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总目录
推荐阅读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第24卷)总目录
(括号内数字依次为期号、页码)
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 作者 | 期次,页码 |
同语反复格式的跨语言对比考察 | 张爱玲 | (1,1) |
英汉上下空间概念的隐喻——基于语料库的比较研究 | 刘晓宇 刘永兵 | (1,7) |
汉英空间维度词“大/Big”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 | 刘梅丽 | (1,12) |
汉英新奇表量结构的认知修辞分析 | 李勇忠 白黎 | (2,1) |
外交情态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新视角 | 王彦 陈建生 | (2,5) |
汉—英中介语语法中虚指词it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非对称性实证再探 | 马志刚 | (2,10) |
英汉运动事件方向语义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 郑国锋 欧阳秋芳 | (3,1) |
跨文化视阈中的汉英詈语对比 | 尉万传 | (3,5) |
一个英汉口头叙述语篇中衔接词语使用的实证研究——以“梨子故事”为例 | 余东涛 | (3,9) |
“回头”时间义项的认知研究 | 胡纯 王军 | (4,1) |
英汉“言据标记”词汇化对比研究:事件语义视角 | 孔蕾 | (4,7) |
语言哲学 | 作者 | 期次,页码 |
“对谈”中的理解——伽达默尔论理解的确定性 | 胡雯 | (1,17) |
Du Bois对话句法理论中体现的巴赫金对话理论思想 | 刘兴兵 | (1,21) |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反训研究 | 龙德银 | (1,26) |
从“私人语言”到“内在语言”的哲学嬗变 | 王和玉 谢国平 | (2,15) |
我们缘何“不知道” ——论“言语失效”的成因 | 杨晓波 | (2,19) |
模态逻辑视阈下的自然语言情态阐释 | 谢昆 | (2,23) |
概念的建构与解构——禅宗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维度 | 霍永寿 | (3,14) |
再看沃尔夫假说——重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 | 裘晨晖 | (3,18) |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与转喻的语义关联性 | 周娜娜 | (4,12) |
从语境学走出经学危机——施莱尔马赫释经学方法的启示 | 王晨光 | (4,16) |
语言学 | 作者 | 期次,页码 |
“地点型”汉语存在句的功能语法研究 | 邓仁华 俞婷 | (1,30) |
基于语段理论的法语复合时态句助动词选择研究 | 徐晓琼 韩景泉 | (1,35) |
社会科学学术语篇it v-link ADJ that / to-inf型式评价取向研究 | 张继东 席龙井 | (1,40) |
取笑的取效:多人会话幽默的接受互动研究 | 张颖 | (1,46) |
从构式形义匹配的理据到单词语义表征的建构:以“要”为例 | 张翼 | (1,50) |
三方互动中的打断与话轮转换 ——以《健康之路》为例 | 邱梦颖 | (1,54) |
视觉元话语:教育语篇人际功能建构资源 | 徐立红 | (1,58) |
寓言类隐喻中的内部对话性——以《百喻经》为例 | 刘燕 刘宇红 | (1,63) |
英语动源-ee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 王娟娟 马峰刚 | (1,67) |
中国学生汉语运动事件的言语表征发展研究 | 邓巧玲 李福印 | (2,27) |
论语法隐喻图示化的语义波 | 罗载兵 | (2,34) |
强化词“absolutely”搭配构式语义趋向与语义韵的历时变异 | 黄莹 | (2,39) |
中文足球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分布及其价值 | 董晓波 | (2,44) |
英语医学研究论文讨论部分弱化性和强化性情态动词序列研究 | 张正厚 吴迪 吕磊 | (2,48) |
语义学、语用学、认知学对日语语法理论的影响研究 | 刘学 | (2,52) |
语篇评价分析框架构建 | 刘悦明 卢仁顺 | (3,22) |
文莱语言政策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张治国 郭彩霞 | (3,28) |
记忆闪回的认知文体学解读模型 | 荣榕 | (3,32) |
音步结构对语句形式的影响研究 | 裴雨来 邱金萍 | (3,38) |
Langacker主观性理论的两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刘兴兵 | (3,42) |
汉语核心情状体的功能—认知研究 | 鞠志勤 何伟 | (3,46) |
隐喻的态度评价价值考略 | 宋健楠 | (3,50) |
机构性网络抱怨语中的不礼貌现象分析 | 周树江 | (3,56) |
音乐符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基本层范畴化视角 | 张松松 汪少华 | (3,60) |
试探“进、出”的位移事件表达 | 范立珂 | (4,21) |
机构权力制约下媒体话语中元语用评论语的功能 | 刘平 | (4,25) |
学术语篇中名化表达式择用理据研究 ——以期刊语篇与媒体语篇为例 | 王靖潭 杨忠 | (4,30) |
图文语篇中的投射分析框架构建探讨 | 曾蕾 杨慕文 | (4,35) |
中外社会学期刊论文摘要的人际互动元话语研究 | 郭骅 马磊 | (4,39) |
“40-Love”:多模态认知诗学视角 | 魏利霞 乔幪 | (4,44) |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李白诗歌颜色词研究 | 夏秀文 | (4,49) |
语料库视角下“一带一路”系统功能认知阐释 | 陈风华 | (4,53) |
短篇小说元话语虚构性和嬗变性分析 | 龚玲芬 李发根 | (4,57) |
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 作者 | 期次,页码 |
负反馈的定义与分类 | 汪清 王易 张鹏 王真 | (1,71) |
基于构建式词汇联想的二语心理词库组织模式及重组研究 | 徐歌 | (1,76) |
中国英语学习者接受性词汇自动性能力研究 | 武卫 | (1,80) |
构建基础英语教学“四接轨”体系 | 张怀斌 张立昌 | (1,84) |
课堂环境下语块教学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 于秀莲 曹春玲 娜敏 | (1,88) |
概化理论和多层面Rasch模型在CET-4作文评分中的应用研究 | 徐鹰 | (1,91) |
输入间隔与频次对二语词汇习得影响的微变化研究 | 崔靖靖 刘振前 | (2,56) |
外语学习对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影响 | 祁文慧 倪传斌 | (2,62) |
网络辅助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 | 李海伦 李芳军 王力 | (2,67) |
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评估素养提升模式探索 | 蒙岚 | (2,72) |
大学英语“活动教学”融合“形式教学”的研究 | 樊湘军 | (2,76) |
如何解释语言加工中的预测现象? ——正演模型和语言习得使用观之比较 | 孙洁菡 | (2,81) |
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可转换非宾格动词的词间差异研究 ——对“语义结构理论”和“固化假说”的再检验 | 莫俊华 | (3,65) |
大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分层处方教学的视角 | 卢珊 贾蕃 吴耀武 | (3,72) |
大学生英语网络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 | 史利红 苏世军 | (3,76) |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词汇磨蚀语言学特征调查及其启示 | 李曦 | (3,81) |
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特征研究 | 马蓉 秦晓晴 | (4,60) |
最简方案视角下的二语形态问题研究 | 邹慧民 | (4,64) |
中国学生英语人称代词we使用研究 | 胡琼 乐明 | (4,70) |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拓展 ——《语言教学和学习研究中的叙事探究》述评 | 李丹云 | (4,75) |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 作者 | 期次,页码 |
马维尔诗歌中的厌女症 | 刘莉 刘立辉 | (1,96) |
奥斯丁的爱情乌托邦与婚姻异托邦——以《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为例 | 范小红 | (1,99) |
批判、求索与重建 ——艾丽斯•沃克的宗教思想评析 | 陈隽 汤金汶 | (1,103) |
论亨利•詹姆斯《淑女画像》中伊莎贝尔的“自恋” | 费小平 | (2,85) |
论《宾果宫》中的消费悖论 | 李靓 | (2,90) |
时间意义的空间表征:叶芝笔下的玫瑰文化符号解读 | 杨升华 | (2,95) |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逃避主义思想分析 | 翟恒 | (2,99) |
芥川龙之介中国题材小说中的非东亚异质元素——“升华型”精神防御机制中作家创作的心理分析 | 樊星 | (2,103) |
历史、语言、理论——丹尼斯•沃德的后殖民文学批评观 | 李震红 朱新福 | (3,85) |
论苏珊•桑塔格短篇小说《朝圣》的旅行叙事及其隐喻 | 张艺 | (3,90) |
“正常心灵”的异类:黑人妇女阶级——酷读《天堂》 | 李雪梅 | (3,96) |
后“9•11”时代美国儿童文学建构趋向 ——以2001至2014年间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 | 张媛 | (3,102) |
魔法的力量——解构奇幻文学《哈利•波特》的魔法特征 | 潘冀春 | (3,106) |
马克•吐温侦探小说的后殖民分析——以《被偷走的白象》和《傻瓜威尔逊》为例 | 李洪斌 | (4,78) |
论《摩尔•弗兰德 斯》中的地方书写 | 陈栩 | (4,84) |
荒诞中的黑色幽默与黑色幽默中的荒诞——评海姆斯《持枪的盲人》 | 庞好农、薛璇子 | (4,88) |
困境•焦虑•出路——《从这里到永恒》中个人主义思想研究 | 田娟 | (4,92) |
论加拿大作家蒙哥马利笔下的浪漫自然 | 沐永华 | (4,96) |
《嘉莉妹妹》与 《高兴》的狂欢化特征解读 | 张玉洁 杨跃 | (4,101) |
翻译研究 | 作者 | 期次,页码 |
典籍英译应追求忠实对等——以《水树格言》英译为例 | 李正栓 叶红婷 | (1,107) |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 | 王振平 | (1,113) |
英汉互译中评价意义的再现 | 姜秀娟 | (1,117) |
《尤利西斯》中的典故汉译对比研究 | 孙建光 | (1,121) |
国家形象视阈下外宣翻译策略刍议 | 余秋平 | (1,12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概念的英译研究 | 许敏 王军平 | (2,108) |
文体选择和译者的价值取向 | 张道振 方玲玲 | (2,113) |
小畑薰良英译《李白诗集》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 石小梅 | (2,117) |
以经释经,以典释典——卫礼贤《道德经》翻译研究 | 徐若楠 王建斌 | (2,122) |
“异化” “归化”视域下的中国市场奢侈品品牌翻译探析 | 胡伟华 李颖 | (2,126) |
互联网翻译行业伦理基础解读——雷蒙德开源理念观照下的互联网翻译伦理研究 | 殷燕 刘军平 | (3,111) |
从修辞论元散曲译介——基于 “[越调]天净沙•秋思”的译本分析 | 汤朝菊 | (3,115) |
对《离婚》伊文•金译本的去政治化与老舍译本的去审美化解读 | 张曼 | (3,122) |
英汉翻译实践中网络语言的渗入与应对机制建构 | 陈德用 张瑞娥 | (3,125) |
新世纪外国文学网络翻译研究 | 李琴 | (4,118) |
国内外显/隐化翻译研究新动向 | 侯羽 王林海 | (4,122) |
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 作者 | 期次,页码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推手——葛浩文 | 张继光 | (4,105) |
文化外译:研究现状及其对外译工作的启示 | 梁林歆 许明武 | (4,109) |
功能语境视角下的 《中庸》英译比较研究 | 赵常玲 何伟 | (4,113) |
书刊评介 | 作者 | 期次,页码 |
中国现代语义学的新进展——《国外语义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读后 | 耿芳 段满福 | (4,127) |
1 刊物简介
(季刊)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系我国外语类重要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AM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2 常设栏目
本刊以外语研究为主,办刊方向明确,内容特色鲜明。本刊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作者投稿,尤其欢迎广大中青年学人具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性成果。主要设有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语言哲学、语言学与语言研究、语言与文化、外语教育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传播等栏目。
3 征稿细则
1.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和规范请参见已出版的各期杂志,也可登陆中国知网查看本刊,或请登陆本刊网站:,即可浏览我刊投稿须知、期刊简介、新闻、近期目录等。
2.。电子文稿请用WORD格式。来稿应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正文请采用5号宋体打印,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书写,插图和表格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参考文献一般应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论著和文献。外文文献编排在前,中文文献编排在后;文献一律按作者姓氏的外文字母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以带方括号的序号依次列明,并采用小5号字编排,置于文末。
3. 本刊按国际学术界通行做法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故来稿正文请勿显示作者任何个人信息;来稿请另页附上作者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简介、基金项目等信息。
4. 本刊倡导学术创新,反对学术造假、抄袭、剽窃、过度重复、一稿两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来稿文责自负,请作者注意查重。编辑部对拟用稿件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来稿时声明。
5. 本刊力求高效处理稿件,来稿三个月内未见处理结果,作者可以改投他刊;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来稿一经发表,本刊赠送作者当期刊物2册。
6. 我刊郑重申明,从未与任何论文代理机构或个人进行合作,请作者不要相信假借我刊名义进行的征稿活动和欺诈行为。
7. 请作者将打印稿件直接投寄至本刊编辑部(地址:710061 陕西省 西安市长安南路437号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62号信箱学报编辑部),并同时将稿件电子版发送至本刊电子邮箱:。作者投稿时请勿将稿件投寄给编辑部个人或由他人代转,以免影响或贻误审稿和录用进程。
上海语言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