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王宏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东方出版中心 语言学通讯
2024-09-03


“ 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但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01

本书概况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作者:王宏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品方:时刻人文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页数:640页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58.00元

ISBN:978-7-5473-2155-3

扫码即可购买,请在支付之前在地址栏下方留言栏填写Email电子邮箱、抬头、税号。如有多笔订单均需按照上述方式填写,谢谢合作


作者简介


王宏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座教授(兼任),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翻译史与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专研18—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现代中国文学史。著有《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学之间》、《翻译与近代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鲁迅与左联》、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Shanghai: 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1930-1936等专著十余部;另编有《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Sinologists as Translators in the 17th-19th CenturiesCrossing Borders: Sin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等。


内容简介

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编辑推荐

黄克武、黄兴涛、李雪涛、罗新、章清、邹振环一致推荐!

首部从翻译角度研究马戛尔尼使团的著作

改写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为近代中国翻译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典范!


名家推荐

本书从翻译的角度切入,探讨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华,细致地分析双方译员招聘、翻译的误会与操弄、外交议题的折冲、后续的接洽等,立体而生动地呈现了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桩关键事件。无论在议题选择、史料搜集、分析手法、观点提出等方面,本书都可谓翻译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黄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翻译在早期中西关系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尽管如此,本书对马戛尔尼使华过程中各种翻译问题的出现与应对之揭示,多语种文书的搜集与解读,种种考述与论析之细致、全面和深入,还是令我吃惊。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外交史力作、一部体现政治较量和文化对转的翻译史精品,也是探索环环相扣、挑战不断的“翻译事件史”书写路径之结晶。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这是一部通过翻译研究对中英关系史进行重构的巨著,而这一研究涉及人类历史上地域最宽阔、结构最复杂的政治体——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的相遇。正是通过鲜为人知的对翻译的研究,王宏志教授向我们提供了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新观点。中国近代史其实也是一部跨文化的翻译史,其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构成现代学术的最重要的特征。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本书将马戛尔尼使团在翻译上所面对的独特难题,首次放到翻译史的背景下来认识,不但改写了 18—19 世纪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更成功揭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翻译研究具有超乎寻常的重大作用。

——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目录

简体字版序

自序

第1章  背景篇

马戛尔尼访华使团面对什么翻译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怎样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值得关注?已有研究有没有关注这些问题?可以用什么资料进行研究?

第2章  译员篇

马戛尔尼使团怎样招聘译员?什么人成为使团的译员,他们为什么愿意加入?他们的语言、文化和职业背景如何?广东当局安排了什么人协助使团的翻译工作?朝廷又派出什么人充当译员接待使团?双方译员翻译了什么?他们受到什么制约?他们的忠诚值得怀疑吗?他们得到怎样的评价?

第3章  预告篇

东印度公司怎样将英国派遣使团的消息通告广东政府官员?相关的文书是如何翻译出来的?译者是谁?译者的定位是什么?译文传递了什么讯息?清廷对经过翻译的预告有何反应?东印度公司又怎样理解清廷的反应?

第4章  礼品篇

为什么礼品对马戛尔尼使团这么重要?礼品清单是怎样准备的?是由谁翻译成中文的?礼品清单中译本传递了什么讯息?英国人原来的礼品清单中译本怎样被改写?清廷对清单译本有什么反应?译者要负什么责任?

第5章  国书篇

马戛尔尼在觐见仪式问题上怎样传递两国平等的讯息?马戛尔尼使团准备了一份怎样的国书?使团带备了中文译本吗?该中译本由谁翻译?传递了什么讯息?为什么清宫档案里有另一个英国国书中译本?传递的讯息与英国人自己的译本相同吗?乾隆在阅读国书译本后有什么反应?

第6章  敕谕篇

乾隆为什么在马戛尔尼使团离开北京前连续两下敕谕?敕谕是怎样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的?谁是敕谕的译者?译本可有传递乾隆原来敕谕的讯息?敕谕的译本带出什么问题?马戛尔尼怎样回应乾隆的敕谕?

第7章  后续篇

使团离开北京南下广州途中有什么沟通的需要和问题?使团跟两广总督长麟的文书往来在翻译上出现什么现象?乾隆为什么颁送第三道敕谕?里面的内容是什么?

结语

附录

引用书目

索引






02

精彩文摘

背景篇

我不认为他们除了把所有使团的来访视为臣伏的表现外,还有什么有别的看法。

——托马斯·菲茨休(Thomas Fitzhugh)

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主席使团回来了,人们问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答案:我们不能跟他们谈话。

——登维德(James Dinwiddie),马戛尔尼使团机械师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勋爵 (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1806)率领使团到中国,携带丰盛的礼物,以补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1735—1796在位)八十大寿为名,尝试打开中国的大门。使团船队自1792年9月26日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出发,经过9个月的航行,1793年6月20日抵达澳门外海,短暂停留后便继续北上,经白河大沽口,在1793年8月11日抵达天津,取道通州,8月21日到达北京,先住在圆明园边上的宏雅园,然后在8月26日转到内城,9月2日出发前往承德,9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日)在热河万树园觐见乾隆,呈递国书,完成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官方高层外交接触。



其实,在马戛尔尼以前,英国已尝试派遣使团访华。凯思卡特(Charles Cathcart,1759—1788,又译作“加茨喀特”)使团在1787年初开始筹备,同年12月21日自英国港口斯庇汉(Spithead)出发,但使团在1788年6月10日抵达苏门答腊附近的邦加海峡(Straits of Banka)时,特使凯思卡特猝然病逝,使团被迫折回。四年后,马戛尔尼使团以补祝乾隆八十寿辰的名义成行。

其实,在东印度公司组织马戛尔尼使团前,广东官员曾向英国提出要求,派遣代表到北京贺寿。根据东印度公司的档案,1789年9月24日,行商Munqua,也就是“文官”,即万和行的蔡世文(1734—1796),传来粤海关监督的消息,要与公司大班见面。第二天,广州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主席哈里森(John Harrison,约1721—1794)及布鲁斯(A. Bruce)就前往海关监督官衙。双方晤面时,粤海关监督提出第二年就是乾隆八十寿辰,希望所有在广州贸易的国家能委派两名成员,前赴北京贺寿。据特选委员会的日志,粤海关监督特别提出,由于英国是最受尊重的国家,因此想先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再去与其他外国人商议。但哈里森却提出,由于北京从来没有接待过外国商人,恐怕他们的代表在那里会被扣押,又担心要向皇帝叩头。粤海关监督向他们保证不会扣押公司代表,且沿途会热情接待,费用由官员负责,但向皇帝叩头是必然的礼节。哈里森回应说所有体面的外国人都不会同意的,他们只肯以自己国家的礼仪来觐见皇帝。最后,由于粤海关监督要求他们明确回应,布鲁斯表示同意去北京,条件是他会得到良好的对待,不会贬低他的地位。海关监督对此很满意,并表示会向两广总督如实汇报。



广州特选委员会的报告在翌年5月才送到伦敦的董事会,董事会对于广州方面的处理方式很不满,马上发出措辞相当严厉的谴责,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懦弱的表现,错失让英国人直接到北京的机会。他们甚至强调,在外国宫廷行使外国礼仪,并不意味着任何屈辱;最后,他们指示特选委员会要立即回应,并预期可以很快从广州派遣代表出发。在接到指示后,哈里森联同特选委员会向伦敦解释,他们从没有正式拒绝派人到北京,只是中国官员最终没有落实计划,还告诉一些外国商人无须前往北京。就是这样,东印度公司失去了从广州派员到北京的一次机会,但由此又重燃英国政府派送使团的计划,因为他们认为这显示北京朝廷是欢迎英国派遣使团的。但从特选委员会的汇报可以见到,原来的邀请只是来自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北京方面从来没有任何计划,准备接待西方人向乾隆祝寿。



英国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要争取较好的商业条件,甚至希望能在中国设立使馆,并割让或租借港口。不过,在大部分的讨论里,这次英国政府派遣使团的外交尝试都被视为彻底失败,因为马戛尔尼在热河觐见过乾隆,呈递国书并稍作参观后,便在1793年9月21日匆匆离开热河,回到北京,且不久即得到暗示,要他们尽快离开中国。结果,使团在10月7日离开北京南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12月19日抵达广州,最后在1794年1月8日从澳门起锚回国。在离开北京前夕,马戛尔尼正式以书面形式提出多项要求,却全部为清政府拒绝,使团没有达到原来设定的任何目标,更甚的是有使团成员感到遭受很大侮辱,作出这样的描述:“我们像乞丐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留在那里,像难民一样离开。”当然,大使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1737—1801)并不认为使团空手而回。马戛尔尼强调使团之行让清廷上下更好地认识英国,因为他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英国人,且使团成员的表现一定会带来好感及尊重,清廷以后对待英国和英国的子民会很不一样;他们特别强调在离开北京前往广州途中,先与负责陪同使团自北京南下至杭州的钦差大臣松筠(1752—1835)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然后又与接续陪同的新任两广总督长麟(?—1811)商讨,取得不少改善广州贸易环境的承诺。另外也有学者指出,由于使团获准从陆路南下,有充裕的时间观察中国,因此,马戛尔尼使团最大的成果是获取很多有关中国的第一手资料,甚至勘察了中国沿海水域,绘制地图,建立有关中国的全新知识,对日后英国政府对华的政治决定以至军事行动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尽管不同史家对二百多年前的马戛尔尼使团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和判断,但毫无疑问,这次访华事件的确是中英两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两国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供稿授权!本文编辑: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本文推广: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

学术讲座 | S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介绍

学术讲座 | SSCI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三步:阅读、模仿与创新

学术讲座 | 文学类SSCI A&HCI论文发表进阶系列课

学术讲座 | 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能力系列课程(12节课)

学术讲座 | AHCI期刊Critical Quarterly编辑谈中国作者写作与投稿建议

学术讲座 | 社科基金申报与申报书写作
学术研修 | 科研小白论文写作提升包:论文写作进阶必备

学术研修 | 回放:语言学量化研究设计与SPSS软件操作在线研修班

学术研修 | 2023年度国家社科课题选题与申报分学科高端论坛

学术研修 |回放:跟踪学术前沿,提升研究方法:2022年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年会

学术讲座 | 文献管理入门课:Endnote与Citavi

学术研修 | 回放: 全国高校论文写作课程师资培训专题网络研修班

学术研修 | 回放: 翻译与搜索技术工作坊

学术讲座 | 发文利器!结构方程模型,改善文科生的“偏头痛”

学术讲座 | 文学类SSCI A&HCI论文发表进阶系列课

学术讲座 | CSSCI期刊编审:如何使学术写作更有价值
学术讲座 | 青年学者如何突破论文发表困局?

学术讲座 | 如何用定量研究讲好社会科学故事?

学术讲座 | 语言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学术讲座 | 综述≠综抄,语言学高水平文献综述写作

学术讲座 | 如何实现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学术讲座 | 研究如何创新?以翻译学跨学科研究为例

学术讲座 | 论文撰写与录用:编辑视角的案例分析

学术讲座 | 杨润勇. 各级课题申报策略与方法

学术讲座 | 人文研究的阅读与写作

学术讲座 | 核心期刊编辑如何看待学术写作的策略

学术讲座 | 语言学期刊主编谈论文发表技巧

学术讲座 | 研究如何创新?以翻译学跨学科研究为例

学术讲座 | 从idea演变成好研究:如何做好研究设计

学术讲座 | SPSS与大数据分析

学术讲座 | 实证研究与英语论文发表

学术讲座 | 量化研究论文“八股式”:写作风格解读与数据巧用:我的3篇SSCI论文

学术讲座 | 文科高质量学术论文撰写秘诀——以期刊和学位论文撰写与发表为重点

学术讲座 | 期刊主编谈论文规范与发表技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