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傅玉《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对比研究》(互动赠书)



英汉省略结构的

形式对比研究

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对比研究

傅玉 

书号  978-7-313-20997-9

     

定价 82 元

限时折扣 65.60 元


(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

发票信息请填写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处备注抬头和税号


欢迎选购

支持语言学通讯

作者简介:傅玉,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语言学。在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专著一部,参编教材五部;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课题,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划课题, 21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

---------------

探讨现代汉语中的独立“的”字结构,首先要明确“的”字的句法地位。“的”字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存在于名词短语内部的名词及其修饰语之间。一直以来,“的”字的句法地位以及句法功能一直是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复杂性主要来自现代汉语“的”字名词短语其内部修饰语的多样性,如下例所示:


a.红的花朵 (形容词修饰语)

b.木头的房子 (名词修饰语)

c.张三/他的大衣 (限定短语修饰语)

d.鲁迅写的书 (关系从句修饰语)

e.日本地震的新闻 (同位语从句修饰语)

f.他修车的技术 (附加语从句修饰语)

g.他唱歌的声音 (无空缺从句修饰语)


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不仅可以修饰光杆名词,还可以修饰数量短语、限定词短语以及动名词等,如下例所示:


a.张三的一本书

b.鲁迅写的那部小说

c.这本书的出版 


根据吕叔湘(1984)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在用法上可以分为如下六类:


(a)名+的+名       (a’)名+的 

(b)形+的+名       (b’)形+的 

(c)动+的+名       (c’)动+的 


在历时上,现代汉语的“的”(“底”)字主要有两个来源,即古代汉语中的“之”和 “者”。根据刘敏芝(2008)的研究,古代汉语中的“之”只用于(a)、(b)和(c)三 类,“者”只用于(b’)和(c’)两类,此后(a’)项用法在唐宋通俗文献中也出现了,如下例所示:


汝等当知:彼罗刹女不久应来,或将男者,或将女者,显示与汝,悲慈哀哭,受于苦恼。(《佛本行集经卷49》)

      (刘敏芝,2008:38)



刘敏芝(2008)指出,从语义和语法分布来看,先秦的“之”“者”“所”三分天下的格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者”侵入了“所”的功能领域,即除了转指施事外,还可以自由地转指受事。如下例所示:


a.霍将军妻一产二子,疑所为兄弟。或曰:“前生者为兄,后生者为弟。今虽俱日,亦宜以先生为兄。”

([汉]刘歆撰,[晋]葛洪集 《西京杂记·第三》)


b.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研究矣。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

(刘敏芝,2008:39)



刘敏芝(2008)认为,转指受事的“VP者”最终具备用于语中的用法,是受了“所VO”的影响。在“所VO”这种从先秦到唐代一直广泛使用的同位语偏正结构中,转指受事的名词化形式“所V”做前置的同位语定语。而同样转指受事的名词化形式“VP者”在其影响下后面又可以加上中心语O,从而具备了用于语中的用法 。但是“VP者O”中的“者”与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之”一方面不具备用于“VP底O”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之”的性质是插入性的,“VP之”不能单说。因此,用于语中的“者”实际上先出现在同位语定语中,这与“底”的情况一致。刘敏芝(2008)进一步推论认为,“底” 和“者”“之” 均有关系,“底”开始时继承了功能扩张后的“者”的主要用法,后来又侵入了“之”用于非同位语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领域,从而实现了结构助词“的”的六种组合功能。


在生成句法的框架下,“的”字被赋予了不同的句法地位:如有观点将“的”视为标句词(complementizer)(Cheng,1986; Ning,1993),即将“的”后成分与“的”前成分视为属于同一个小句,并通过移位建立“的”字结构的表层形式;还 有 观 点 将 “的 ”视 为 限 定 词 (determiner)(Simpson & Wu H.,2002),并按照R.Kayne(1994)的做法,将定中结构视为一种特殊的限定词短语,“的”的补足语为小句CP,并通过移位建立“的”字结构的表层形式;另外,还有观点(熊仲儒,2005; 司富珍,2002)将“的”分析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性成分De,拥有自己的最大投射DeP,从而否定“的”前成分与“的”后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 。但是,鉴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名词短语的类型多样性以及历史来源的复杂性,本研究认为,在统一的框架下穷尽“的”所有用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有必要对不同名词结构中的“的”字的句法特性进行分类研究。


鉴于现代汉语中“的”主要历史来源为“者”和“之”,前者为辅助性代词,而后者则为连接词,本研究认为,现代汉语存在两个“的”的用法,即作为轻名词(的1)和作为连接词(的2),前者构成了独立“的”字结构(“的”字短语),而后者则构成了“的”字名词短语。


内 容 提 要

本书为“当代外语研究论丛”之一,在形式理论框架下,对比探讨了包括名词短语省略、谓词短语省略、动词空缺句、截省句以及比较级省略在内的六种英汉省略结构。全书共分六章:


第1章简要介绍了省略的定义和分类,归纳并讨论了在生成句法框架下涉及省略研究的诸多理论和观点;第2章考察了现代汉语助词“的”的历史来源和历史演变;第3章根据最简方案的语段推导理论利用删略说深入阐释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短语省略现象;第4章提出观点认为,现代汉语中也存在一些“表面的”动词空缺句,但它们事实上属于“情景省略”;第5章利用“小句左缘理论”提出,现代汉语论元类特殊疑问词以及非论元类特殊疑问词截省句涉及不同句法操作,从而解释了汉语截省句在“萌生”上所体现的与英语截省句的共性和差异;第6章提出,现代汉语比较级结构与英语的比较级结构存在诸多差异,不能用统一的句法框架来解释。


本书适合语言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前      言

本书在形式理论框架下,对比探讨了包括名词短语省略、谓词短语省略、动词空缺句、截省句以及比较级省略在内的六种英汉省略结构。


全书共分六章:

第1章“形式句法框架下的省略研究”简要介绍了省略的定义和分类,归纳并讨论了生成句法框架下涉及省略研究的诸多理论和观点。

第2章“英汉名词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在考察了现代汉语助词 “的”的历史来源和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汉语存在两个“的”,即“轻名词”(的1)和“连接词”(的2),前者构成了独立“的”字结构(“的”字短语),而后者则构成了“的”字名词短语。此外,根据Hankamer & Sag (1976)的“深层vs.表层回指说”,本章进一步认为,第一类名词短语“的”字结构为深层回指,而第二类名词短语“的”字结构为表层回指,这意味着现代汉语包括两种“的”,分别涉及代词结构和省略结构。

第3章“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根据最简方案的语段推导理论,利用“删除说”深入阐释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短语省略现象。通 过排比条件,本章解释了汉语动词短语省略所体现的不同于英语的句法特性。此外,本章还提出,不同于英语,汉语除包含v * P和CP两个语段外,还包含了作为语段的焦点短语。

第4章“英汉动词空缺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认为,现代汉语中不存在英语中所谓“典型的”动词空缺句。尽管现代汉语中也存在一些“表面的”动词空缺句,但它们事实上属于情景省略。本章最后提出假设,认为并列小句连词是一个语言参数,它是否存在决定了该语言中是否有包含“典型的”动词空缺句在内的“句子限定省略”。

第5章“英汉截省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利用小句左缘理论提出,现代汉语论元类特殊疑问词以及非论元类特殊疑问词截省句涉及不同的句法操 作,从而解释了汉语截省句在“萌生”上所体现的与英语截省句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此外,本章认为,疑问词“谁”和“什么”的截省句涉及空主语pro,应被分视为假截省结构,而其他疑问词的截省句则涉及删除操作,类似于英语的截省结构,从而解释了“是”在前者中的必要性。

第6章“英汉比较级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提出,现代汉语比较级结构与英语的比较级结构存在诸多差异,不能用统一的句法框架来解释。本章认为,现代汉语“比”字结构体现了较显著的并列特性,且涉及多项比较的 “比”字结构体现了较严格的排比条件。通过考察现代汉语“比”字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级结构,本章提出,现代汉语的“比”字经历了从动词到介词再到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过程。在形式句法理论框架下,现代汉语“比” 字结构应被视为一种右节点提升结构。本研究利用多项支配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现代汉语的“比”字结构及其体现的诸多句法特性。


本书后附有汉英术语对照表,对照表提供了本书所提及的所有语言学基本术语的汉英文本,以便读者对照参阅。




目     录


扫码进入语言学通讯外文书店,欢迎选购语言学,文学,翻译学,人文社科方面的著作。

发票索取请自行在地址栏下方留言处备注抬头和税号

-互动赠书:我们将从留言获得点赞数量较多的读者中选出3条优质留言读者赠书,并将包邮寄出-【截止日期5月10日】

欢迎赞赏语言学通讯


微信wonderdesire

联系教材与专著出版

赞赏我们



请扫描左侧赞赏码支持语言学通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