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 | 向总理建议:让百姓“死得起” 让信仰有凭籍

范之 话语生态研究 2019-07-14




“死不起”如今在某些地区已经不仅仅是一句笑话。在上海,一个不足一平方的墓穴,至少要10万人民币,有墓园甚至开价30万人民币。“阴宅”房价远远高于已经高得离谱的阳宅房价,出现这一问题,不仅与商业机构的炒作有关,也与殡葬管理的思路有关。

殡葬不仅是个体生命最终的安顿,更是逝者与生者永远的对话。保持这一对话的严肃性和可持续性,是维护中国人信仰体系最基本的路径。



向总理建议:

让百姓“死得起”   让信仰有凭籍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外交到内政,从生产到生活,从教育到养老,一一阐述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几乎无所不谈。但有一个问题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这就是“生老病死”中的“死”,也就是殡葬问题。




1


强调“无坟化”:

殡葬管理的现状



历来殡葬问题只是作为民政的一项工作,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于推动殡葬观念的改革,移风易俗。如某地官方发布的殡葬管理口号:


1、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树立新风!

2、加强殡葬管理,改革丧葬习俗!

3、贯彻执行殡改方针,造福子孙后代!

4、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加大殡改力度,促进殡葬事业发展!

6、提倡厚养薄葬,弘扬精神美德!

7、坚持丧事从简,实行文明祭扫!

8、严禁乱葬乱埋,治理青山“白化”!

9、坚决制止违法造墓活动!

10、搞好迁移规划,逐步实现无坟化!

11、保护土地资源,严禁乱建坟墓!

12、制止青山白化,改善投资环境!

13、改革丧葬陋习,禁止老坟新修!

14、节约土地资源,提倡生态墓葬!

15、推行生态墓葬,改善生态环境!

16、干扰殡葬改革,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7、实行生态墓葬,造福子孙后代!

18、殡葬改革,功在千秋,利国利民,惠及子孙!

19、深化殡葬改革 破除丧葬陋习!

20、贯彻国家殡葬法规,大力推进殡葬改革!

21、认真推行火葬 制止乱埋乱葬!

22、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节俭办丧事!

23、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用地,革除陋俗!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殡葬土地的严格控制,向殡葬用地要良田等,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


把逝者只是看做社会负担:

殡葬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简单地把逝者看作是社会的一个负担,没有意识到殡葬与中国人的信仰息息相关。


先人能不能得到妥善安葬,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但关乎后人的情感,更直接关乎我们的信仰。


西方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常常据此攻击中国是个危险的国家。我们学术界也常常用西方的宗教信仰标准来衡量我们自己,有意无意的认同了西方的概念。


其实,中华民族虽然在整体上没有西方天主教、基督教那样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方式和信仰的内容。信仰的本质,是回答生命的意义问题。在天主教、基督教传统中,生命的意义被界定为“为上帝而活”。但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生命的意义则被界定为“传承”。所谓“生生不息”,即“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也就是说,中国人信仰的核心就是“历史崇拜”。


因此,如何尊重祖宗,善葬先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结束的安排问题,更直接关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在旧时代,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常常并不是来自官府的刑罚,甚至也不是杀头死刑,而是整个家族不允许他埋入祖坟。在重建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需要重建中国人的信仰系统,就必须重建对历史的敬畏,重建对祖先的敬畏,而这种敬畏离不开对殡葬观念的重新认识。先人的妥善安葬,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家族的认同,对乡土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进而影响了对国家的认同。


2.简单地把殡葬用地与农业用地对立起来。


在殡葬改革中,一个常见的说法就是:一个坟地假如需要一平方,每年就会占据多少良田。于是,就有一个很恐怖的口号,若干年以后,死人将使得活人无田可种,无粮可吃。其实这是一种荒唐的认识。


根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统计公报,全国2017年人口13.9008亿,当年死亡率是7.11‰,死亡人数为986万。我们假定普通墓园每个墓穴为一平方安葬一人计算(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绝大多数墓穴都是夫妻合葬墓,所以一个墓穴也可以安葬两人),那么,每年需要多少墓穴用地呢?986万平方米,也就是不到10平方公里。由此计算,即使100年也只需要1000平方公里。而有数据显示,即使在土地面积最稀缺的上海市,自1949年到现在,海滩滩涂长出来的土地已达1000多平方公里。假如建成墓园,足够全中国人用100年。简单的认为墓地建设将中国人无田可种的想法完全是想当然的。


3.简单地把殡葬用地看做是毁坏环境的过程。


殡葬不一定意味着毁绿。以苏州郊区的凤凰山为例,以往那里一片荒秃秃,最近几十年成为上海市民最集中的殡葬园区以后,由于每一个墓穴都需要植树,至今几乎所有的山头都已经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绿化率。


4.过分严控殡葬用地,在一些地区已经造成普通百姓感叹“死不起”。


由于机械地把殡葬用地与绿化用地、农业用地对立起来,过分严格控制殡葬用地,人为的导致现有的殡葬用地奇缺,极大的哄抬了墓园的价格。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郊区的墓园,一平方不到的墓穴,几乎都需要10万以上人民币,某些墓园甚至高到二三十万一平方。以至于底层百姓常常感叹,“死不起”。



3     


    重建对生命史的敬畏:

殡葬管理改革的建议



我们以为,当代殡葬管理应该秉持“第一让人民群众死得起;第二死得有尊严;第三让逝者生命能长久的显现其价值”的原则加以改革。


为此,我们建议:


1.适度增加殡葬土地的供应,抑制墓园地价奇高的不正常现象。改变社会对墓地价格将不断暴涨的预期,以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


2.积极推动各地把墓地建设成“人文纪念园”。把墓园建设成慎终追远,重建历史敬畏,重建生命历史信仰的平台。


3.把墓园建设与绿化建设植树造林和旅游景点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构建各种类型的人文纪念公园,如文学纪念园、科学家纪念园、教师纪念园,不但可以推进社会各界模范人物事迹和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有效的传承,还可能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


4.把一个县、一个乡镇的墓园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一个县(镇)的墓园如果能够接纳这个县(镇)籍的在外漂泊的游子,意味着将大为增强了在外打拼的县(镇)民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家乡,回望家乡,甚至直接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


5.把墓园建设与构建全球华人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可以在类似九华山、五台山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景区周边和重要侨乡,利用荒山建设“中华文化名人园”、“海外华人归葬园”,帮助全球华人完成落叶归根的念想。增强华人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殡葬不仅是个体生命最终的安顿,更是逝者与生者永远的对话。保持这一对话的严肃性和可持续性,是维护中国人信仰体系最基本的路径。


本文作者:


胡范铸 张虹倩 胡亦名


(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令和”:日本天皇新年号意蕴什么?真与中国古典无关?
作为“事件”的流行语与中国“十字架身份体系”的崩裂  ——从“万元户”用法的兴衰看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
春晚社会语言学 | 三大问题,不仅是低级错误!可谁能给个解释?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干训楼622室

电子邮箱:hystyanjiu@163.com

话语生态研究向权力说真话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