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于国栋、张艳红 :汉语恭维回应语缺失的会话分析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汉语恭维回应语缺失的会话分析 


于国栋    张艳红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面对恭维这一常见的社会行为, 被恭维者如何做出回应是一种值得考量的社会现象。该现象受到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也出现了一些恭维回应语的相关研究。虽然现有研究对恭维的回应方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却忽视了对恭维回应语缺失现象的探讨。基于150个汉语日常交际中自然发生的恭维回应语语料, 我们利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 从话轮设计、序列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细致分析了恭维回应语缺失这一语言社会现象。研究发现, 恭维回应语的缺失并不是消极的社会行为, 相反, 恭维回应语的缺失维护了交际的连续性, 证实了人类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优先选择维护会话连续性的原则与倾向。

关键词:汉语恭维回应语; 序列结构; 话轮设计; 会话连续性; 

作者简介:于国栋,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会话分析、语用学。张艳红,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会话分析。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言语行为的会话分析研究” (项目编号:15BYY18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献来源:于国栋,张艳红.汉语恭维回应语缺失的会话分析[J].外语教学,2019(3):44-49.

期刊动态|2019年第3期《外语教学》目录及摘要

于国栋教授

1.引言

恭维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之一。交际者常常利用恭维这种社会行为来表达对交际对方的赞美、羡慕等。当恭维出现后, 被恭维者如何恰当地进行回应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 学者们对不同语言社团中恭维回应语的执行策略进行了研究 (Pomerantz 1978; Holmes 1988;Herbert 1989; Golato 2005; Yu 2004;冯江鸿 2003; 袁兰、刘平 2018) 。这些研究不同程度的证实了文化与社会因素对恭维回应的影响和作用, 即不同语言社团中恭维回应语的执行方式不尽相同。然而, 这些对比研究聚焦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回应恭维的策略可能产生的影响, 却忽略了对恭维具体回应方式的探究。张艳红、于国栋 (2016) 基于对汉语中恭维回应的研究, 分析了汉语恭维回应语中特有的“对比恭维”回应方式。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尚未发现其它对于汉语日常言语交际中恭维回应方式的系统探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以汉语自然会话为语料, 从话轮设计, 序列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分析汉语恭维回应语中回应缺失这一语言现象, 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导致恭维回应语缺失的原因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则与交际秩序。

2. 研究背景


2.1 恭维回应语的分类

Pomerantz (1978) 最早将恭维的回应方式分为接受、拒绝与折中三大类。在她的研究中, 并没有提到恭维回应语缺失这一现象。基于Pomerantz的分类, Holmes (1988) 与Herbert (1989) 对英语中恭维回应语的执行方式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 其中, Holmes (1988) 把恭维回应的缺失看作是回应恭维中转移恭维的一种方式, 例如被恭维者回应“It’s time we were leaving, isn’t it?”。虽然这句话出现在恭维回应语所在的序列位置, 但却与恭维毫不相关, 即被恭维者在回应恭维的话轮中执行了其它的社会行为。Herbert (1989) 对比了美式英语与南非英语中的恭维回应语, 并且提到了恭维回应缺失的现象, 如例 (1) (Herbert 1989: 17) :

(1) A: That’s a beautiful sweater.

B: Did you finish the assignment for today?

交际者A恭维B的毛衫好看, B在随后的话轮中并没有对恭维进行回应, 而是发起了一个新的相邻对, 即询问A是否已经完成了当天的作业。B的回应与A的恭维没有任何联系, 没有构成“恭维—回应恭维”的相邻对。然而, 不同于Holmes (1988) 的研究, Herbet (1989) 认为恭维回应语缺失是拒绝恭维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对恭维进行转移。Herbert (1989) 还指出, 恭维回应语的缺失还存在交际对方没有对恭维做出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回应。Golato (2005) 在对德语中自然发生的恭维回应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如例 (2) (Golato 2005:184) :

(2) A: Looks real yummy.

B: (30.0+) 

交际者A恭维B做的食物看上去很可口, 被恭维者B在听到A的恭维后, 并没有给出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回应, 而是转身开始收拾餐桌, 出现了长达30秒的沉默 (lapse) 。Holmes与Herbert给出的例子中被恭维者在听到恭维后虽然表面上给出了“回应”, 但其“回应”与恭维却毫不相关, 而Golato给出的例子中被恭维者对恭维没有给予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回应, 交际中出现了沉默, 回应恭维的话轮缺失。

Chen (1993) 对比了美式英语与汉语中的恭维回应方式。Yuan (2002) 分析了昆明地区汉语恭维及其回应语;Yu (2004) 对台湾地区恭维及其回应语进行了研究;Tang & Zhang (2009) 对比了澳大利亚英语与汉语中的恭维回应方式等等。这些研究探讨了恭维回应的执行策略, 然而, 此类研究普遍采用了问卷调查、语篇填充或采访等语料收集手段, 所以受试者回应恭维的方式和内容自然受到所选语料收集方法的限制, 另外, 这些研究并未涉及恭维回应语缺失的现象。在我们收集到的150例自然发生的恭维及其回应序列中, 的确存在恭维回应语缺失的现象。而且我们发现这些回应语的缺失并不由被恭维者的沉默或是不相关的回应所引发, 而是受到了会话中序列结构、话轮设计等因素的影响。此类回应的方式并不是为了转移恭维, 也不是对恭维拒绝回应, 而是被恭维者在回应恭维与维护会话连续性这两者中优先选择了维护会话连续性的交际原则 (Sacks 1987) , 这一选择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助于交际双方更好的达成互解 (intersubjectivity) (Heritage 2007) 。

2.2 相关缺失

会话分析认为, 相邻对 (adjacency pair) (Heritage 1984) 是人类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相邻对由前件 (first pair part) 与后件 (second pair part) 组成, 相邻对的前件对后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 询问类别的前件要求其后件是对询问的回答;邀请类别的前件要求其后件是对邀请的接受或拒绝, 即特定的前件要求特定后件的出现, 我们将之称为条件相关 (conditional relevance) (Schegloff 1968) 。如果相邻对的前件出现后, 相邻对的后件没有出现, 便造成了会话分析研究中的相关缺失 (relevant absence) 。以恭维为例, 当交际一方做出恭维时, 被限定的后件是对恭维的回应。如果恭维的前件出现, 而被恭维者没有给出任何回应或者回应与恭维不相关, 交际中便出现了恭维回应缺失的语言现象。回应语的缺失是交际中消极的、不被期盼的行为。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 由于恭维的回应受到了“一致原则”与“避免自我表扬”两种社会规约的影响 (Pomerantz 1978) , 其回应方式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接受恭维意味着“自我表扬”, 而拒绝恭维则违背了交际中的“一致原则”, 恭维回应语的缺失有可能是避免自我表扬的一种回应方式。Leech (2014) 认为, 恭维是一种社会属性较强的言语行为, 被恭维者可以完全忽略恭维, 不对恭维进行任何语言层面的回应或者是对恭维做出一些非语言的回应, 例如微笑、打手势等。众所周知, 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 交际者作为社会的人, 其思维方式必定深深地烙上社会和文化的印记, 因此, 我们不可否认社会规约等文化因素对恭维回应语的影响, 但是现有的文献只从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却忽视了交际中话轮的设计方式、会话的序列结构以及话轮构建成分 (turn-construction unit, 简称TCU) ①所执行的行为对回应语产生的影响。

3.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3.1 会话分析研究方法

会话分析以人类言语交际为出发点, 探讨言语交际背后的语言规律与社会秩序 (Sacks 1992) 。会话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关注言语交际中的话轮设计、语言形式、序列组织等, 揭示人类交际中执行某一行为所用的会话常规与结构模式, 探讨其交际功能与意义 (ten Have 2007; Sidnell 2010) 。会话分析是基于语言事实与语言规律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首先将自然发生的会话录音转写成文字, 然后对某一类会话集合进行具体的分析。会话分析将原本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的自然会话带入了科学系统的研究之中, 为人类从交际细节中解读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2 语料说明

本研究以汉语日常会话为研究对象, 在长达50小时录音的基础上, 我们依据Holmes (1986:485) 对于恭维的广泛定义②, 从中选取了150个恭维及其回应语出现的序列。在选取恭维出现的序列之后, 我们按照Gail Jefferson (1984) 转写体系对语料进行转写。之后, 对于每一个代表真实言语交际的语料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且按照不同的恭维回应模式进行归类, 从中选取恭维回应语缺失的序列, 继而从话轮设计、序列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对语料进行分析。篇幅所限, 我们只提供了六个典型的恭维回应缺失的序列进行分析,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客观揭示导致回应缺失产生的原因。

4. 语料分析


通过分析语料, 我们发现, 会话结构导致的恭维回应语的缺失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类是恭维出现在当前讲话人的讲述序列之中, 由于讲述还未完成, 所以当前讲话人忽略了交际对方的恭维, 而是选择完成自己已经开始的讲述, 这类回应缺失是属于由序列位置引起的恭维回应语缺失。第二类是恭维所在的话轮由执行不同行为的多个TCU组成, 这些TCU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恭维所在的TCU服务于另外一个TCU, 因此属于从属地位, 这种类型的回应缺失属于话轮设计导致的恭维回应语缺失。

4.1 恭维出现在讲述序列中

例 (3) 为两个朋友关于网上购物的对话。恭维出现在第12行交际者B的话轮中, “我觉得你的眼光就可好了”是B对A审美能力的感叹与恭维, 是典型的恭维话语。从转写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7到第11行是A的话轮, A在此话轮中讲述了她给孩子们购买睡袍的经过。当A的话轮在第11行到了话轮转换相关处 (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 ③时, B在第12行接替了话轮;从序列位置来看, 此话轮的出现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A第11行的TCU在语调、语法、行为方面都已完成, 是一个标准的话轮转换相关处, 在此可以发生话轮转换, 也就是说B可以接替话轮。所以我们看到B在第12行的恭维。但A在后续的话轮中却没有对此恭维进行回应, 而是继续讲述两个孩子穿上新买的睡衣后的情况。从社会行为来看, 恭维出现的前后话轮都是A执行的讲述行为。从讲述的情节来看, 交际者A的“讲述”行为并没有结束, 第13行的话论是整个讲述的高潮部分, 它的出现与第12行恭维之前的话轮是紧密相关的。在日常会话中, 交际者的话轮通常是简短的, 并且话轮转换是频繁发生的 (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 , 但是在故事讲述 (story-telling) 时, 交际者要占用一个以上的话轮, 因为一般来说, 故事的讲述者很难通过一个话轮来讲述完一个故事 (于国栋 2008:163) 。因此, 当故事的讲述没有完成时, 为了保持讲述的连续性, 讲述者通常不会对讲述过程中出现的恭维进行回应, 因此可能出现恭维回应语缺失的现象。我们再看例 (4) — (5) :

例 (4) 是两个舍友之间的对话节选。交际者A担心B一个人在宿舍住, 所以之前给B打电话询问情况, 但之前的电话没有人接, 此对话是再次通话的内容。此例中恭维出现在第8行B的话轮中, 此恭维也没有在后续的话轮中得到任何回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第5—7行是A的话轮, A在此话轮中讲述刚才打电话的原因, 恭维之后的9—10行也是A的讲述话轮, 恭维的前后话轮执行的是同样的行为, 两个话轮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而此时恭维出现在讲述行为的执行过程之中, 因为讲述的行为并未完成, 因此讲述者没有对恭维做出任何回应。

(5) 

18 然后:[那个:

19 B: [说明后来你是不是落没了, ( (笑) ) 

例 (5) 与例 (3) — (4) 同属于序列位置引起的恭维回应语的缺失。例 (5) 是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节选。在此对话中A向B讲述了她与男朋友相识的过程。恭维出现在第11行B的话轮中, A在第10行的讲述引发了B在第11行的恭维, B称赞A为“钱学霸”。A在随后的话轮中继续讲述了当时两个人并不相识这一事实, 而没有对恭维进行回应。从转写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A讲述的过程中, B在第7行、第9行与第13行都做出了“嗯”的回应。一般来讲, 如果交际一方在讲述一件事情或者讲述故事时, 故事倾听者会做出简单的反馈, 也就是会话分析中经常提到的“继续标记语” (continue marker) (于国栋 2008) 。此类标记语出现在对方讲述的话轮之间, 表明故事倾听者对故事的理解, 表示正在聆听对方, 而故事的讲述者并不需要对此类标记语给出回应, 继续自己的讲述即可。此类型中恭维出现的序列位置正是此类标记语可能出现的位置。因此, 故事讲述者并没有对该序列位置的恭维做出任何回应。然而我们发现, 虽然故事讲述者没有对恭维做出回应, 但却很好的维护了序列的连续性, 交际双方也并没有因为回应的缺失影响了交际中的互解, 反而更好的维护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4.2 恭维出现在多个TCU的话轮中

例 (6) 是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节选, 朋友A询问B新买自行车的情况。恭维出现在第4—5行A的话轮中, 交际者A恭维B新买的自行车很漂亮。恭维出现的话轮由三个TCU组成, 分别为“哦”、“我今天看你那个自行车挺漂亮的么”、“你当时自己去买的还是别人陪你去的”。这三个TCU执行了不同的社会行为, 其中第一个TCU“哦”是第1行与第3行询问——回答相邻对的最小后扩展, “哦”的出现表明A接收到了第3行B所提供的信息。第二个TCU执行的是恭维的社会行为, A称赞B的所有物 (自行车) 挺漂亮。第三个TCU“A还是B”是一个选择疑问句 (于国栋、梁红艳 2018) , 此疑问句执行的是询问的社会行为。第二个TCU是第三个TCU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B新买了自行车, 并且A觉得自行车漂亮, A才提出了之后的问题, 该询问行为是此话轮执行的主要行为。因此, B在第6行的回应中仅仅给出了对方所寻求的信息, 而没有对作为辅助行为的恭维给予回应。我们再看例 (7) — (8) 。

例 (7) 是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节选, A与B之前是高中同学, 现在就读于不同的大学。此例中恭维出现在第3行A的话轮中, 此话轮也是由多个TCU组成。其中, 第一个TCU“80分了”表达了A对B所取得的分数表示惊奇。第二个TCU“你太优秀了”是A对于B学习能力的称赞, 执行的是恭维的社会行为。第三个TCU“看来这以后就得找你了”执行的是请求行为, A请求B将来帮助他翻译文章。其中, 第二个TCU是第三个TCU出现的前提条件, 即第二个TCU的恭维为之后的请求行为做出了铺垫, 因为整个话轮执行的主要行为是请求, 所以B在5—6行的话轮中只回应了请求行为, 而没有对恭维进行任何回应。

(8) 

例 (8) 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电话谈话, A把已经定好的一起参加同学婚礼的时间告诉B, 并询问B能否加入。从第2行的话轮设计来看, 这个电话应该是发生在准备做饭的时间段, 所以B表达了自己的电话可能打扰对方准备餐食的顾虑。对此, A给予了否认, 因为做饭的是其丈夫。这个回应激发了B在第7行的恭维, “看人家你幸福的”。这个恭维的出现属于对电话谈话正式话题提出之前的寒暄, 我们看到在恭维出现之后, B紧接着讲述了打电话的原因 (Luke 2002) :询问对方是否被告知了同学结婚的事情。此话轮中出现了多个TCU, 执行了不同的社会行为。由对方话轮激发的恭维实际上仅仅满足了局部的交际需求, 是电话开端寒暄的组成部分, 而整个的寒暄是为电话谈话首个话题的提出做出了铺垫。所以我们看到A对此恭维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类恭维所在的话轮都是由多个TCU组成, 而恭维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TCU存在, 并且其行为并非该话轮执行的主要行为。因此, 我们可以判断, 如果恭维出现在多个TCU的话轮中, 而且恭维在此话轮中执行的行为又是辅助行为, 那么后续的话轮则很可能只对于前一话轮中的主要行为进行回应, 从而出现恭维回应缺失。

5. 结语


言语交际中, 对于一个社会行为的回应缺失是不被期望的、有悖交际秩序的消极行为。然而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恭维及其回应语的语料分析后我们发现:恭维回应语的缺失也许并不是完全不被期望的消极行为。本研究中恭维回应的缺失本质上维护了会话的连续性, 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体现出交际者优先选择维护会话连续性的原则与倾向。

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各种社会规约与交际原则相互作用, 并影响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当回应交际对方的行为与继续执行当前未完成的行为发生冲突时, 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交际者往往会优先选择维护会话的连续性。Stivers和Robinson (2006) 认为, 会话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 更是交际者权利义务的体现。会话中, 当交际一方占有话轮并且其执行的行为尚未完成时, 交际者具有会话中的优先权 (prioritized rights) 。会话连续性的维护也有助于会话中交际双方达成互解。所以Sacks (1987) 认为, 交际的连续性贯穿于会话的始终, 会话中的相邻对、话轮设计以及序列结构等都能体现出维护交际连续性的倾向。

本文对于恭维回应语缺失的探讨再一次证实了交际中人类优先维护会话连续性的原则与倾向, 体现了错综复杂的言语层面背后存在的交际秩序。通过对汉语中恭维回应语料的探讨, 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填补了恭维具体回应方式研究的空缺, 并且证实了除社会规约、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之外, 会话中特定的序列组织、话轮设计、社会行为等也会影响恭维的回应方式, 导致恭维回应语的缺失。

注释

1 Turns are incrementally built out of a succession of turn-constructional units, such as sentences, clauses, phrases, andindividual words (Clayman2012) .会话中的话轮是由一系列TCU组成, TCU可能是单个的词、短语、分句或句子。 

2 A compliment is a speech act which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attributes credit to someone other than the speaker, usually the person addressed, for some“good” (possession, characteristic, skill, etc.) which is positively valu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Holmes1986:485) . 

3 话轮转换相关处存在于话轮构建成分的末端, 在这个位置可能发生话轮在交际者之间的转换。话轮相关处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话轮转换一定要出现, 只是意味着这个地方可能发生话轮的转换而已 (于国栋2008:121) 。 


语言学通讯推荐 欢迎点击选购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外语教学》2019年第3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公众号外联: 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右边给我一朵小花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