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公司更适合你?来给企业做个性格分析吧

人神共奋 人神共奋 2019-05-21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每周二原创:职场学习类干货

每周五原创:解读经典,笑看职场


“企业性格”是什么鬼?办公室观察十分钟就知道了


1/5

企业性格第一个维度:内向型和外向型


两家业务产品完全相同的公司之间的差异,在你走进他们办公室的第一秒,就能感觉到了。


第一家公司,上百个人的大办公室,噪音分贝能低于15,每个人都闷头在干自己的事,交流只用聊天工具,稍微大声一点,都会引发侧目。


而另一家公司,三分之一的人在会议室,三分之一的人离开自己的座位和别人交流,剩下的三分之一比较懒,沟通仍然靠嘴喊。


我称之为“内向型公司和外向型公司”,这么分,是受一位朋友的启发。他先后在腾讯和阿里做过,问起他这两家公司有什么不同,他想一想:“举个例子吧,腾讯和阿里的区别,就像内向型人和外向型人的区别”。


这个说法让我豁然开朗,人有“内向外向”的区别,公司也有啊,我在上周的《“深度工作”时间,决定成就大小》一文中,以“开会文化”和“沟通文化”为例,讲了这两类公司的特点。


在“外向型公司”,别人遇到问题找你沟通是天经地义,你不配合就是没有团队精神;在“内向型公司”每一个人都立足于自己先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求助其他人也好像是欠了多大的人情。


“外向型公司”,大部分员工花在讨论、交流和说服别人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花在分析、思考等书面工作上的时间;“内向型公司”的员工则刚好相反。


内向型企业把开会看成“不得不开才会开”的工作,因为这类企业更看中个人的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而不是集体的交流与碰撞,所以在内向型 企业更尊重员工的工作空间不被打扰,也不去过多的干涉员工的私人生活。


很多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就属于这一类。


当然一般大型公司都不会明显的偏向外向或内向,但多多少少有点倾向性,比较阿里偏外向型,腾讯偏内向型(只是相对而言)。


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很简单,每个人都最好在和自己性格相近的公司工作。如果你习惯“深度思考”的工作方式,那么最好呆在“内向型公司”;如果你喜欢跟别人讨论交流、喜欢说服别人、喜欢团队沟通的氛围,或者害怕一个人闷头工作,那么“外向型公司”才合适你。


区别这两类公司的方法也很简单,上一天班就知道了,只要关注会议的平均时长、员工走动交流频率、还有办公室的噪音分贝这三个指标。



公司的“性格”除了“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外,按照人格分类方法,还有三对性格特征。


2/5

企业性格第二个维度:细节型和效率型


一家企业的“性格”的第二个重要层面:它是更关注“细节完美”?还是更关注“整体效率”?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被企业说烂了的口号。有人跟我抱怨:今天我复印文件,有一点歪了,被领导训了一顿,说我不注意细节,我这才发现,公司所有人的办公桌都很整洁——除了我的。


但这不代表这是一家“细节型”公司,也有可能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只能到“整理资料、做好会议记录”这一步。


基于细节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的,只有站在“肯不肯为细节花钱花功夫”这个角度,才能分辨出这两种企业性格。


比如说,“细节完美型”公司,每月初要求员工列出本月的计划,一定要具体到量化的目标,然后每天例会汇报完成情况,沟通遇到的问题。


和细节化管理对立的,是“80/20”式的管理,公司只关注你最重要的事,KPI只考核最重要的一项,这样的管理最有效率。


这两类公司的差别,一般是行业上的区别。一些成熟的行业,很容易出现“细节型”公司,因为行业效率不可能大幅提高,只能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去“榨干”员工的潜能。另一类是业务要求非常严谨的行业,比如工程类、研发类公司,也更关注细节。


相反,在一些创新性的行业,容易出“效率型”公司。因为行业增长速度很快,变数大,根本没时间多细琢磨,公司总是倾向于忽视细节问题,快速推进业务。


但即使是同样的行业,不同公司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也是不同的。


在“细节型”公司工作,员工往往只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工作,还要花三分之一时间“装饰”工作成果,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证明”自己完成了工作。


这类公司,对于那些注重细节、计划性很强、喜欢自律、追求完美的员工而言,再合适不过了,也适合那些习惯于“被动工作”的人。


相反,“效率型”公司最大的好处是自主性强。员工能自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只要最终完成任务,过程不会被过多的干涉,更不会有人管你文件是不是复印歪了,办公桌上东西乱不乱。


这类公司,自然更适合不喜欢被太多规矩束缚的人。但在这里工作,也需要你有相当强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能力——没有人来纠正你过程中的错误,你也就失去了亡羊补牢的机会,直到你到被扫地出门的那一刻,都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


 

3/5

企业性格第三个维度:开放型与封闭型


假设新产品升级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更稳妥,市场更明确、但竞争者众多,第二个更创新,难度更大,但属于没有竞争者的蓝海。你觉得你所在的公司愿意尝试哪个方向?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企业性格的第三个维度:开放型与封闭型。


就像现实中,有些人更喜欢冒险,有些人更实际一样,有些企业总在想着法子“折腾”,产品刚刚站住脚,就想着要升级,赚取更高毛利,市场刚刚打开,就急着要推新品。


“开放创新”现在也成了所有企业挂在嘴边上的东西,领导都会说“要感于创新,不要怕失败”,但真正评估企业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标准,还是前面说的,不看口号看钞票——


第一、员工的创新行为是否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人、钱和业务许可?

第二、晋升的员工是否具有创新、开放的特征?

第三、失败的创新者是否得到企业的保护和尊重?


三条标准一摆出来,大部分企业就都成了“伪开放型企业”。其实,这不是坏事,“开放”意味着管理难度加大,“创新”意味着失败风险增多——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等待,从一开始,大部分企业就注定会失败。


所以,很多企业以“不犯错”为第一经营目标,以“等待对手犯错”为第一竞争手段,强调稳健和不变的企业精神,这就是“封闭型”的企业性格,最典型的是银行。


大部分人对银行的印象就是保守,还有一个日剧《半泽直树》痛斥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其实,银行拿着是固定的息差收入,却要冒贷款本金损失的风险,这才养成了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要知道,大部分倒闭的银行都是死于激进冒险的业务扩张,而非保守不思进取。


所以开放和封闭、创新与保守只是企业的个性,无所谓谁对谁错。但对员工而言,一个有冒险精神的员工,在一家保守的企业,肯定待不长,一个性格稳健的员工,在一家创新求变的公司,也很难被重用。


判断一家企业是开放型还是保守型,不用进公司,看看真金白银打造出的产品和业务就知道了。相反,进了公司后,反而容易被老板忽悠。 


 

4/5

企业性格第四个维度:竞争型与和谐型


“竞争”对于现代公司而言,是个好东西。但很多公司都会在管理上遇到内部竞争与团队合作的矛盾。


某项目由员工甲负责,但在执行过程中,员工甲希望能得到员工乙和员工丙的帮助,可这两位员工分别以“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为由拒绝,于是,员工甲找到他们的上司,希望上司出面协调。


此时,上司协调的力度与最终两个员工的配合程度,就代表了这家企业是“竞争型企业”与“和谐型企业”。


在“竞争型企业”中,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想要别人帮你,想好交换条件吧;而在“合作型企业”中,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利益一致的原则,要求员工尽可能避免内部冲突——那些拒绝配合同事的员工,会被认为没有团队精神。


所有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公司希望以此提高员工的战斗力,但有竞争,就有内耗,其最大的成本是对团队文化的冲击。


很多企业嘴上鼓励竞争和狼性文化,可又要求员工有团队奉献精神,同时要求“竞争”与“和谐”这两个对立的性格维度,结果很可能是企业的“人格分裂”。


人也是如此。有人不喜欢竞争造成的内部冲突,在这种氛围中工作,觉得很没有安全感;而有人则不喜欢一团和气的虚伪的团队文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帮助那些能力差的人。


这个维度的性格过于强烈的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去适合环境,而是找一个跟你“八字相合”的公司。


5/5

公司性格与人性格的关系


总结一下四组不同的公司性格:


内向型和外向型

细节型和整体型

开放型与封闭型

竞争型与和谐型


这个分类其实是对应了MBTI十六型人格中的:


内向I与外向E

判断J与知觉P

直觉N与感觉S

思维T与情感F


具体的对应原则是在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类型,尽量与你所在公司的对应性格维度相吻合。比如:


“内向I”维度特别突出的人,对应“内向型”企业;

“判断J”维度特别突出的人,对应“细节型”企业;

“感觉S”维度特别突出的人,对应“封闭型”企业;

“情感F”维度特别突出的人,对应“和谐型”企业。


还不知道自己的MBTI性格的,可以到网上找一些免费的测试题,很多的,不用很精确,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懒得找的,也可以到我的公众号菜单里的“MBTI性格测试”,但这个是收费的,由壹心理网站提供的测试链接。强调一下,菜单栏里是收费的,不想花钱,可以到网上找简易版的题)。


与“性格分析”相关的文章


16型人格测试:5分钟,从看懂到看开,我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生活?

搞不好人际关系,职场上就完蛋了吗?

为什么会在别人身上,看到令人讨厌的自己?


人神

共奋

每周两篇原创

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