原因很简单,他们见得多,见过了。


有前沿性指的是内容要能触及行业最顶尖那拨人正在思考的议题。


又怎么判断是否有前沿性呢?一个便捷标准是:看它有没有提供非共识、非主流的洞察。


就是说,你要偶尔能从该信息源里看到某些你觉得“神经病”的观点,而且它说得似乎还有点道理。


至于把主动投递这点作为优质信息源的标准,估计很多人没有预料到。


但这点很重要。不应该你去找信息,你去follow,而应该让信息“流经”你。这样,你才可能“泡”在信息流里。


环境总是比其他要素更能改变人。主动投递是一种重要的服务,它构筑你的环境。



(二)


再看看上面三个原因,你会发现:


第一个是心态方面的,是那种虽然反直觉,但只要一语道破,你就能懂,然后能做到的。


第二个则恰恰相反,它需要刻意练习,我就算告诉你,你估计也没法马上做到,我只能建议你练习。


至于第三个,关键在于找到优质的信息源,我建议你按照我上面的标准去找即可。 


但每次我这么说,提问的朋友总会紧接一句:“那你好歹推荐一个吧。” 


我不推荐呢,他们不乐意,觉得我话不说透。真推荐呢,我确实犹豫、不太愿意。


一方面,真正好的信息源都需要花钱,甚至价格不菲(注意,价格高的也不一定好哈),鉴于有的人对世界的运行规则有自己的理解,我担心我本来好心推荐,落到他们眼里,却当成驴肝肺,被误解。


反过来,我也会担心,万一我把关不严,推荐的东西质量不好,那也真不是个事儿。作为一个如此小众的公众号的作者,我这点粉丝,可个个都是铁粉啊……


但不推荐,确实又让这篇文章显得不完整,让我像极了上学时候那些不把“xx宝典”给同学看的自私学霸。


纠结之下,这篇我觉得很有价值的文章最终躺我的草稿箱里好几个月,一直没有发出。


现在,这个问题被我朋友黄钊老师解决了。他出了个付费专栏:《黄钊的AI日报·第二季》


----是的,已经第二季了,我跟他这么好的关系,我也是观察了第一季,确定质量没问题之后,才推荐给你。


我是怀着给你分享一个好东西的心态来推荐的。


他这个专栏,不仅仅有精心挑选的、确实值得你关注的AI行业讯息,更有主理人的深度解读和洞察,符合我上面关于优质信息源的所有标准。具体怎么个符合法,我就懒得说了,你可以自己去看。


但我觉得,你完全可以不看,直接闭眼下单。


订阅他专栏的人里,有不少大佬,堪称我见过的,“含佬量”遥遥领先的专栏。


我俩时不时聊天的对话是这样的----


他说:“刚发现,xxx订了我的专栏。”

我说:“好啊,让他宣传一波”

他说:“算了吧,人家现在是读者…”

​……


当然,他这个专栏也不是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也许是----居然日更。艹,他的勤奋把我的懒惰衬托的无以复加。


至于价格?很划算,具体多少请自行扫码查看。我只想说:这个价格,哪里贵了?觉得贵的,自己反省一下,有没有好好努力做AI?(此处请自行带入李佳琦的声音合成)。


所以,谢谢黄钊老师,整了这样一个硬核的专栏,让我今天这篇文章,显得更加言之有物。


目前《黄钊的AI日报·第二季》刚刚开始更新。适合群体包括:AI行业的产品经理、研发、创业者、中高层管理者、投资人。(非上述专业人士不建议订阅)。


因为黄钊老师有时间每天更新专栏,却没有时间做宣传图,所以,请你长按下面这个“灰不拉几”的二维码,扫码订阅



注意:如果你不是AI行业相关从业人员,请你不要购买此专栏,因为确实对你太专业。





文君是谁?
他是科技领域连续创业者,中美两家AI公司的GPT战略顾问,原阿里巴巴早期移动端核心产品负责人,CEO心智与战略教练。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你关注的某个重要AI产品,或某些个备受关注的项目融资,背后就有他身影。

MindCode是什么?
一个刚刚决定写点好东西的、很小众的公众号。日常发短篇,偶尔有深度长文。关注:AI、脑科学、心理学、创业等。由于在几个向关联的领域有很深入的思考,关注者中不乏顶级牛人,比如xxx和xx。

AI时代,读他人之未读对你很重要。关注并发送“1”可加讨论小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怎样才能做到“认知领先”?想明白这三点对AI从业者很重要

文兄赞一个 MindCod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