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 邵璐教授: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 翻译文体学视角
邵璐. 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翻译文体学视角[J]. 外语教学, 2013, (2):100-104.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西方文学界获奖最多的作品,该作在境外获得诸多殊荣和大奖,包括美国“纽曼中国文学奖”、日本“第 17 届福冈亚洲文化大奖”、香港“第二届 红 楼 梦 奖———世 界 华 文 长 篇 小 说 奖 ”( 邵 璐2011)、“诺贝尔文学奖”等。
然而,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尽管境外文学批评界给出一致好评和赞赏,《生死疲劳》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量却并不算高。就国外销售量相对较低而言,此属正常。从中国译出的作品中,《孙子兵法》、《道德经》算是销量较好的,其他“走出去”的译作似乎都很难跟英语原创作品竞争。从国内情况来看,在莫言获奖之前,在销量和知名度上《生死疲劳》都不如《红高粱家族》和《丰乳肥臀》等以往作品。由此可见,此小说并不太为中国普通读者所喜爱。同时,在本土文学批评界,更是遭致诸多批评……
若要解释莫言作品所遭遇的相对的外热内冷,除开其他诸种因素,亦可从翻译文体学的角度进行探究。即需要从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对其翻译作品在域外的接受情况进行考察( cf .邵璐 2001) ,同时也应对双语文本进行叙事文体学范式的细致研读。受出版社、赞助商( 如所属机构) 、政治审核制度、社会历史环境、地域差异、改编自原作的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韩素音的《瑰宝》等) 的影响。
然而,影响译作的因素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 原作者是否认可译本( 例如 Clinton 收回大陆版自传版权风波、高尔泰拒绝自传文集《寻找家园》的 Goldblatt 英译本) 、译者的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的影响( 邵璐 2011:55) ,等等。本文作者认为,莫言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获得好评,与译者 Howard Goldblatt 采用隐义明示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采取文本细读、双语对比的研究方式,对莫言《生 死 疲 劳》源 文 本 与 Goldblatt 英 译 本 ( Goldblatt2008; 以下简称目标文本) 进行详细对比。
隐义明示( explicitation) 为目标文本中呈现的一种比较明显的翻译文体特色。根据 Vinay & Darbelnet 的定义,目标文本以更明确的形式来陈述源文本的信息,即为明示( Vinay & Darbelnet 1958,1958 /1995) 。译者补充源文本信息便生成明示。使用明示后,目标文本往往比原文长( Güttinger 1963) 。我们常见的明示包括: 译者通过增加解释性短句、明确写出暗含之意或添加连接词来“帮助”文本更具逻辑性,增强可读性。对明示的看法,西方译学界主要有两派相反观点: 一是持反对观点: 译者使用明示,虽说是为了向目标文本读者解释意义,但有时可能仅仅是无奈之举( 有时可能只是翻译调停的一个必然结果) 。然而,无论理由如何,结果都是“译者扩展了目标文本,令其产生了原文所没有的语义冗余”( Blum-Kulka 1986: 21) 。二是持赞同观点: 如果增加一定量的冗余( redundancy) ,从而“拉长”所翻译的信息,那么,译文会更容易被理解( Nida 1964: 131)
Baker 在《换言之,翻译教程》中曾举例说,当目标读者为阿拉伯人时,译者会增加好几行字来说明文中某个典故对美国总统杜鲁门( Harry Truman) 来说有 多么重 要 ( Baker 1992: 246-248; Shuttleworth & Cowie 2004: 55) 。另外,在文体层面,“现代散文的特点是有限的明确表述”( van Leuven-Zwart1990: 81) ,因此,为了使目标文本看起来具有历史感,译者往往会考虑增加文本阐述的明确程度。Toury 甚至认为明示是翻译的普遍特征之一( Toury 1980: 60) 。
目标文本中的明示有四种体现: 1) 增添戏剧化色彩; 2) 增添话语; 3) 增加语气或强度; 4) 增加生动性。以下为我们从邵璐教授原论文摘录的案例分析。
1 增添戏剧化色彩
源文本: 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 莫言 2006: 3)
目标文本: Not a word of repentance escaped my lips though I was tortured cruelly,for which I gained the reputation of an iron man. ( Goldblatt 2008: 3)
评析: 译者将中文源文本中的“硬汉子”与美国电影“钢铁侠”( Iron Man 2008) 形成互文性,让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家喻户晓的人物钢铁侠来替换中国北方汉子的形象,将西方钢铁人的形象注入译文中,让目标文本去靠近“iron man”。这 便 与 Schleiermacher ( 1813 /1992: 41-42) 所崇尚的观点背道而驰。
源文本:“西门闹,你还闹吗? ”( 莫言 2006: 3)目标文本:“Ximen Nao,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ts?”( Goldblatt2008: 3)
评析: 译者采用的是双管齐下法( couplets; Newmark2001: 91 ) : 即同时采用音译与文中夹注,这样也产生了明示效果。按字母音译属于不同符号系统间转换的一种,Newmark 将不同符号系统间的转换称之为外来语翻译手法。
2 增添话语
超额翻译 ( overtranslation / over-translation;法文原词 Surtraduction; 邵璐 2011: 189) 的译例。超额翻译是明示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数量而言,目标文本的翻译单位超过了源文本,这便属于超额翻译。
源文本: 驴的体温( 莫言 2006: 5)
目标 文 本: the warmth of a real donkey ( Goldblatt2008: 5)
评析: 本案例目标文本加粗处为增加的话语
3 增加语气或者强度
源文本: 马智伯的话让我心头一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任何事,只要开了头就要干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出了一半的圈,不能再回填。我说,古人曰: 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敢傍。我西门闹心正不怕邪,行端不怕鬼,即便是碰上太岁又有何妨。( 莫言 2006: 13)
目标文本: Ma Zhibo’s comment nearly made my heart stop,but you can ’t call an arrow back once it ’s been fired,and any job worth starting is certainly worth finishing.I couldn’t stop then,because only half the pen was done. There’s an old saying: a man has ten years of good fortune when he need fear neither god nor ghost. I was an upright man,not afraid of demons. So what if I, Ximen Nao,bumped up against the Wandering God?( Goldblatt 2008: 15)
评析: Goldblatt 将“马智伯的话让我心头一懔”改译为“Ma Zhibo’s comment nearly made my heart stop”( 马智伯的话差点让我的心停止跳动) 。中国民间俗语“任何事,只要开了头就要干到底”被 改译成英 文“any job worth starting is certainly worth finishing”( 凡事若值得开始,必值得完成) ,句式整饬、朗朗上口,类似谚语。译文加上了连词“because”,于是“使出了一半的圈,不能再回填”与“不能半途而废”之间便产生了自然的因果逻辑联系。原文的“我说”被删去。中国谚语“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敢傍”被改译为“a man has ten years of good fortune when he need fear neither god nor ghost”( 任何人都会有十年的好运,其间他无需害怕神鬼) ; 源文本的“神鬼不敢傍”和目标文本的“无需害怕鬼神”之间有受动和主动之区别。源文本最后一句“我西门闹心正不怕邪,行端不怕鬼,即便是碰上太岁又有何妨”变为目标文本中的“我是正直的人,不怕鬼。所以要是我,西门闹,碰上太岁又如何?”从此回译( BTT) 可看出,译者将之分拆为两句,后一句改译为疑问句,加强了说话者西门闹的反诘语气,更加强了其理直气壮、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心态
4增加生动性
源文本: 几乎所有的女人在初产时都要呼天抢地,悲惨嚎叫,但我的迎春生养时,产房里竟然无声无息。据接生姥姥说,在生产的过程中,迎春的脸上始终挂着神秘的微笑,宛如做着有趣的游戏,弄得接生婆心里十分紧张,生怕从她的产道里钻出妖精。( 莫言 2006: 12)
目标文本: Most women cry out in anguish the first time,but my Yingchun had her babies without making a sound. According to the midwife,she wore a mysterious smile from start to finish,as if having a baby was a form of entertainment. That gave the poor midwife a case of nerves; she was afraid that monsters would come shooting out. ( Goldblatt 2008: 14)
评析: “呼天抢地,悲惨嚎叫”为中文书面语惯用的四字成语结构(编者按: 葛浩文对四字词、成语的看法。学术观点| 葛浩文:滥用成语导致中国小说无法进步),既包含了音响效果,也包含了心理因素,译文倒是忠实地体现了这两方面要素,然而,“in anguish”( 痛苦) 似乎跟“悲惨”有些偏离。原作语言极具莫言个人特色,且中国内地“接生姥姥”、“接生婆”一般由接生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妇女担任,译者未将“姥姥”或“婆”之语内意义译出,即删去了源语独有特征( realia) ,皆译为“midwife”( 助产妇) 。“产房里竟然无声无息”并非指产房鸦雀无声,而是指迎春在生龙凤胎时,没有发出声响,译者把这些莫言的个人语言( idiosyncrasy) ,准确地译为“my Yingchun had her babies without making a sound”( 迎春在生龙凤胎时没有发出声音) 。“弄得接生婆心里十分紧 张”,译得十分 生 动,增 加 一 个 形 容 词“poor”( 可怜的) ,从英译文回译过来就“这给了可怜的助产妇一箱子的紧张; 她担心妖怪会飙出来”,恰当地略去了“从她的产道里”这些略显不雅的词。
从这些案例可看出,译者对于修辞、句法的选择紧密相连,这恰恰证明了 Munday( 2008) 、Baker( 2000) 所提出的应将修辞与句法研究都归结为译者文体的论点。本文沿袭翻译文体研究惯常采用的方式,即将翻译文本作为关注的焦点,以目标语中具有类比关系的非翻译文本视为规范,将二者加以比较,来探究翻译文本不同于非翻译文本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观察翻译文本中表现出的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显化、简化、范化等翻译共性特征皆为翻译文体考察点( cf.黄立波 2011: 98) ,而译例分析中提及之所有文体标记( stylistic marker) 都非无处不在、显著突出的,所以不能视作单个文本的明显的文体特征,而应视作 Goldblatt 译者个体文体特征( cf.邵璐2012: 13) 。在目标文本中,“互文”的文体修辞手法、“莫言”( 作为叙事人物)和“西门闹”( 作为聚焦人物) 、“骑木驴”这样耸人听闻的酷刑、“香炉”( 祭祀行为) 等中国特色词汇都得到了渲染,或许这些正是吸引西方目标文本读者的地方。如此看来,我们或许就能找到为何《生死疲劳》在中西方读者,尤其批评家和评论者当中接受迥异的原因。
邵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翻译理论、翻译批评。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第九批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维普“高影响力学者”、万方“优秀学者”。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Translation Quarterly(香港)执行副主编,《译苑新谭》执行副主编。Meta、Perspectives、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 Intercultural Studies、《中国外语》、《外国语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匿名评审专家。出版专著《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2011,商务印书馆)。发表论文70余篇(独著64篇),其中期刊论文49篇,译作13部(篇),参编《翻译学概论》、《翻译美学》、《中国译学大辞典》等。12篇文章刊于国际期刊(包括2篇SSCI、4篇A&HCI期刊)、18篇载于CSSCI期刊、25篇载于北大核心刊物、27篇载于中文外国语类核心刊物。
文章见于: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SSCI、A&HCI)、Neohelicon(A&HCI)、Perspectives(A&HCI)、Language in Society(SSCI)、New Voic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Quarterly、《外国语》、《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等。主持课题23项,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级课题3项等。近5年获奖18项,包括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优秀奖、四川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刘诗白奖励基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专著推荐
语言的模糊性,特别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使文学作品的欣赏具有个性化和直觉体验的特征。邵璐教授撰写的《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将模糊语言概念和模糊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引入翻译研究,以《达•芬奇密码》中英文本比较研究为个案,分析两个译本如何将源文本中模糊语言译入目标文本,首次将信息论中的核心概念“熵”(entropy)用于对目标文本与源文本的模糊性进行量化分析,为模糊话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路径与模式。同时,在比较、分析《达•芬奇密码》中英文本具体案例的基础上,从模糊逻辑学和模糊语言学的视角,对包括原则和方法在内的翻译理论层面的“模糊特性”也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深入的探讨。
原文引用/ 邵璐. 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中隐义明示法的运用:翻译文体学视角[J]. 外语教学, 2013, (2):100-104.
本文编辑/ 同济大学 王峰
本文推送/ 语言学通讯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链接知网
敬请关注
语言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