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力量讲好红色故事,这支学生队伍不一般!
截至6月中旬,“求是之声”学生宣讲团(下称“求是之声”宣讲团)已经为两校区共80个班、约4500人次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
从无到有,在学生中响起的“求是之声”
2020年上半年,“求是之声”学生助教宣讲团正式成立,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十几位莞工学子齐聚马院,或因为热爱党史、或因为喜欢读书……总之,他们的到来为这个以往只有老师的学院增添了许多年轻的声音,而学院与老师对“求是之声”宣讲团发展的重视同样给了这群学生助教足够的信心。“我们这十几位同学可以说是马院的‘第一批学生’了,老师们对我们都十分关心和照顾。”2017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陈晓展出于对哲学、思政的兴趣,成为了第一批加入“求是之声”宣讲团的学生助教。加入后,陈晓展发现马院对“求是之声”宣讲团的规划中不仅包含理论的学习、专著的研读,还有宣讲技巧的锻炼,以及各种调研学习,学生助教们能从中学到的远远不止纸上的思政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技巧与经验。
导师的帮助、自身的沉淀支撑台上的自信
在讲台上,“求是之声”宣讲团的每一位学生助教都能落落大方、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宣讲的核心内容,身上隐约散发出资深教师的老练与沉稳,让不少人以为他们大都来自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的师范生专业。但恰恰相反,实际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理工科学生,在此之前基本没有教学经验,之所以能在台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自身的努力。
为了保证宣讲效果,学生助教在宣讲前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讲稿与PPT,保证其内容符合宣讲主题。资料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助教们还要在学生助教与老师面前进行内部试讲,模拟真实宣讲场景,进一步修改宣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切就绪后才能真正站上讲台。在面对一些特定的主题宣讲时,学生助教与导师们会开展几轮集体备课。“在这个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想法和准备的内容进行几次试讲,而老师则会对一些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指导。”马院党委副书记郭奕鹏说道。
除了宣讲技巧的锻炼,学生本身文化内涵的提高也十分重要,因此,每周的读书会成了各位学生助教提高理论功底的好机会,“每周老师都会带我们读一些名著,例如马恩的原著,我们每周日晚上都会一起从7点读到9点多。”2020级土木工程专业的陈梓源是第二批加入“求是之声”宣讲团的学生助教,他表示即使是晦涩难懂的书,大家也能在这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里一起把它“啃”下来。除了读书会,马院还会组织学生助教在学院的一些讲座、学校的一些报告会议上进行宣讲,让他们在参加讲座及报告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提高思想上的认知。
以点带面,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
“我认为‘求是之声’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陈梓源坦言,今年包括他在内的三位学生助教都在宣讲团导师的帮助下成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包括陈诗怡、陈晓展在内的5位同学更是在银锋、毛安翼等马院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广东省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二十位学生助教通过“求是之声”有所收获,变得越来越优秀,他们的成长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朋辈示范作用,学生的身份、亲切的语气、优秀的成绩让同学们更加愿意听他们讲,并主动与他们进行学习与交流,真正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真正做到了以点带面。“我主动跟他们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他们也让我更加想要了解党史。”2019级物流工程专业的覃政东在听完“求是之声”宣讲团的宣讲后高兴地说道。
“求是之声”宣讲团也成为了建设具有亲和性和针对性的思政课堂的有力抓手。目前开展的“思政课画像”活动让每两位学生助教组成一个小组去旁听马院老师讲授的思政课,两位学生助教既能学习课堂内容,也能从学生的角度向老师提出课堂建议,帮助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第二批学生助教、2019级杨振宁创新班的程克勉表示:“在我看来这个活动的价值就在于挖掘各位思政课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特色表述,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增加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加深对老师的了解。”在这个活动中,程克勉得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重新温习思政课知识,活动成果也有助于老师们互相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
此外,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求是之声”宣讲团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马院老师人数有限的问题,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开展,使得党史学习教育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圈”,更是普及至每一位学生。“我们希望能够总结经验、积累沉淀后,把这支队伍打造成为具有莞工特色、省内知名金牌宣讲队伍,在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发挥它的主体性作用与辐射效应 。”郭奕鹏这样规划着“求是之声”宣讲团的发展。
下学期,“求是之声”学生助教宣讲团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学生助教招募,会有更多怀揣热爱的新鲜血液加入这个团队,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推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传递莞工正能量,奏响求是之声、莞工之声、青年之声!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