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推荐 | 中国叙事学建构的问题与方法: 王瑛《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大外文学堂 Author 王瑛
“叙事学的中国学派”,这个说法让中国的叙事学研究者心理颇为微妙。一方面是对自身理论水平的自信,传递出与西方叙事学家比肩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掺杂着多年来对西方文论的复杂态度,从学习到拿来,多年来颇为顺手,成为习惯,但企羡的同时又颇有些不甘,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应该有自身的叙事学理论体系。可是中国叙事学应该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我们该如何最后抵达我们自身的叙事理论体系?暂时我们还没能细致描绘中国叙事学的学科风貌,但建构本土叙事理论的工作早已经展开。大致说来,“叙事学的中国学派”从两个方向切入叙事学研究,一是从叙事学学科的角度,在叙事学学科领域内开疆辟土,这个方面,以申丹、赵毅衡、谭君强、龙迪勇等学者为代表;二是把目光投向中国叙事传统,竭力耙梳中国叙事思想的传统及其个性,以傅修延、赵炎秋、董乃斌、杨义、张世君等为代表。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成效显著。就中国叙事传统的个性研究而言,杨义的文化观察、董乃斌的文类考究、赵炎秋的整体素描、傅修延的追根溯源,以及中国学者对中国经典叙事文本的考察,为我们把握中国叙事理论个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也为中国叙事学的学科构建提供了基础。问题是,中国叙事学到底是什么?如何框定它的内涵和边界?它是否一定是一个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或者中国叙事学也是一个“复数”,由不同的叙事学理论形态构成?它是一个等待挖掘整理的已成思想,还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疆域?建构中国叙事学还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
什么是中国叙事学?
在接受叙事学之前,中国学界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叙事作为“学”的存在,所以中国叙事学是一个在西方叙事学参照或者是压力之下的愿景。
那么,什么是西方叙事学?西方叙事学指的是源自法国,并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发展壮大的叙事学学科,包括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两个阶段。一般而言,经典叙事学指的是结构主义叙事学,“是直接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产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各种跨学科流派则被称为‘后经典叙事学’”。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是我们对西方叙事学学科形象的基本描述。尽管这种描述有简单化的嫌疑,而且所谓“经典”与“后经典”的命名也只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权宜之计,在没有发明更为准确的命名之前,西方叙事学的形象暂时是可以用它们来概括的。
如果我们可以“权宜”地对西方叙事学学科形象达成共识,我们又如何描述中国叙事学的学科特性?非常有意思的是,人们都坚信,一定有一个独具个性、与西方叙事学形象迥异的中国叙事学存在,我们的研究,最后一定会抵达,或者说会唤醒似乎在沉睡中的中国叙事学。而对于什么是中国叙事学,大部分研究者却语焉不详。中国叙事学似乎颇为隐秘而且深沉,至今鲜有人可以清晰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西方叙事学东渐以后,三十多年来,“叙事学的中国学派”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不俗。比如申丹、赵毅衡、谭君强、龙迪勇等致力于叙事学学科领域的拓展研究,傅修延、赵炎秋、张世君、董乃斌等专注于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与整理,杨义、徐岱等试图概括中国叙事学的整体特点,还有一大批学者埋首于中国叙事文本研究。如何理解“叙事学的中国学派”的这些研究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对中国叙事学意味着什么?本书提出的中国叙事学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提出了如何处理中国学者在叙事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与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整理挖掘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叙事学的概念在外延上的大致界定。在中国叙事学形象尚不清晰的情况下,为其下定义似乎尚早,或者退一步说,现在还不着急(不足以)描述中国叙事学的学科形象,但三十多年来叙事学本土化的进程,已经允许想象和推测中国叙事学形象,而且管窥中国叙事学风貌毕竟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毫无疑问,“叙事学的中国学派”的愿景是描述出中国叙事学的整体形象。赵炎秋要“在中国叙事理论与叙事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本土叙事理论”。杨义说他的目的是“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充分现代化的叙事学体系”。傅修延也说:“建构一种更具‘世界文学’意味的叙事理论,让中国叙事文学在其中获得应有的位置,这是我们进行叙事研究的最基本的目的。”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傅修延与杨义的同名著作《中国叙事学》(前者出版于2015年,后者出版于1997年),我们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这些发现或许有助于我们窥见中国叙事学的一二风致。
除了书名相同之外,两部著作的架构也颇为类似,皆采用了集群模式,即以一组文章积集成篇,由数篇构成全书架构。杨著由“导言”及“结构篇”、“时间篇”、“视角篇”、“意象篇”、“评点家篇”五个部分构成;傅著由“导论”及“初始篇”、“器物篇”、“经典篇”、“视听篇”、“乡土篇”五个部分组成。更有意思的是,二者都具有中西比较的视野,都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杨义“还原-参照-贯通-融合”的研究方法和傅修延“穿透影响迷雾”、“回望自身传统”的研究理路异曲同工。他们都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观察中国本土的叙事思想。当然这种相似是极为表面的,但这种表面的相类之下,中国叙事学的风姿却隐约得现。
杨义从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家等五个角度塑造中国叙事学的形象。这种设计基本遵循了西方叙事学的研究理路,但每一个部分都着力区分了中西差异,突出了本土特色,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叙事学的隐约倩影:这是高文化浓度的叙事,不同于西方的纯形式主义分析,它具有“道”和“技”的双构性思维;不同于西方的线性时间逻辑,它的时间观念具有整体感和生命感;它有独具特色的意象叙事,评点家的评点是其独特存在形态。在傅修延这里,具有强烈中国色彩的个案可能更能体现中国叙事学的神韵,太阳神话、青铜器、瓷器、中国古典小说、民间传说、乡土传说、赋以及叙事文本中的视听现象,这些孳乳中国叙事特色的发生或者体现其个性的经典文本,更能体现其个性与内蕴。如果说杨著是从诗学角度展望中国叙事学,傅著更愿意选择富有特色的细节,展示中国叙事学的风神。
我们发现,与西方叙事学相对清晰的诗学架构相比,中国叙事学的学科形象隐秘而生动。一方面我们尚不能准确为中国叙事学下定义,另一方面我们又隐约看见了其美妙身影。杨义的诗学构架试图勾勒其整体形象,傅修延则考究其内在韵致,赵炎秋为我们描述了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发展概况,董乃斌则分析文类叙事的中国特色,中国学者正从不同的方位为我们展示中国叙事学的丰姿。但显然还不够,当前的中国叙事学的研究,还有太多的空白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那么,如何进入中国叙事学的研究之途呢?
二、
如何抵达中国传统叙事诗学?
中国叙事学建构是西方文论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个案。20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国门,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令人目不暇接,一方面我们忙不迭地吸收外来思想,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成果的丰硕也为国人带来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的讨论至今尚未消歇。“失语症”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本土化”焦虑,在西方文论的强势话语面前,中国学者希望可以建构与之相媲美的中国本土文论的诗学体系。叙事学的中国学派可以说是建构本土话语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学科构想、方法论探讨,还是中国叙事传统思想的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叙事学研究成果尚不能与西方叙事学研究相颉颃。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除了上述中国叙事学的学科形象尚不够清晰之外,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展开的不够充分可能是另一个原因。毋庸置疑,当下在对后者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标出性成果,如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傅修延的《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赵炎秋主编的三卷本丛书《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董乃斌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我国古典文本如《史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的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叙事学的总体风貌提供了进一步的参照,但面对两千多年的叙事史,无论本土化焦虑有多严重,人们都不得不谨慎。中国叙事学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夯实的传统叙事理论的基础之上,正如赵炎秋所言,建构中国叙事学,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中国古代的叙事思想与叙事经验,一是把握西方叙事理论,一是把握中国现当代的叙事理论及叙事实践。”
作者介绍:
王瑛,女,江西信丰县人,华南农业大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多项,在《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多篇论文被A&H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等选刊收录转载。出版专著《叙事的秘境与诗意》(2018)、诗集《昨夜,誓言一样的青铜器》(2016),主编诗集《春风破:岭南十女诗人诗选》(2018)。
本文选自
《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
王瑛 著
ISBN 978-7-301-31475-3
定价:58.00元
购买提示:扫码即可购买。如需发票请务必在扫码后的地址栏下方留言处,自行备注email,抬头和税号,否则无法收到电子发票。
西方叙事学重要著作
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讨,梳理叙事学个文体学之间既相互有互补的复杂关系,揭示叙事学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实质性内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类与研究视角,为文本分析做出铺垫。下篇为本书重点,聚焦于作品阐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美经典短篇小说(美国短篇为主)进行文内、文外、文间的“整体细读”,挖掘其中的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本研究具有国际前沿性,针对国际学术界的相关探讨,纠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误解和混乱,对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读,阐释方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申丹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本书既弥补了国内学界对叙事理论新发展的忽略,又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视角。本书上篇探讨传统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中篇关注现代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下篇则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美后经典小说叙事理论。本书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书中不少观点在国内外均属于首次提出。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下篇清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相关概念、术语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四版)》是将叙述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相结合的专著。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性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小说艺术的水平。本书旨在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的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评析,以澄清有关概念,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来修正、补充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本书特别对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以帮助填补这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
汪磊 王加兴
日瓦戈医生叙事特色与语言艺术研究
本书运用修辞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本的细读、典型例证的分析,探讨了《日瓦戈医生》叙述方式、叙事语言和叙事中的互文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无论是《日瓦戈医生》的修辞手段,还是叙述方式,抑或互文手法,都充分展示出小说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他对俄罗斯历史命运的深入思考。小说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
雅各布·卢特/译者:徐强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内容简介:跨媒介叙事是当前叙事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以叙事理论为利刃,横剖小说、电影两大叙事形态,为跨媒介叙事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理论导论,将叙事理论主要范畴下的基本概念一一阐释,每个范畴都从小说与电影两个领域中采撷了丰富的实例。第二部分是个案研究,专注于被认为改编潜力不大的现代主义作品,选取四部经典小说及其电影版,深入探讨了如何使小说作品中饶富意味的叙事适应视听媒介的特征,创造性地实现题材的跨媒介移植。《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对于叙事理论、电影美学、影视改编、文化批评、现代派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冉东平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研究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范式的转型可追溯到19世纪末,其转变是同整个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向同步发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戏剧倡导的“摹仿说”和“情节整一”的叙事原则,叙事范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戏剧功能,如戏剧视角、戏剧语言、戏剧节奏、戏剧时空、戏剧结构等积极参与戏剧的叙事活动,并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现代戏剧呈现出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和象征性、写意性、符号性的叙事特点。叙事范式的转变使西方现代戏剧的叙事形态应运而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观念性的特点。在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的过程中,静止戏剧、悲喜剧、境遇剧、狂欢化戏剧、叙事体戏剧、独白型戏剧、文献戏剧等开始形成,它们不仅仅是戏剧的物质形态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的精神形态。
语言学通讯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LingForum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书!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