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人物| 申旦达夕, 一片丹心——长江学者申丹教授

三万学者都在看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提起申丹教授,一副清秀典雅的脸庞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她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身为学者,她在学术上苦心钻研,站在世界前沿;身为人大代表,她一片赤诚为人民,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提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申丹的真实生活,一起领略大师风采。

1求学之路:艰难坎坷 上下求索


申丹教授于1958年出生,上小学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中学时期她被分配学俄语,高中毕业时只认识从数理化中得知的十几个英文字母。离开学校后,申丹担任了留城知青的团干部,承担了不少社会工作和全部家务,但还有一些空余时间。半年后,她从字母表开始自学英语。那个荒唐的年代里,学习英语的条件远不如现在,既无磁带光盘,也无教学广播,甚至连收听外国广播都会被当作“听敌台”而关进监牢,唯一可用的学习资料,就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新闻。对于刚刚开始学英语的申丹来说,这无异于听天书。在自学过程中,申丹往往是先根据音素得出单词的发音,然后根据读俄语的感觉来读英文课文。十年浩劫结束后,全国高校招生工作恢复,十九岁的申丹,终于等到了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与舞台。

虽然以高分考入北大,申丹在开学伊始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入校后不久进行了快、中、慢班的分班考试,申丹凭借语感好,逻辑思维强,连蒙带猜的考进了快班。由于文革中积压了十年, 77级学生年龄相差很大,班上最大的同学比申丹大十二岁,一般也大个四、五岁,他们大多是七岁或九岁就进入外语学校学英语,毕业后还从事了几年或多年的英语教学或翻译工作,英语基础很好,看过不少原著,而十七岁才开始学英语的申丹仅看过一本简易读物,而且因为缺乏训练,听力课经常听不懂。有一次,她选了一门美国专家的文学课程,在选课资格考试上,申丹竟然考了个不及格。好在老师和同学都很照顾她,给她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几位老师在分析了她的试卷之后,破格准许她来听这门课。经过努力,一年后这门课结业考试时,她成绩跃居全班第二,有的同学惊叹:“申丹是坐着直升飞机往上赶!”yishujia.findart.com.cn

到了大三大四时,申丹已经是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的优等生。在考硕士研究生时,申丹考了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第一名,获得了原国家教委下达的该专业唯一公派留学英国的资格。申丹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较为顺利地读完了第一年的研究生课程。虽然她是公派留学生,但她以优异成绩,从第二年开始获得英方的全额资助,还得到了特别优秀的学生才有的爱德华•博伊尔奖研金。

但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却遇到了一些麻烦。导师开始给了申丹选题的自由,同意了申丹超出导师专业范围的选题。研究了一年多之后,敏锐聪明的申丹基本上掌握了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她向学术界的权威观点开始提出挑战,这使得导师感到难以把握,因此坚持要她改换选题,转回来做自己擅长的文体学。这种情况让申丹很为难。改换选题将使她无法按时完成学业,而且在北大上学时,没有接触过文体学,在爱丁堡也只是上了导师开的一门课程。但当时只能听导师的,她也就硬着头皮,开始做文体学的博士论文。不难想象,当时申丹举步维艰,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后来在有关老师与校方的积极支持下,转了系,更换了导师。她转入的那个系原先是不招收中国学生的。但身为著名文体学家的系主任詹姆斯·P·索恩教授看了她写的东西后,破例接受了申丹,并亲自担任她的第一导师。申丹逐渐路越走越顺,博士论文完成得相当出色,在考官们的赞许声中,她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这是在1987年11月。次月,申丹回到了她热爱的祖国,回到魂牵梦系的母校教书。


2学术研究:潜心钻研 涉猎广泛


回国后的前几年,申丹在美国和欧州发表了数篇论文,得到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关注。然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术氛围在20世纪90年代变得十分激进,倾向于将文学视为一种政治现象,将文学批评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排斥形式审美研究,这与我国十年动乱期间的极左思潮有类似之处。亲历了文革的申丹没有跟着西方激进的学术思潮走,而是立足于国内展开形式审美研究,发表了很多颇具影响的高水平论著,很快成为国内叙事学和文体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世纪之交,西方激进的学术思潮有所缓解,申丹又重返欧美学术前沿,尤其注重参与取代了法国成为国际叙事研究中心的美国的学术活动。1999年申丹在美国一个重要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引发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美国权威期刊《叙事》2001年第2期的《编者按》开篇即言:“在1999年于达特茅斯召开的国际叙事文学研究协会的年会上,申丹在一个分会场宣读了一篇关于叙述视角的论文,这引起了十多位叙事学家的关注。这些叙事学家都在自己的论著中探讨过视角,而且大多相互阅读过这些论著。就申丹的发言所进行的讨论引人入胜,但时间不够,因为下面还有人要发言。会议一结束,在场的杰拉尔德·普林斯、詹姆斯·费伦和我就开始讨论如何组织一个论坛,来展开类似的研讨。”这三位学者组织了影响很大的《当代叙事学论坛》,每次邀请十多位国际知名叙事学家作报告,参照申丹作报告的方式展开研讨。从2000年开始,这个论坛成了国际叙事文学研究协会的年会上的重要保留节目,对于推动国际叙事研究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作为论坛“催化剂”的申丹则数次被特邀在论坛上作报告,包括200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年会上的大会报告。

由此可见,申丹教授对其研究领域的热爱,她一直勇于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向国际理论界的权威挑战,对一些理论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申丹教授在其他领域寻找突破口,跨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不同领域,并指导这些不同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真可谓是涉猎广泛,诲人不倦。



3人民代表:建言献策 立足实际


申丹除了在大学任教,从事学术研究外,她还是是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身份赋予了她更多的社会责任,申丹教授义无反顾,立足中国现状,于2009年向人大提交了两份提案:一份为《建议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基础研究工作》;另一份为《建议进一步做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尤其在第二份提案中,申丹教授细致地分析了我国公派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可操作建议,为改进公派留学做出贡献。有趣的是,在这份提案中,申丹特别强调理工科的外派留学工作,超越了文科常有的封闭自我意识,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提出合理建议,认真履行了人大代表的职责。

本文作者:首都师范大学 徐婷婷 

本文编辑:同济大学 王峰



长按二维码关注上海语言学通讯


本书深入浅出地系统评介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评介叙事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叙事学的目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学科定位,较为准确地把握有关概念和方法,注重介绍切实可行的叙事学研究方法,以及与叙事学方法构成互补关系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将对中国叙事作品的分析和对西方叙事作品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中外叙事作品的结构技巧均能有较好的了解。 



In many fictional narratives, the progression of the plot exists in tension with a very different and powerful dynamic that runs, at a hidden and deeper level, throughout the text. In this volume, Dan Sh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how stylistic analysis is indispensable for uncovering this covert progression through rhetorical narrative criticism. The book brings to light the covert progressions in works by the American writers Edgar Allan Poe, Stephan Crane and Kate Chopin and British writer Katherine Mansfiel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