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满洲窗,岭南情
“这是20世纪80年代我爸爸工作的地方,那个时候,我经常骑着单车来给他送妈妈煲好的汤。”灿烂的阳光透过梁园群星草堂的满洲窗,洒下一大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光影。已过花甲之年的朱虹和老友们相约来到群星草堂,素雅旗袍的身姿加上满洲窗的背景,这张合影让朱虹的思绪飘散到几十年前。“以前这些窗缺少维护,烂掉了很多,现在经过修缮,真的是漂亮。”在她和姐妹们看来,群星草堂的满洲窗现在可谓是梁园最容易出片的地方了。
图源:小红书用户@Sugar的漫游时光
另一边,负责修缮群星草堂满洲窗的吴广标,正带着徒弟吴嘉明再一次细细查看满洲窗的细节。就在最近,满洲窗制作技艺被纳入禅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一项亟须传承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岭南三大名园满洲窗修缮,都出自他之手
当夏日的阳光穿过厅堂透过满洲窗,投射在地面上、墙面上的光影美轮美奂五彩斑斓,这是在逛岭南名园梁园时,满洲窗为人们留下的第一光影视觉记忆。其实还不只是梁园,岭南四大名园中的余荫山房、清晖园以及佛山祖庙满洲窗的修缮,都是出自吴广标团队之手。
“最上面这排满洲窗的窗芯是中国山水画,辅之以实木榫卯工艺的葫芦、铜钱和藤蔓纹造型,最后再对这些木质线条进行描金。两侧满洲窗的窗芯则取材于‘国之重器’青铜器皿的多种造型。”吴广标介绍说。满洲窗其实是复合工艺,玻璃的颜色大多采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为主,画芯作为满洲窗的视觉中心,题材内容以书法、人物、花鸟、鱼虫、青铜器、吉祥图案为主,通常以木质棂条构成,曲线衬底分段拼接,灵动圆润
满洲窗缘起于清朝。当时的广州作为自由通商口岸,彩色玻璃等外国商品源源不断流入广佛地区。这种彩色玻璃深受当时的富商、官员的青睐,工匠们巧妙地将这种彩色玻璃与充满东方韵味的山水画、花鸟鱼虫等中国元素相融合,使得室内既能获得好的采光,又能达到美观大方的效果。时至今日,在一些老佛山人的印象中,东华里古巷、永安街上的老建筑上,都有着绚丽多彩的满洲窗的回忆。
而吴广标的满洲窗工作室就设在适安里古民居群,作为一位佛山女婿,他把制造工坊也设在佛山。从小在广州长大,受到西关大屋岭南建筑文化的耳濡目染,在他意识到满洲窗等传统建筑构件越来越淡出人们生活,手艺濒临失传时,他凭着对满洲窗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查找资料、研究工艺,并远赴满洲窗的原材料产出地欧洲,寻找最合适的套色玻璃。
“传统的满洲窗在外框的设计上稳而有序,讲究合理的色彩搭配和线条的圆润,这样的结构下窗芯内胆尺寸小,线条多,对设计和制作的要求非常高。”吴广标说。事实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梁园群星草堂的满洲窗上,窗玻璃摸上去是可以微微晃动的。这里面的小细节就在于吴广标对传统的坚守,结合岭南的气候特点,专业的制作者会为木材吸水发生变化留下热胀冷缩的空间,地道的满洲窗玻璃不会嵌满整个衬底凹槽。
传承创新,满洲窗正进入当代家居生活
在大工业生产的快时代,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厂家用后着色的雕花内胆,加上无榫卯结构的双面电脑雕刻花格快速制作成型。吴广标介绍说,这些化工原料的雕花内胆,经过阳光的照射,色彩容易脱落、也更容易被尖锐物品划花,机械化的打印和生产工序,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满洲窗特有的美学特征。
相比之下,传统套色玻璃的优势在于,以矿物质为色彩原料,手工雕刻的每块玻璃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历经岁月变迁、任由风吹雨打,但仍能历久常新。在岁月的长河中,手工打磨与匠心制造的魅力,始终无可替代。
“满洲窗最传统的做法是以榫卯结构制作外框,并且配以套色玻璃进行蚀刻内胆。我认为坚守传统,但也要在深度理解传统、把握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在适安里的满洲窗工坊,记者注意到了一种新型材质满洲窗。
以铝型材替代传统实木做外框,应对南方潮湿天气、变形虫蛀等问题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制作中,又对铝型材流畅度和线条圆润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吴广标还尝试以传统满洲窗来制作灯具,进一步激发出满洲窗独特的光影效果之美,再加上灯具可以变换色调,传统建筑构建营造出现代家居的氛围感满满,凸显出创新尝试的意义与价值。
这些都是吴广标近年来的新尝试。“满洲窗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它可以更加深入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服务当代人的需求。”事实上,在大工业生产时代,满洲窗也正悄然回归、重新进入珠三角人的生活。
透过满洲窗看岭南天地的夜色,别有一番风味。
“从确定设计稿、开料、雕刻玻璃的制作、拼接入榫,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与细致,也更需要与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要求相融合。”吴广标介绍说,厅堂的玻璃颜色浓重俏丽,书房等则要讲求素美清雅。此外,满洲窗在现代家居空间中的功能应用也愈加灵活、多元。他设计出的多款满洲窗,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满洲窗之于现代人的家居生活,恰恰能够在无声无息中传递出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品位,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人的心灵。 来源丨南方+
相关链接:
东华里——已有100多年历史,是佛山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府邸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