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界新闻| 《外语教学》2016年总目录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 作者 | 期次.页码 |
语言哲学三问 | 潘文国 | 1,1 |
修辞学的跨学科性与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 邓志勇、廖文娟 | 1,4 |
叙事绘本中“愤怒”情绪的多模态转—隐喻表征——认知诗学视角 | 赵秀凤、李晓巍 | 1,10 |
存在性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 杜静、李福印 | 1,15 |
名词性替代的概念匹配、释义与转移机制 | 王军、段春云 | 1,20 |
叙事语篇的拓扑性质研究 | 李文竞 | 1,25 |
词汇同义关系的在线构建与认知相似性 | 庞杨 | 1,29 |
中心语“的”的范畴统一性 | 彭家法 | 1,33 |
学位论文语篇的语言学研究 | 杨红燕、石琳霏 | 1,37 |
“不是A而是B”结构与“not A but B”结构的多维比较研究 | 谭方方 | 1,43 |
中国人对时空隐喻认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对传统映射模式的优化 | 朱海燕 | 1,48 |
英语WH-问答对话构式的语义分析(之二) | 王寅、曾国才 | 2,1 |
基于语料库的原型理论视域下汉语迂回致使结构研究 | 杨江锋 | 2,7 |
商务交际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 | 胡春雨、范琳琳 | 2,12 |
词汇压制及其在英语“MV+(a)round”构式中的表现 | 张祥 | 2,17 |
仲裁庭审中仲裁员的打断策略与权力研究 | 蒋婷、李美奇、杨郁梅 | 2,24 |
英语学习型词典前言的语类结构潜势研究 | 钱亦斐 | 2,29 |
维护言语行为的顺应认知模式研究 | 王晓梅、文兵 | 2,35 |
隐喻心智计算中施喻者与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 | 王红孝、徐玉臣 | 2,39 |
“三重视角”下的隐喻分析范式探析 | 何中清 | 2,43 |
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 | 徐靖 | 2,48 |
心理因果性视域下汉语身体—情感隐喻解读——身体—情感语言表达研究之二 | 徐盛桓 | 3,1 |
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 | 王文斌、崔靓 | 3,8 |
隐喻认知表征的动态系统观 | 卢植、茅丽莎 | 3,13 |
语言转向中的话语意义及其权力 | 胡铁生、张凌坤、赵远 | 3,18 |
论比勒的语言哲学 | 温仁百 | 3,22 |
现代汉语动量构式的认知研究 | 张媛 | 3,26 |
现代汉语借用动量词的转喻类型研究 | 王艳滨 | 3,30 |
网络社区多模态话语分析——以QQ群话语为例 | 耿敬北、陈子娟 | 3,35 |
省略现象研究:反思与发展——省略认知观VS省略生成观 | 唐卫平、赵耿林 | 3,40 |
“境界”与“概念化”——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化”理论 | 束定芳 | 4,1 |
英语不及物性施事动词的致使用法 | 韩景泉、徐晓琼 | 4,6 |
说话人用意的认知加工机制:基于误解分析的证据 | 陈新仁 | 4,11 |
英语定量形容词真的不能名词化吗? | 钟书能、傅舒雅 | 4,16 |
身份的界定:问题与建议 | 袁周敏 | 4,20 |
韵律结构音系—句法接口研究:问题、目标及对策 | 赵永刚 | 4,24 |
概称句的预设机制研究 | 张凌 | 4,30 |
语法分析、功能语篇分析及其语言学意义 | 陈玮 | 4,34 |
基于扩展意义单位模型的量词语义韵研究 | 王均松、田建国 | 4,39 |
假拟作格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与语篇功能 | 苗兴伟、梁海英 | 5,1 |
跨学科视角的语义关系研究 | 骆蓉、钟守满 | 5,5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意义” | 陈瑜敏、黄国文 | 5,11 |
基于语料库的多模态语类研究——以期刊封面语类为例 | 王正、张德禄 | 5,15 |
基于事件结构的英语意动构式研究 | 双文庭、魏莹莹 | 5,20 |
小句复合配列关系的人际类型划分 | 张春燕 | 5,25 |
基于双语辞书实用性的新词新义处理——以《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为例 | 刘辉、赵岗利、杜瑞清 | 5,30 |
认知语法的具身性 | 牛保义 | 6,1 |
多模态图文语篇的互文性分析——以德国《明镜》周刊的封面语篇为例 | 王莹、辛斌 | 6,7 |
英语致使心脑移动构式的探索 | 麻金星、张建理 | 6,12 |
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话语策略和识解操作研究 | 张天伟、郭彬彬 | 6,17 |
汉语运动性失语轻症患者产出缺损语块及其成因研究 | 李美霞 | 6,23 |
法庭庭审中的直接转述与间接转述 | 吕晶晶 | 6,28 |
学术论文引言中的修辞劝说模式 | 马静、祁亚伟 | 6,32 |
英汉因果复句逻辑语义的优先序列 | 邓云华、郭春芳 | 6,37 |
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 | 作者 | 期次.页码 |
语言意识形态下的中国语言战略选择研究 | 董晓波 | 5,34 |
南亚国家语言政策与我国面向南亚的外语教育规划研究 | 毕俊峰 | 5,38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作者 | 期次.页码 |
外语课堂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多维度评析——试析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教学案例 | 朱彦、杨红燕、束定芳 | 1,53 |
语速、视频类型和词汇知识对外语视听理解的影响 | 范烨 | 1,58 |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1年—2014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 | 吴耀武 | 1,63 |
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 | 仇云龙、高瑛、张绍杰 | 1,69 |
二语程式语写作自动加工的心理现实性研究 | 袁辉、徐剑 | 1,72 |
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 张德禄、覃玖英 | 2,52 |
词汇形式及意义强化输入顺序与注意效果研究 | 杨曼君、杨丽娟 | 2,56 |
课堂配对学习中的语言取向、主题化与角色转换 | 胡永近 | 2,60 |
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 王晓静 | 2,65 |
二语词汇语义加工中的“跨词干扰效应”研究 | 吴诗玉、杨枫 | 3,45 |
基于两种需求的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构建研究 | 邹晓燕、陈坚林 | 3,51 |
词汇心理特征动态变化对二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 易保树 | 3,56 |
教师课堂管教策略与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吴婷 | 3,61 |
转型发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应用技能提升研究 | 张巨武 | 3,66 |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 | 蔡金亭、李佳 | 4,43 |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 | 刘乃美、张建青 | 4,51 |
语义句法启动与英语提升动词的二语习得:来自有声思维的证据 | 谢元花、魏辉良 | 4,56 |
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教学能力实证研究 | 司炳月 | 4,61 |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 | 王银泉、王薇、张丽冰 | 5,42 |
翻译测试的学科定位再探讨 | 杨冬敏、穆雷 | 5,48 |
中国理工科博士生学术英语写作模糊限制语研究 | 王晶晶、吕中舌 | 5,52 |
大学生对学术写作中抄袭行为的判别能力和态度 | 桂敏、马王超、黄雨 | 5,57 |
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 刘冰 | 5,62 |
中外英语教师资格证书比较研究 | 韩宝成、曲鑫 | 6,42 |
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阐释与实践 | 范莉、杨枫 | 6,47 |
目标语言点类型对修复性重述和提示的制约 | 马力、马刚 | 6,53 |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协作学习跟踪研究 | 林琳 | 6,58 |
质量目标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师素质建构 | 周凌、张绍杰 | 6,64 |
中国英语学习者程式语和非程式语的心理加工研究 | 曹宇 | 6,68 |
外国文学评论 | 作者 | 期次.页码 |
索尔•贝娄国内研究综述 | 张军、吴建兰、纪楚楚 | 1,77 |
屠格涅夫笔下的负面女性性格类型研究 | 姜磊 | 1,82 |
三重物语空间下的伦理建构——《蜘蛛丝》论 | 孙伏辰 | 1,86 |
从“血缘伦理”到“契约伦理”——司各特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中的伦理观解读 | 陈彦旭、陈兵 | 2,69 |
追寻与重生:《赫索格》的神话—原型解读 | 王香玲 | 2,73 |
论伊丽莎白•乔利对学院派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 张荣升 | 2,78 |
莎士比亚的身体政治观 | 罗春霞、罗益民 | 2,82 |
艾丽丝•门罗的阶级意识 | 袁霞 | 3,70 |
元漫画:评绘本小说《睡魔》对莎士比亚的重构 | 武静 | 3,74 |
转身中的保罗•奥斯特城市景观书写嬗变 | 张媛 | 3,80 |
世界精神与生态关怀:雪莱和他的素食主义 | 刘晓春 | 3,84 |
霍桑、胡写乱画的女人们与19世纪文学市场 | 金莉 | 4,66 |
论贝西埃对西方传统小说理论的叩问与超越 | 向征、史忠义 | 4,71 |
从《荒野小站》看艾丽丝•门罗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 | 黄川 | 4,76 |
迷失与救赎:《光明这一面》的城市创伤叙事 | 朴玉 | 4,80 |
英国曼布克文学奖文化生产的历史演变研究 | 芮小河 | 5,66 |
从《俄狄浦斯王》看理性与命运的冲突——以俄狄浦斯能否自救为视角 | 孔德猛 | 5,71 |
论帕克斯戏剧《强者/弱者》中的陌生化 | 孙刚 | 5,75 |
后现代视野下的迷宫——论米歇尔•韦勒别克《基本粒子》的叙事策略 | 张亘、胡华 | 5,79 |
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 | 作者 | 期次.页码 |
栏目主持人话语 | 王宏印 | 6,72 |
影响与焦虑:谈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悲剧》的翻译 | 罗选民 | 6,73 |
血泊与哲思相交织的空间叙事——莎士比亚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的演绎 | 李伟民 | 6,77 |
莎剧翻译的社会—语用视角——以第二人称代词称谓语you/thou及话语标记汉译为例 | 王瑞 | 6,82 |
莎士比亚的“中国形象”演变考 | 韩志华 | 6,87 |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中的“反权力中心观念”比较阐释 | 陈红玉 | 6,92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作者 | 期次.页码 |
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性——以苏籍译者群及其吴语运用为个案 | 周领顺、陈慧 | 1,89 |
翻译符号学的概念 | 贾洪伟 | 1,94 |
从功能语境看译者的选择——兼评萧红小说《手》的两个英译本 | 何伟、赵常玲 | 1,98 |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使”字句应用的研究 | 胡开宝、崔薇 | 1,102 |
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 | 宋志平、胡庚申 | 1,107 |
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 廖七一 | 2,87 |
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 李特夫 | 2,91 |
莫言小说中动词“闪烁”英译的体认机制与心理模型——兼论译者主客观互动体验理据性之二 | 张伟华 | 2,96 |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下秦腔翻译的多重互动性研究——以《杨门女将》为例 | 李庆明、刘冰琳 | 2,101 |
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定义、功能及未来走向 | 王宁 | 3,88 |
翻译批评的本质回归与价值重塑——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评析 | 蓝红军 | 3,94 |
中国网络翻译批评现状及其研究 | 王一多 | 3,99 |
王际真英译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 | 管兴忠 | 3,104 |
从中西翻译史研究现状看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方向 | 杨静 | 3,109 |
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 赵彦春、吕丽荣 | 4,96 |
STM增效性与同传成效性 | 康志峰 | 4,100 |
顺应理论视阈中法律文本翻译过程的呈现效度 | 张绍全、李晋妍 | 4,105 |
论中医歌赋翻译中的文化传播力建构——以《针灸二赋译注》为中心的考察 | 王彬 | 4,110 |
翻译活动就是要有文化自觉——从赵彦春译《三字经》谈起 | 朱振武 | 5,83 |
高阶思维取向的翻译问题解决机制研究 | 贺莺 | 5,86 |
汉语熟语的转喻迁移及其英译策略——以《生死疲劳》的葛浩文英译为例 | 刘庚、卢卫中 | 5,91 |
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金胜昔、林正军 | 5,96 |
基于语料库的人机文学译本语言特征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三个译本为例 | 韩红建、蒋跃 | 5,102 |
翻译对等的原型范畴理论识解 | 贺爱军 | 5,107 |
翻译市场化与市场化翻译 | 任东升、高玉霞 | 6,96 |
庞德英译《诗经》植物意象研究 | 刘晓梅、李林波 | 6,101 |
文化维度翻译研究的发展与转向——埃德温•根茨勒访谈录 | 赵春雨 | 6,105 |
情感语篇英译的认知研究 | 潘震 | 6,109 |
MTI专题研究 | 作者 | 期次.页码 |
MTI教师的职业化——以近三年全国MTI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为例 | 朱波 | 2,105 |
MTI学位毕业论文调查:现状与对策 | 刘小蓉、文军 | 2,109 |
语料库翻译学 | 作者 | 期次.页码 |
严复译《原富》中经济术语译名的平行语料库考察 | 黄立波、朱志瑜 | 4,84 |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与展望 | 朱一凡、王金波、杨小虎 | 4,91 |
书刊评介 | 作者 | 期次.页码 |
二语学习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路径——《认知语言学与二语学习——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介评 | 李翠英、程晓堂 | 1,111 |
道技融合,学以为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评介 | 陶李春 | 5,111 |
格式编辑:iresearch
本文由《外语教学》编辑部授权发布
上海语言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