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原始信仰普遍崇拜祭祀重要神祇之一的城隍神,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据资料记载,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最早有史籍记载的城隍庙在安徽芜湖,为三国时孙权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早在千年前的隋唐和后来的宋元,城隍崇拜就已经相当普遍。唐朝时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曾经留下祭祀城隍的诗文;宋元话本、水浒英雄传里,更有不少故事场景,都是在城隍庙里外发生演绎。
广州都城隍庙史话
但是说到对城隍文化的贡献,上下古今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则当之无愧。据说朱元璋打下江山定都南京后,就于当年(洪武元年)及次年,下诏重建各地城隍庙,严格规定了城隍的都、府、州、县的四级制,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相当,并将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到各地做城隍老爷,还按级别配制衣冠旗号,大封天下城隍,一时间全国各地一千多座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里也包括位于我们广州老城区最繁华市中心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的都城隍庙。朱元璋热衷于推广城隍庙,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正如他开诚布公所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的广州城隍庙,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那么广州的城隍庙为什么叫“都城隍庙”呢?据历史记载,广州府的城隍由于是受省级官员拜谒,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的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就升格为都城隍庙。
广州都城隍庙在明清时期是广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规模堪比北京的城隍庙,一直以来香火鼎盛,并且曾经以“孤兀禺山”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到了民国时期的1920年,因拆庙建街,城隍庙拜亭前的建筑被拆去,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的大街,城隍庙也只剩下了大殿和拜亭,之后一直退隐无闻。直到1993年被广州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按照清代道观风格,投资2000多万元重修了都城隍庙,2010年10月31起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广州都城隍庙看点
重修后的都城隍庙,是广州中心城区少有的大型厅堂式岭南传统建筑,里面供奉的主神是五代十国南汉国的建立者刘龑,位于刘龑左右两尊城隍爷,分别是明代大名鼎鼎的忠谏名臣海瑞和杨继盛。海瑞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被誉为“大明第一硬汉”的杨继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因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惨遭毒刑,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仅40岁。明穆宗即位后为其平反昭雪,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受到朝野敬佩,除了广州,北京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也是杨继盛。城隍信仰“人之正直,死而为神”的观点,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寄托于神灵,希冀他们的庇护,因此在中国的城隍庙里,都是由有功于社稷、有惠于黎民的至忠至孝者充当城隍守护之神。
在净高12米的广州城隍庙大殿内,刘龑、海瑞和杨继盛三尊贴有真金金箔的城隍爷 居中重回宝座,四盏两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高高挂起,大殿两侧的墙上,镶嵌有高度超过8米、面积达240多平方米的大型壁画《开天辟地神仙卷》,画中绘有包括盘古、女娲、三清祖师、玉皇大帝等132位道教的主要神仙,因为这些神仙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道德楷模,千百年来一直为民间百姓所推崇。这两幅大型壁画由广州4位知名画家和30多位广州美院学生,历时半年多时间绘制的,拟申请世界最大的艺术壁画吉尼斯纪录。大殿内有一张用整块高棉花梨木制成,近6米长重达3吨多的木雕贡案,比较珍贵也不多见。
都城隍庙前按照清代风格建成的仿古牌楼,三间四柱三楼石木结构,取材福建花岗岩和东南亚菠萝格,由两对大小狮子威武守护,成为迄今广州市区内新建筑中唯一一幢原汁原味的明清风格牌楼。
重建修好的广州城隍庙,聚齐了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灰塑、陶塑)一彩(壁画)工艺的岭南建筑元素,大殿梁上雕工细腻的漆金木雕;墙上镶嵌手艺精巧历史典故传奇的砖雕;屋顶上活灵活现十分传神的石狮和含脊鳌鱼,梁顶中间火球喷火,都无不精湛传神。
都城隍庙前门有对联:“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宝殿前高悬了一把大算盘,寓意人算不如天算,善恶皆有报,这些都反映了道教自古以来劝民为善的教义,让老百姓抑恶扬善、有所敬畏。
每年农历七月廿四是城隍圣诞之日,这一天广州都城隍庙都会举行祝寿开金印、“打地气”等科仪法事以及公益义诊、派斋等慈善活动;每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均会举行祝福法会,春节前举办新年书画挥春、春节广府庙会城隍出巡等多种传统文化活动,古老的城隍文化日,日渐成为广州旅游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名片之一,值得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去感受,也值得旅游观光的外地人来了解。(作者: 鹰眼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