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马乃强《英语母语学习者汉语成语理解习得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大外文学堂 Author 马乃强


202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

定价78元

扫码即可购买。如需发票,请在支付之前,在地址栏下方留言栏,备注Email、单位抬头、税号,谢谢合作

汉语成语的重要特征是意义的整体性和双层性,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以认知体验为基础的相似性是成语隐喻化的根本条件。因此,可以说成语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成语的理解和识别由隐喻概念驱动,成语的理解和习得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概念隐喻有效地进行,根据成语隐喻概念进行猜测可能成为学习者成语理解习得的重要策略。LakoffJohnson1980将英语中的隐喻分为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由于隐喻的普适性,汉语中的隐喻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分类。汉语成语的概念隐喻分析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我们借鉴英语中隐喻概念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Lakoff等,1991Lakoff1993),以《学成语词典》中的常用汉语成语为基点试作举例说明。
汉语成语与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指人们参照上下、高低以及前后等空间方位概念建构的隐喻类型(LakoffJohnson1980)。辨别空间方位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类最原始的经验。人们自然而然地以自身为参照物,借助方位概念去理解周围的数量、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汉语成语中常见的方位隐喻有:1)上/下(UP/DOWN“上/下”是最基本的空间概念,经常被投射到其他的抽象概念。在质量上,好为上,差为下,如“蒸蒸日上”,表达事业天天向前发展;就时间而言,过去在上,将来在下,如“下不为例”,表示只通融宽恕这一次;就身心状况而言,高兴为上,难过为下,如“垂头丧气”,形容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后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就社会和经济地位而言,位高在上,位低在下,如“欺上瞒下”,表示对领导欺骗,对群众隐瞒真相,以便从中做坏事、谋私利;类似的还有“高高在上、不耻下问”等。2)高/低(HIGH/LOW汉语中也常用“高/低”来表达“上/下”的概念。同“上/下”类似,“高”总是和情绪高涨、身体状况健康、社会地位崇高等正面的意义相联系,而“低”则与之相反。如说“兴高采烈”表达精神饱满、兴致高昂、情绪热烈的状态,而用“低声下气”形容说话恭顺小心的样子;类似的还有“德高望重、低三下四”等。这跟人类的基本经验相一致:人们在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状态颇佳、头脑清醒的时候是直立行走的,甚至昂首挺胸;这些姿态通常与“上、高”有关联。相反,人们在生病、伤心、状态糟糕、不太清醒时一般都要躺下,死亡时更是要倒下;这些姿态则往往和“下、低”相联系。3)前/后(FRONT/BACK“前/后”也是基本的空间概念,同样受到“上/下”隐喻意义的影响。一般来说,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在后,如“争先恐后”,表示大家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发展快的、好的在前,发展慢的、差的在后,如“畏缩不前”,表示因害怕而退缩,不敢向前;公开的在前,隐藏的在后,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藏在自己的身后。汉语中还常用“前/后”的空间概念去表达更为抽象的时间概念:过去的在前,将来的在后,如“承前启后”,表示继承前代的并开创以后的学问或事业;类似的还有“前功尽弃、后患无穷”等。
汉语成语与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是指用高度结构化的概念来描述和构建其他抽象概念的隐喻类型(LakoffJohnson1980)。结构隐喻同样以人类自身的认知体验为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性。在结构隐喻中人们对源域事物更为熟悉,当源域和目标域在隐喻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时,源域事物的显著特征就会映射到目标域,形成新的隐喻概念。汉语成语中常见的结构隐喻有:1)辩论如战争(ARGUMENT IS WAR战争总是要分出胜负;在战争中人们竭力攻击对方漏洞、击中对方要害、摧毁对方据点,使用各种战略战术,最终赢得或者输掉战争。战争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战争中的各个环节系统性地映射到辩论的整个过程。同战争类似,辩论也需要武器,如“唇枪舌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辩论也需要声讨对方,如“口诛笔伐”,表示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辩论也会有相持阶段,如“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论点和行动尖锐地对立;辩论也有轻而易举的胜利,如“不攻自破”,比喻观点、言论等经不起批驳;类似的还有“暗箭难防、单刀直入”等。2)人生如旅行(LIFE IS JOURNEY旅行有开始,有结束,也有过程;旅行中有风雨,有坎坷,也有欢乐。人们对旅行比较熟悉,旅行过程中的各种状况系统性地映射到人生道路上的诸多现象。同旅行相似,生活中人们开始行动,但不一定都能到达终点,如“半途而废”,表示做事情没有完成就停下来了;人生本不想就此结束,但前面已经没有退路,如“穷途末路”,形容一个人无路可走;生活中人们也有伴侣,但可能无法常伴左右,如“分道扬镳”,比喻因为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人生中路有多条,但目的地最终相同,如“殊途同归”,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类似的还有“东奔西走、背井离乡”等。

本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汉英成语相关研究

第二章 汉语成语的特征

第三章 汉语成语理解习得影响因素

第四章 汉语成语理解习得策略

第五章 汉语成语理解习得模式

结语


本文选自

《英语母语学习者汉语成语理解习得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301330975

定价:78.00


作者简介

马乃强,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教学副教授;曾作为富布赖特项目访问学者赴美国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英语教学、南太平洋国家高等教育;出版教材《美国短篇小说与电影》,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语言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学术研修 | 8月20-21日 “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

学术研修 | 8月20-21日 “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

学术讲座 | S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介绍

学术讲座 | 文学类SSCI A&HCI论文发表进阶系列课

学术讲座 | CSSCI期刊编审:如何使学术写作更有价值
学术讲座 | 青年学者如何突破论文发表困局?

学术讲座 | 如何用定量研究讲好社会科学故事?

学术讲座 | 语言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学术讲座 | 综述≠综抄,语言学高水平文献综述写作

学术讲座 | 如何实现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学术讲座 | 研究如何创新?以翻译学跨学科研究为例



点击“阅读原文”带走这本好书!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