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五一劳动节
无数劳动者在工作岗位发光发热
汗水洒向大地 梦想就会生根
在抗疫一线、工矿企业、
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一个个繁忙劳作的身影
一张张不畏辛苦的面孔
在神州大地随处可见
奋斗是人生最美的底色
劳动是幸福最终的源泉
为更好地保存和发扬我国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社聘请一批民间老艺人从事民间艺术创作。这是艺人们在彩绘佛山市的有名民间泥塑。
佛山剪纸老艺人梁朗生和他的艺徒杨永雄(左)一起在研究一张新作品 1963年6月1日 蒋齐生
1956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所成立,当时仅存的剪纸老艺人梁朗生恢复了他已弃艺十余年的手艺,并且积极传艺给青年艺徒。
在广州学习的一部分归国华侨学生,在暑假期间参观了佛山市石湾陶瓷厂的新产品——雕刻釉彩大花瓶。
饭煲车间工人正在制作各种规格的饭煲 1961年1月27日 张扬摄
石湾陶瓷一厂最近试制成了高级瓷碗、瓷匙和茶杯等,并已开始大批生产 黄炽和摄
1961年6月16日 黄炽和
佛山市佛山铸造厂生产的名牌产品“佛镬”(铁锅)
佛山市狮棋社祖传六代的老师傅黎华(左)和有40年做狮头经验的老技工李尧在制作春节舞狮的狮头
1962年10月30日 罗清
佛山市佛山水泵厂积极生产农业用的水泵。供应珠江三角洲电动排灌网工程的需要。这是工人们制成的水泵叶轮。
公私合营佛山机械厂制造大批“五一”水田犁支援新建和扩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
佛山市工人赶制大批车船支援张槎公社的运输事业 1960年4月17日 郭伟祺
这是佛山市工人给张槎公社制造的流动排灌船,正在用人工降雨方法浇菜地
这是社员用工人兄弟新修制的小船运鲜笋 张家昌摄
1960年4月18日 罗渺伦
佛山市电线厂的工人积极为市郊张槎公社培养电工技术人才
全市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市民用义务劳动建筑了“污物无害化处理场” 1960年9月24日 李惠芳
佛山市口腔防治所的医务人员和卫生标兵模范街——升平公社安居里的居民一起使用肥皂液消灭臭虫
这是卫生模范街——培德里居民在进行清洗家具
这是永安区居民在安装下水道暗渠的渠筒
1960年师生们又自己动手修建新校舍 1960年9月14日 李惠芳
佛山分院的师生们自制了大批教具,他们已制作了1700多件标本和700多张教学挂图。这是师生们在浸制植物标本
这是师生们正在实习农场甘蔗试验田里听实习农场副场长梁意先(右一)讲甘蔗种植技术
1970年1月20日
佛山市新光针织厂印花车间工人,在为新产品——芒草纤维布印花。
1972年4月15日 庆晓
健民药店职工给退休老工人送药上门。
1972年5月10日 庆晓
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人在为陶瓷工艺品上釉彩。
1976年12月29日 黄鉴秋
缪云台先生在佛山市石湾美术陶瓷厂。
1973年4月2日 张家昌
佛山市第二轻工业局抽调干部、技术工人组成的支农小分队在给环市公社永新大队修理水轮泵。
同上
佛山无线电一厂生产的彩色电视显像测试仪。
同上
佛山农业机械厂生产的一批水泵。
同上
佛山柴油机厂技术革新小组正在研究设计、制造专用机床,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同上
佛山市第一制药厂的工人和技师一起研究鉴定新成药。
同上
佛山人民瓷厂的工人在检验产品。
同上
佛山丝绸印染厂女工在印染丝绸。
1978年8月2日 陈学思
佛山市制药一厂研制成功蜡丸自动制壳装封机,使原来靠手工操作的熔蜡、制壳、入丸、剪带、封口和盖印等繁琐工序,全部机械操作。
1959年,佛山市艺术工作者在雕塑人像(佛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1968年,佛山铸造厂铸造车间(杨耀桐 摄)
1959年,佛山女车工在生产零件(佛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20世纪70年代的佛山电话接线生(杨耀桐 摄)
1973年,佛山柴油机厂一位师傅为知青回城进厂的新工人上技术课(邱树楷 摄)
20世纪50年代,佛山青年工人在集体学习(佛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20世纪60-70年代,佛山市运输队攻克球墨铸铁技术关,生产球墨铸铁汽车零件。球墨铸铁广泛应用于各类配件,在当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佛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1973年,佛山市交通系统开展制造“130型”汽车大会战,佛山市第二运输公司承担汽车前桥总成的制造任务。图为市二运公司自制各种工具夹,生产汽车前桥。(佛山市档案馆馆藏照片)
1976年,南海丝厂与华南工学院合作,1978年研制成功电子数控光茧输送线和熟茧自动输送线,属全国首创。图为20世纪70年代南海丝厂车间。(来源:南海区档案馆)
相关链接:
● 民间艺术社,石湾,街景,爱国卫生,一批佛山五六十年代老照片
● 64幅佛山八十年代城市生活老照片:历史发展见证,心中温馨记忆
● 1978年“鬼佬”Carl Mydans在南海县大沥人民公社社员家中拍摄的照片
● 【主人公现身】38年前“鬼佬”Carl Mydans所拍摄的南海县大沥人民公社村民回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