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国祥Ⅰ突破阅读推广的瓶颈区
教育诸事,读书为大。
曾经我们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遗忘”了阅读,但在无数有识之士数十年坚持宣传推广之下,阅读的超级重要性,再一次渐渐成为教育界共识。
然而,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因为应试压力还在,因为电视的天然吸引力超过了书籍,而电子游戏的天然吸引力又超过了电视,又因为其它新颖有趣的课程越来越多地涌入到教育,我们今天想普及阅读、重推阅读时,却发现书籍丧失了昨日魅力,阅读已经不再像原来一样,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许多地方,它越来越成了一件需要勉强而为,才能艰难推进的事。
曾经的蜜糖,居然变苦了,或者变淡了。
当前推广阅读令人苦涩的原因,不是没钱,甚至也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效果,没味道,没方向。追问更具体的表现,诸如:
或者,阅读了许多书,但无法在语文素养上看到成效,阅读水平看不清,写作水平看不到。
或者,孩子停留在浅阅读、俗阅读,不喜欢成人推荐的书籍,不要说经典名著,连获奖童书都有畏难情绪。
或者,开始还有滋有味的阅读慢慢丧失了魅力,大家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迷失了方向,师生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里去,怎样才能攀登到高处。
……
凡此种种,最后都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最初曾满怀热情推广阅读,再然后渐渐徒留形式,最后悄悄在另外一波其它教育概念的新热潮中,黯然退场,销声匿迹。
一个人对教育或阅读的激情,一次燃烧,最后成为灰烬,那么以后再想要他重燃,就会变得相当困难。昨日热情的支持者,这时候也变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暧昧者。
我把阅读推广激情开始冷切,阅读实践停留在初始阶段的高度,称之为“阅读推广瓶颈期”。这样的瓶颈期是非常正常的,教育发展的规律本就如此——如果不能让书籍在教室里,在孩子心里施展力量和魅力,不能借此让阅读往深处走,让学生借着越来越深入的阅读,无论是智力背景还是精神状态都有可见的成长,那么阅读就会渐渐退化为庸庸碌碌的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尽丧其本来面目。
那么如何突破阅读推广瓶颈期,还阅读以魅力,让热爱阅读成为文明与文化的活生生的证据?
“要怎样做”之前,先得明白“不能这样做”。
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追求学生们、各教室、各学校的阅读推广并肩齐步。
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让学校或地区的阅读实践呈现为金字塔结构,并让最先富起来的,金字塔尖的少数人,被大家都看见。阅读推广越深入,金字塔状分布就越明显,学生间的语文素养差距就越明显。任何试图平均化的行为都会扼杀事物本身的生机。
其实,在这样越来越大的差距里,不是后面的人落后了,而是前面的人变走起来为跑起来,又进化为飞起来。当一个区域出现了全国级的阅读推广专家时,这几个人的高度,就注定是同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一生无法追及的。事实上根本没有必要去追及,因为他们除了也在更快地推进阅读,很可能在其它重要的事务上,有着热爱、天赋与投入,无论阅读多重要,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人的第一热爱——包括学生也是。
不能搞比赛,不能搞机械的评测,不能试图用应试教学的方式,来把握这个民族基因改造的特殊事业。
阅读推广比赛,除了促进个别获奖者的积极性外,剩下的就是打击了所有未获奖者,并把一件本该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硬生生降维为行政任务。
机械的阅读检测,是把语文课程至今没能上升到科学的考试方法,生搬硬套到文学欣赏、艺术熏陶,以及更为重要的文化认同(也就是文化基因的复制)、人格提升(也就是借书籍中更为高远的精神世界提升读者的精神世界)这些既伟大又神秘的工程上。
仅仅是读完书后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就消灭了多少阅读的趣味,让原本有魅力的书籍变得面目狰狞!
我总偏执地以为,所有这一切,都是自己不爱阅读的人折腾出来的——也许他们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复制又一代不爱阅读的人。
不搞比赛,不考机械评测,那么如何激励学生阅读?如何推动学校重视阅读?
关于激励学生深度阅读,我在《小技巧:诱孩子走出阅读低俗区》中已经讲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关于整本书共读的,也就是阅读中最迷人的那部分,以后再讲。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学校。当所有的学生都有了一个阅读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当这个记录可以物化,可以呈现,可以当成阅读史,画成生命树,那么每一间教室,每一所学校的阅读,就都可以成为自我奖赏,自我激励。但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人的自我实现,只相信行政权力,那么要从命令模式走到激励-自主模式,就从开始不可能。
这篇小文章只是问题的抛出,以及初步探讨。但我确实可以真诚地宣称,在我们共同体内部,这个问题早已经圆满解决。我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还远在十多年前,当我们坚持以这样的方式推进数十个区域的阅读推广时,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
当然我很清楚,行政领导想要推广阅读的意志,校长和教师执行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决策的热情,以及能够让大家不走弯路,抵达远方的学术指导,这三者是阅读推广能够成功的三足,缺一足,鼎就很容易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