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3月27日上午9时20分许,东航MU5735第二个黑匣子也找到了,黑匣子为飞行数据记录器(FDR),主要用来记录飞机的高度、速度、垂直速度、机组操作等近1000个参数。按我国民航局规定,飞行数据记录器必须保留断电之前25小时的所有数据。
东航安装的两个黑匣子由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安装在了货仓尾部,飞行数据记录器安装在了客舱尾部,都位于飞机尾部,虽然飞机坠落时速度很大、具体坠落时的姿势不好判断,但专家认为它们落地位置不会太远。
为尽快找到第二个黑匣子,搜索区域比核心区扩大了10倍,最终在撞击点东侧山坡坡面1.5米土层下,消防人员发现了一个橙色罐体,经专家确认这是东航坠机的第二个黑匣子。
第二个黑匣子的情况怎么样?
3月23日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对第一个黑匣子的表述是“驾驶舱话音记录器外观破损严重,但存储单元外观相对较为完好”。然而,等到了3月24日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对黑匣子的表述成为了“不排除存储单元损伤的可能性”。显然,第一个黑匣子的状况可能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从现场图片上看,第二个黑匣子外壳已经损毁脱落,只剩下橙色罐体,至于内部存储元器件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现在可以确定的是第二个黑匣子的发射器已损毁。黑匣子内部安装了自动发射器,最高持续30天不间断向外界发射无线电信号,但在整个搜索区监测不到任何信号。
3层保护的黑匣子为何仍破损?
为保护黑匣子存储的信息资料,从里到外黑匣子被层层保护,大致分三层。
第一层是外壳,由特殊的精钢材料制成,比如优质不锈钢或钛钢,最高能承受3400G的冲击力;最上面是一层醒目、耐高温的橘红色材料,在1100℃的大火中燃烧60分钟却安然无恙。
第二层是二氧化硅材料。二氧化硅是沙子的主要成分,价格低廉,却是耐高温的利器。当黑匣子破损后,周围的大火、高温空气很容易通过钻入黑匣子内部,这时二氧化硅恰能作为屏障隔绝热气,保护内部存储单元不被灼伤。
第三层也是最后一层,是一层薄铝。薄铝耐腐蚀,关键还能防水。黑匣子从第一代开始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最初的存储介质是磁带,1987年11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非航空坠机事件,1年后黑匣子才被打捞出来,里面的大部分磁带也被海水浸泡、腐蚀,仅存的磁带读取也是困难重重。
随后存储介质全面换成了电子记录仪,实质上就是内存芯片,这种芯片容纳的信息又多、体积又小,很容易被薄铝包裹,从而隔绝水分。
既然“坚不可摧”,为何还屡屡传出黑匣子毁坏的新闻呢?因为有些飞机坠落时释放的破坏力早已超过了黑匣子的承载力,包括这次东航坠机。
东航MU5735航班起飞后一直以每小时845公里的速度在8869米上下的高空巡航,14点19分飞机突然开始下降,14点20分飞行高度降为了8869.68米,2分钟后高度成了1333.5米。一段飞机坠毁前的监控画面显示,飞机头朝下直直地砸向地面,整个过程也就1-2秒。
飞机以这么高的速度俯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飞机坠落地位于山谷之间,两侧海拔高度从90米到150米不等,周围河沟纵横、道路阻塞,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飞机爆炸后释放的能量被局限在一定空间内,对内部带来巨大冲击力。
破坏力究竟有多大?坠落核心区里的残骸深度从地表延伸到地下20米深处,大片梯田被推平,还出现一个大水坑。大腿粗的竹子或倒下,或拦腰截断,周围一片狼藉。
郭庆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教授,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印尼曾发生过一起坠机事件,飞机坠毁前的速度为159米/秒,也是头朝下、俯冲,结果是黑匣子严重受损。
航空知识杂志的主编王亚男,是一位航空领域的资深人士,他说黑匣子在500公里时速的撞击下,关键性资料不会缺失。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关键性资料不损失,不意味黑匣子不会损坏;二是超过500公里,黑匣子另说。这次东航客机坠落速度远远超过500公里。
这么大的冲击力下,黑匣子很容易破损。如果黑匣子恰好冲入油箱位置,爆炸的冲击波可能让外壳瞬间支离破碎,有的黑匣子内部还可能钻入火苗,烧毁薄铝,给存储单元带来二次破坏。
黑匣子的数据为何不同步到云端?
既然黑匣子这么重要,为何不把黑匣子里的数据同步到云盘,这样也不会出现黑匣子找不到
黑匣子的内部存储芯片一般不使用SD卡、硬盘这些大储量设备,实际内存空间只有1-4G,因为正常飞行记录的信息没有太多用处,直接被覆盖掉了,主要记录事故发生前25小时的飞行数据和2小时的通话语音,这些内容占用的内存很小。
全球飞机事故率为0.43,我国为0.04,这是什么概念?人被热水烫死的概率是它的2.2倍,也就是说,不能因为空难而拒绝飞机出行。
正因为事故概率低,对于很多公司将飞行数据同步就显得特别不划算。同步数据需要高速、稳定的网络,这就需要地面的基站和卫星网络配合,比手机上网难度大得多。
同步的数据越来越多,另外还需要搭建服务器和维护人员,而服务器又是一个耗电大户,这无疑是一笔大开支。 作者: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