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清代笔记珍本丛刊·第一辑

欢迎关注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传承文明 · 服务学术



清代笔记珍本丛刊·第一辑

全八十册)

国家图书馆 编

开本:16开

装订:精装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 978-7-5013-7181-5

定价:64000.00元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笔记内容丰富,真实随性,内容往往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为社会生产、典章制度、政事、人物传记、社会风俗、物质文化等方面研究提供重要史料。《清代笔记珍本丛刊·第一辑》精选国家图书馆所藏,在清代颇有影响的人物所撰的珍稀笔记118种。其中稿抄本54种,多为未面世者,涉及魏裔介、尤侗、翁方纲、沈可培、沈铭彝、冯登府、朱士端、王韬等诸多名人的笔记珍本,具有重要的文献和版本价值。



前  言



國家圖書館作爲國家總書庫、藏有古籍特藏約二百九十八萬餘册件,由甲骨、金石拓片、敦煌遺書、善本、普通古籍、名家手稿、革命文獻、古舊輿圖、少數民族文字古籍、西域文獻、老照片、年畫、外文善本等門類共同組成。這些珍貴的典籍一方面承襲南宋以來皇家珍藏,與南宋緝熙殿、元翰林國史院、明文淵閣、清翰林院及内閣大庫等一脉相承,又有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向國家圖書館的多次調撥,成爲國家圖書館藏珍貴典籍的基礎;另一方面來自歷代藏家畢生積聚的慷慨捐讓,如瞿氏鐵琴銅劍樓、傅氏雙鑒樓、潘氏寶禮堂、周叔弢自莊嚴堪、常熟翁氏、涵芬樓等明清以來纍世寶藏,著名的公私藏書如百川歸海,陸續入藏國家圖書館,形成國家圖書館珍貴典籍的豐富多彩;再一方面是國圖人不遺餘力的積極搜求和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今天國家圖書館典籍的洋洋大觀。這些負載着中華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記録着中外文化歷史交融的典籍,積聚在中國國家總書庫,以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形象,訴説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印證着文化作爲人類共同語言的生生不息。走過一百一十二年歷史,得益於代代館員的極力搜求、社會賢達的慷慨捐讓,特别是政府機構的支持,國家圖書館成爲世界上藏中國古籍善本數量最多、品質最佳的收藏單位。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近年來,合力推出專題文獻出版項目,將館藏珍貴古籍善本以影印或整理的方式公之於衆,方便學者研究的同時也推廣閲讀,致力於讓典籍裏的故事活起來,讓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服務理念真正得以貫徹。

本次選題爲《清代筆記珍本叢刊》,擷取館藏中尚未出版過的清代筆記二百五十六種,并分批影印出版,旨在服務學界,普惠愛好者。

“筆記”一詞出自南梁劉勰《文心雕龍》卷九:“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功,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有足算焉。”《三國志》裴松之注等描述,這裏的筆記應爲奏議詔策之屬。《隋書·經籍志·雜家類》中著録了被後世稱爲筆記的書,如《博物志》《論衡》《金樓子》等。宋代的宋祁將前代泛稱“筆記”作爲自己書的書名,其後明清時期便常常有用“筆記”做書名的作品,如《蘆浦筆記》《北軒筆記》《學易堂筆記》等。“筆記”主要是以隨筆的方式記述史事,内容龐雜,體例隨意。有學者據此總結筆記應有四層含義:一、筆記是個人情志的表露和記録;二、筆記本身内容涉及廣泛,雖有諸多不足,但對經國教化也有極大幫助;三、筆記不拘形式,而又以精煉爲要;四、筆記的語言文字并舉,雅俗共賞。

流傳至今的筆記作者往往爲在任、歷任的官員或學識淵博的大儒,他們親歷、親見的重要事件多,其參與程度或關心程度高於一般百姓。此類文獻具有記述詳盡、可讀性强的特點,作者在描述事件時會加入自己的觀點,以當事人的視角分析時事,可補正史之缺,又爲今天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

此次,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和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一起從館藏目録中遴選出的清人筆記具有稿鈔本多、迭經名家遞藏、名家作品多的特點。如《蘅華館雜稿》不分卷,清王韜撰,稿本。

王韜(1828—1897),原名王利賓,又名王瀚,流亡後改名爲王韜,江蘇吴縣甪直鎮人。甪直鎮在清代雍正初年曾由元和、昆山、新陽三縣分治,故王韜多稱自己“南武人”“新陽人”,南武即是昆山别稱。甫里是甪直的古名,王韜亦稱自己爲“甫里邨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王韜以新陽縣第一名成績考中秀才,此後三年接連不第,僅以設館教書爲業。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甪直一帶因發洪水,加之父親去世,王韜頓陷困頓,此時上海的英國傳教士麥都斯邀請他到墨海書館參與編校譯書的工作,遂之滬。他因此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和思想,并向當時的國人介紹西方科學文化,長達十三年之久。清同治元年(1862)王韜因太平天國運動投奔麥都斯的好友——香港英華書院院長、漢學家理雅各,并翻譯了《尚書》《竹書紀年》等古籍。同治六年(1867),理雅各返回蘇格蘭,後邀請王韜去歐洲游歷。王韜藉此機會乘輪船從香港出發,取道新加坡、錫蘭、檳榔嶼、亞丁、開羅、出地中海,經墨西哥、抵達法國馬賽。他在巴黎游覽了盧浮宫,拜訪了索邦大學的漢學家儒蓮。後又去倫敦,參觀了大英博物館、聖保羅大教堂等,牛津大學還特地邀請王韜進行了漢語演講。這是第一位登上牛津大學講壇的中國人。同治十三年(1874),他在香港創辦了我國第一家以政論爲主的民辦報紙《循環日報》。王韜一生積極傳播西方科學文化,被譽爲“中國出洋看世界第一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王韜的思想對於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立憲運動,都産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王韜的著作多以游記、漫録、雜稿爲主,真實記録了中國人早期睁眼看世界時的情况,他多與各國傳教士、清末政要交往,其日記、雜稿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及社會學價值。《蘅華館雜稿》即爲王韜生平雜著的合集,其在法國、日本的游歷、見聞最爲罕見。

又如《道光時夷務雜鈔》不分卷,清翁心存輯,稿本。

翁心存(1791—1862),字二銘,號邃庵,江蘇常熟人。自幼聰穎好學,才華横溢,七歲能屬文,知州唐仲冕見而奇之,將其收入門下,親自授學。清道光二年(1822)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大考擢中允,督廣東學政,任滿入直上書房,尋督江西學政,遷大理寺少卿,督貴州學政。此後歷任户部、工部、兵部、吏部、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清同治元年(1862)入直弘德殿,携祁寯藻等授穆宗讀。是年冬病逝,賜謚“文端”。著有《知止齋詩集》《知止齋日記》等。翁心存是翁氏藏書的始祖。他精於版本、校勘等,道光間曾收購“稽瑞樓”藏書四萬餘册,奠定了翁氏藏書樓“知止齋”的基礎。翁心存有三子,翁同書、翁同爵、翁同龢。翁心存逝後,翁氏藏書多傳於長子翁同書,翁同書逝後將全部藏書傳給了翁同龢。一九四九年後,翁氏藏書大部分由翁氏後人翁之熹捐獻給了北京圖書館。

此本鈔録自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上諭、奏摺、硃批、信件、告示、軍報等約一百四十餘則,主要是第一次鴉片戰争期間各類事件的相關資料,包括兩廣總督林則徐、奕山,浙江巡撫劉韵珂,廣東巡撫怡良,山東巡撫托渾布,欽差大臣琦善等大臣的奏摺,英國公使來文,英軍俘虜供詞,廣州、福州等五口與英通商章程等。事涉廣州禁烟、虎門海戰、定海失守、撫恤難民、和戰之争、中英談判等鴉片戰争中的各種重大事件。這些資料不但對當時情形有詳盡説明,從中亦可見各方立場,頗有文獻價值。其中浙江巡撫劉韵珂著名的《十可慮》,從實事求是的角度誠懇地分析了鴉片戰争的進程,至今仍受到學者的關注。

再如《覃溪雜鈔》不分卷,清翁方綱輯,稿本。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忠叙,又號覃溪、蘇齋等,順天府直隸大興人。清文學家、經學家、金石學家、四庫館臣。善書法、能詩文,精研經術,尤精金石之學。清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授編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充任《四庫全書》館纂修官。歷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鴻臚寺卿。著有《兩漢金石記》《漢石經殘字考》《粤東金石略》《通志堂經解目録》《石洲詩話》等。

是書爲翁方綱手稿輯存,分爲四部分:

一爲修撰《四庫全書》而辦理的内府本提書單。提書單或爲翁氏據清廷藏書目録所擬,或爲内府下發至翰林院辦理四庫全書處,翁氏爲做校訂、提要準備而鈔摘。天頭處標示提書地,有御書房、南書房、懋勤殿、養心殿、清漪園、静明園、暢春園、齋宫、古董房、瀛臺、書舫齋、圓明園、天禄琳瑯、續天禄琳瑯、景陽宫、摛藻堂、五所前庫、御書房撤下書籍等。二爲史部訪書擬目。三爲備試詩題。四據内容分析,是對《明史》《清太宗文皇帝實録》或清宫滿文老檔的摘鈔。曾爲何紹基東洲草堂所藏,并傳至第五代後人何詒愷處,後散出。

《四庫全書總目》:“雜説之源出於《論衡》,其説或抒己意,或訂俗訛,或述見聞,或綜古義,後人沿波,筆記作焉。大抵隨意録載,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後,興之所至,即可成編。故自宋以來,作者至夥。”筆記之體源遠流長,清代筆記具有創作數量衆多、作者層次多樣、傳播手段豐富、受衆面廣的特點。清代對筆記淵源流變、内容分類、體制風貌、審美特徵、功能價值、傳播接受等理論問題的認識也是豐富而深刻的。希望這次影印出版的清人筆記對進一步開展筆記本身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希望這些清代筆記對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資料在文史研究中發揮“取筆記之精華,補正史之缺失”的作用。

陳紅彦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總目録



第一册

説夢一卷(清)曹家駒撰清鈔本一

竹中記一卷(清)魏晋封撰清鈔本一七七

清溪道人偶記一卷(清)程正揆撰清鈔本二一一

讀書記四卷(卷一—二)佚名撰清鈔本二四九

 

第二册

讀書記四卷(卷三—四)佚名撰清鈔本一

槐下新編多識集十二卷(卷一—二)(清)魏裔介輯清刻本二五五

 

第三册

槐下新編多識集十二卷(卷三—十二)(清)魏裔介輯清刻本一

瑣聞録一卷(清)宋直方撰清鈔本三九一

 

第四册

瑣聞别録一卷(清)宋直方撰清鈔本一

艮齋倦稿雜説四卷(清)尤侗撰清康熙刻本四九

上谷語録一卷(清)梁清標撰清鈔本二七九

湯文正公雜纂不分卷(一)(清)湯斌輯清鈔本三五九

 

第五册

湯文正公雜纂不分卷(二)(清)湯斌輯清鈔本一

三魚堂日鈔二卷日記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不分卷(三魚堂日鈔卷上—下)(清)陸隴其撰并輯清然藜閣鈔本一五三

 

第六册

三魚堂日鈔二卷日記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不分卷(三魚堂日記三魚堂雜纂一)(清)陸隴其撰并輯清然藜閣鈔本一

 

第七册

三魚堂日鈔二卷日記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二)(清)陸隴其撰并輯清然藜閣鈔本一

 

第八册

三魚堂日鈔二卷日記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三)(清)陸隴其撰并輯清然藜閣鈔本一

 

第九册

三魚堂日鈔二卷日記不分卷三魚堂雜纂不分卷(三魚堂雜纂四)(清)陸隴其撰并輯清然藜閣鈔本一

記事珠不分卷(清)宋犖撰稿本二五五

漫游小鈔不分卷述异續記不分卷(清)魏坤撰清鈔本四六一

 

第十册

聊以備忘四卷存二卷(清)查慎行撰清查氏敬業堂鈔本一

白田草堂雜稿不分卷(一)(清)王懋竑撰稿本一五三

 

第十一册

白田草堂雜稿不分卷(二)(清)王懋竑撰稿本一

 

第十二册

白田草堂雜稿不分卷(三)(清)王懋竑撰稿本一

 

第十三册

白田草堂雜稿不分卷(四)(清)王懋竑撰稿本一

春江聽雨録二卷存一卷(清)陳撰撰清鈔本二六七

受宜堂居官説三卷(清)納蘭常安撰清雍正刻本四六五

 

第十四册

受宜堂宦游筆記四十六卷(卷一—十二)(清)納蘭常安撰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

 

第十五册

受宜堂宦游筆記四十六卷(卷十三—二十五)(清)納蘭常安撰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

 

第十六册

受宜堂宦游筆記四十六卷(卷二十六—三十六)(清)納蘭常安撰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

 

第十七册

受宜堂宦游筆記四十六卷(卷三十七—四十六)(清)納蘭常安撰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一

消夏録二卷存一卷(清)黄任輯清刻本五三七

 

第十八册

闡微録一卷(清)吕法曾撰清乾隆刻本一

欠愁集一卷(清)史震林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番禺沈宗疇拜鴛樓刻本七三

閑漁閑閑録九卷(清)蔡顯撰清鈔本一五七

 

第十九册

閑居偶録十二卷(清)徐時作撰清乾隆崇本山堂刻本一

 

第二十册

安舟雜鈔三十六卷安舟遺稿二卷附録一卷(安舟雜鈔卷一—十三)(清)蘇珥輯清嘉慶十九年(1814)種德堂刻本一

 

第二十一册

安舟雜鈔三十六卷安舟遺稿二卷附録一卷(安舟雜鈔卷十四—二十八)(清)蘇珥輯清嘉慶十九年(1814)種德堂刻本一

 

第二十二册

安舟雜鈔三十六卷安舟遺稿二卷附録一卷(安舟雜鈔卷二十九—三十六安舟遺稿卷上—下附録一卷)(清)蘇珥輯清嘉慶十九年(1814)種德堂刻本一

菊叢新話二卷(清)史承謙撰清嘉慶元年(1796)刻本五〇三

 

第二十三册

静學齋偶誌四卷(清)史承謙撰清嘉慶刻本一

緬甸紀略一卷黔楚苗變憶略一卷(清)馮光熊撰稿本一九一

居官必閲録一卷(清)高曜編(清)葉世寬增删清乾隆蘇州刻本二二五

素壺便録二卷(卷上)(清)江登雲撰清嘉慶九年(1804)培德堂刻本三九五

 

第二十四册

素壺便録二卷(卷下)(清)江登雲撰清嘉慶九年(1804)培德堂刻本一

巡城瑣記一卷(清)陸毅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刻本一三九

噩夢録六卷(清)孫震撰清鈔本二一五

不惑論一卷(清)吴珳中撰清鈔本四一七

夢餘談剩二卷竹窗情話二卷(夢餘談剩卷上)(清)張開第撰清緑雲書屋鈔本四二七

 

第二十五册

夢餘談剩二卷竹窗情話二卷(夢餘談剩卷下竹窗情話卷上—下)(清)張開第撰清緑雲書屋鈔本一

經籍録要十二卷存五卷(卷一—五)(清)倪思寬撰清鈔本三六五

 

第二十六册

瓜棚避暑録二卷(清)孟超然撰清刻本一

歷朝美人綱目百韵全書四卷(卷一—二)(清)王大樞撰清乾隆刻本二一七

 

第二十七册

歷朝美人綱目百韵全書四卷(卷三—四)(清)王大樞撰清乾隆刻本一

覃溪雜鈔不分卷(清)翁方綱輯稿本二〇三

 

第二十八册

經史考略三十卷(卷一—十八)(清)張眉大撰清嘉慶寶芸堂刻本一

 

第二十九册

經史考略三十卷(卷十九—三十)(清)張眉大撰清嘉慶寶芸堂刻本一

官話三卷(清)李調元撰清刻本二五五

讐林冗筆四卷(清)李調元撰清刻本三四七

 

第三十册

法苑火齊八卷(卷一—四)(清)何齊聖撰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一

 

第三十一册

法苑火齊八卷(卷五—八)(清)何齊聖撰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一

 

第三十二册

濼源隨筆不分卷(清)沈可培撰稿本一

霧海隨筆十四卷(卷一—六)(清)袁枚撰(清)胡濬源增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務本堂刻本一六一

 

第三十三册

霧海隨筆十四卷(卷七—十四)(清)袁枚撰(清)胡濬源增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務本堂刻本一

 

第三十四册

佩韋齋雜著十卷(清)吴熊光撰清常熟翁氏鈔本一

備忘録一卷(清)法式善撰清鈔本三五三

湖墅雜鈔一卷(清)崔應榴撰清鈔本三九五

 

第三十五册

微波榭雜鈔不分卷(一)(清)孔廣栻輯稿本一

 

第三十六册

微波榭雜鈔不分卷(二)(清)孔廣栻輯稿本一

新刻紅椒山房筆記七卷(卷一—三)(清)馮鎮巒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三五三

 

第三十七册

新刻紅椒山房筆記七卷(卷四—七)(清)馮鎮巒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一

登樓雜記不分卷(一)(清)錢泳撰稿本一一一

 

第三十八册

登樓雜記不分卷(二)(清)錢泳撰稿本一

 

第三十九册

東望望閣隨筆一卷(清)丙塘居士撰清刻本一

鵝湖客話四卷(清)謝蘭生撰清道光十六年(1836)觀我堂刻本三六九

 

第四十册

隴頭芻語一卷(清)陸烜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一

雲門書院隨筆不分卷(清)沈銘彝撰稿本五九

陰晋异函三卷(卷上)(清)李汝榛輯清咸豐二年(1852)刻本二七七

 

第四十一册

陰晋异函三卷(卷中—下)(清)李汝榛輯清咸豐二年(1852)刻本一

沈竹岑筆記不分卷(一)(清)沈銘彝撰清鈔本三五五

 

第四十二册

沈竹岑筆記不分卷(二)(清)沈銘彝撰清鈔本一

近游雜綴三卷(清)蔣雲寬撰清嘉慶刻本一五七

闈事紀聞六卷(卷一—三)(清)周勛懋輯清鈔本二七一

 

第四十三册

闈事紀聞六卷(卷四—六)(清)周勛懋輯清鈔本一

壽星歲事録不分卷(清)姚元之撰稿本一八三

虎坊雜識四卷(清)黄培芳撰清嘉慶刻本二六五

牖景録六卷(清)徐璈撰清道光刻本三四五

 

第四十四册

藴奇録八卷(清)葉志詵撰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一

酌史岩摭譚一卷(清)馮登府撰稿本三二三

敬止述聞一卷(清)沈兆澐撰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三七七

 

第四十五册

强識編八卷(清)朱士端撰稿本一

潘道根手寫雜録一卷(清)潘道根撰清鈔本三六九

 

第四十六册

道光時夷務雜鈔不分卷(清)翁心存輯稿本一

 

第四十七册

類鈔不分卷(清)丁晏撰稿本一

書議録六卷(清)丁晏撰稿本二二三

西齋偶得三卷附録一卷(清)博明撰(清)楊鍾羲附録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二五

 

第四十八册

琅嬛集四卷琅嬛天文集四卷(琅嬛集卷一—四琅嬛天文集卷一—二)(清)陳太初撰清嘉慶八年(1803)抱蘭軒活字印本一

 

第四十九册

琅嬛集四卷琅嬛天文集四卷(琅嬛天文集卷三—四)(清)陳太初撰清嘉慶八年(1803)抱蘭軒活字印本一

傅莫庵先生猶賢録十二卷(經籍卷一—史籍卷三)(清)傅學沆撰清嘉慶七年(1802)一經堂刻本一七七

 

第五十册

傅莫庵先生猶賢録十二卷(雜籍卷一—類籍三)(清)傅學沆撰清嘉慶七年(1802)一經堂刻本一

墨餘書异八卷(卷一—二)(清)蔣知白撰清嘉慶刻本三六一

 

第五十一册

墨餘書异八卷(卷三—八)(清)蔣知白撰清嘉慶刻本一

樾亭雜纂一卷(清)林喬蔭撰清鈔本三四九

 

第五十二册

三餘前録二十一卷存十八卷(卷一—九)(清)秦倬輯清鈔本一

 

第五十三册

三餘前録二十一卷存十八卷(卷十—十二卷十六—二十一)(清)秦倬輯清鈔本一

 

第五十四册

艾學閑譚二十卷(卷一—十)(清)王朝璩撰清刻本一

 

第五十五册

艾學閑譚二十卷(卷十一—二十)(清)王朝璩撰清刻本一

 

第五十六册

小草廬叢談不分卷(清)吴邦達撰清吟雪山房鈔本一

巽繹編四卷(清)楊望秦撰清光緒二年(1876)武進楊氏刻本一二三

 

第五十七册

養疴漫記二卷閑録二卷(清)周泰撰稿本一

 

第五十八册

測海録一卷(清)徐宗幹輯清刻本一

斯未信齋雜録六卷(清)徐宗幹撰清同治刻本四九

塗説四卷(卷一—二)(清)繆艮輯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二九五

 

第五十九册

塗説四卷(卷三—四)(清)繆艮撰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一

漁舟記談二卷(清)彭崧毓撰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二四七

與日本使人筆談瑣記一卷(清)馬先登撰清光緒七年(1881)敦倫堂刻本四五一

 

第六十册

榕陰日課十卷(清)楊希閔撰清光緒二年(1876)福州刻本一

陔蘭書屋筆記二卷(清)潘曾綬撰清刻本三三一

雜記不分卷佚名撰稿本四〇三

糞心録不分卷(清)史夢蘭輯稿本四二五

止園隱語不分卷(清)史夢蘭撰稿本五六一

 

第六十一册

香崖雜鈔不分卷(清)史夢蘭撰稿本一

紫藤館雜録十六卷(卷一—六)(清)梁九圖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順德梁氏紫藤館刻本一〇三

 

第六十二册

紫藤館雜録十六卷(卷七—十二)(清)梁九圖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順德梁氏紫藤館刻本一

 

第六十三册

紫藤館雜録十六卷(卷十三—十六)(清)梁九圖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順德梁氏紫藤館刻本一

榾柮談屑一卷(清)歐陽兆熊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歐陽述刻本三二一

咄咄録四卷(卷一—二)(清)咄咄道人撰清鈔本四〇五

 

第六十四册

咄咄録四卷(卷三—四)(清)咄咄道人撰清鈔本一

野語九卷存六卷(清)伏虎道場行者撰清嘉慶刻本一九七

 

第六十五册

靄樓逸志六卷(清)歐蘇撰清嘉慶三年(1798)刻本一

 

第六十六册

靄樓剩覽四卷(清)歐蘇撰清嘉慶五年(1800)刻本一

 

第六十七册

證諦山人雜誌十二卷(卷一—九)(清)葉騰驤撰清木活字本一

 

第六十八册

證諦山人雜誌十二卷(卷十—十二)(清)葉騰驤撰清木活字本一

渠邱耳夢續録存六集(清)張柏恒輯清式訓堂鈔本一五三

榕堂續録四卷(卷一)(清)蔣超伯撰清同治六年(1867)羊城聚珍堂刻本三七一

 

第六十九册

榕堂續録四卷(卷二—四)(清)蔣超伯撰清同治六年(1867)羊城聚珍堂刻本一

榆園筆記不分卷(清)許增撰稿本二八五

蘭言室雜記殘編不分卷(清)姚文馥撰稿本三九五

 

第七十册

菰蘆筆記三卷驢背逸民撰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一

蘅華館雜稿不分卷(一)(清)王韜撰稿本一一七

 

第七十一册

蘅華館雜稿不分卷(二)(清)王韜撰稿本一

書鈔閣雜鈔不分卷(清)周星詒輯清周星詒家鈔本一八九

炳燭里談三卷(清)陳作霖撰清宣統三年(1911)刻本二一七

寄龕雜著四種十六卷(甲志卷一—四)(清)宛委山民撰清光緒刻本三六三

 

第七十二册

寄龕雜著四種十六卷(乙志卷一—丁志卷四)(清)宛委山民撰清光緒刻本一

瑞蓀軒隨筆不分卷(清)張兆蘭撰清鈔本五二一

 

第七十三册

忍默宦摭筆一卷(清)張慎儀撰清光緒刻本一

懺盦隨筆八卷(清)沈澤棠撰清宣統三年(1901)刻本五三

捫虱璅譚三卷(卷一)(清)曹宗載撰清鈔本三七九

 

第七十四册

捫虱璅譚三卷(卷二—三)(清)曹宗載撰清鈔本一

縹緗新記十六卷(卷一—七)(清)曾興仁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羅卷山莊刻本六七

 

第七十五册

縹緗新記十六卷(卷八—十六)(清)曾興仁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羅卷山莊刻本一

馥蔭館筆記一卷(清)陳兆蘭撰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羊城刻本四二五

 

第七十六册

松筠閣鈔异十二卷(卷一—四)(清)高承勛輯清道光八年(1828)渤海高氏刻本一

 

第七十七册

松筠閣鈔异十二卷(卷五—十)(清)高承勛輯清道光八年(1828)渤海高氏刻本一

 

第七十八册

松筠閣鈔异十二卷(卷十一—十二)(清)高承勛輯清道光八年(1828)渤海高氏刻本一

教官譜二卷(清)李庚乾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成都會文堂刻本一八五

佐雜譜二卷(清)李庚乾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成都會文堂刻本二七九

 

第七十九册

冰鑑齋見聞録一卷(清)李熙齡撰清光緒刻本一

鱣序璅聞四卷續四卷(清)宋清壽輯清元和宋氏刻本五三

 

第八十册

祇可自怡一卷(清)退一步居散人輯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一

閒居新編四卷(清)忘憂草堂輯清光緒十一年(1885)忘憂草堂刻本一七七

筤厂筆記五卷(清)張雲驤撰清末鈔本三六三



内页欣赏


竹中记·一卷

竹中记·一卷

您可能还关注


清代文集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全118册)
清代蒙古族别集丛刊(全四十册)
清代诗话珍本丛刊:第一辑(全五十册)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供稿 | 潘竹  编辑 | 杨洋监制 | 隋阳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