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中国经济问题调查与研究资料汇编(1935-1952)(全四十册)

民国文献编辑室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项目成果



中国经济问题调查与研究资料汇编(1935—1952)

(全四十册)


编者:元青 主编

ISBN:978-7-5013-7470-0

定价:32000元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1935—1952年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报告52篇,系南开经济研究所硕士论文。内容有两个方面:一、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包括土地制度、乡村合作、物价、贸易等,如李建昌《吾国省县财政关系之调整》、勇龙桂《吾国战时出口贸易统制之研究》、王正宪《重庆战时组别物价之研究》、文广益《四川省农佃制度及其改革之途径》;二、引进、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并对其进行阐释,如凯恩斯主义、均衡概念、功能理论等。这些论著充分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将西方经济学说与当时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经济学科建设史的重要参照。


作者简介

元青,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化史、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留学史研究。曾出版《杜威与中国》、《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民国卷)、《中国留学通史》民国卷、《中国近代出版史稿》、《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以20世纪上半期为中心的考察》等著作,在《近代史研究》《史学集刊》《广东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前  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开大学创风气之先,成立国内第一个经济学院,招收国内第一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创中国物价指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学术团队引进国际前沿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同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实际,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秉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与现实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工作,不仅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经世济民之专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经济研究所与其图书资料

一九二六年六月,何廉从耶鲁大学毕业,应聘于南开大学商学院[1]。一九二七年九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成立,初名“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何廉任主任导师。一九二九年十月,张伯苓与何廉赴日本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三次会议,正式确立了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和太平洋学会的项目合作关系[2]。一九三一年五月,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与文学院经济系合并成立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成为中国大学设立的第一个经济学院,何廉任院长,颜惠庆任学院董事会会长。同年夏天,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长期资助,直至一九四六年私立南开大学转为国立大学为止。一九三四年春,经济学院改称南开大学商科研究所经济部,简称经济研究所[3],何廉任所长。一九三六年夏,何廉赴南京国民政府任职,方显廷[4]代理何廉在南开大学的全部行政职务。全面抗战初期研究所由天津迁昆明,后迁重庆,而设办事处于昆明,何廉兼任所长,方显廷任研究主任。一九四七年春,经济研究所自重庆返回天津,陈序经、鲍觉民先后任所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经济研究所在研究工作方面,关注当时各种专门之经济问题。截至一九四二年,先后刊行专刊五十八种、大学丛书七种、中英文季刊各一种。教学工作方面,招收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各类经济建设之专门人才[5]。

经济研究所成立之初即自设图书室,在留美学者何廉、方显廷捐献图书[6]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至一九三七年,拥有经济类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典籍两万余卷、中外文杂志六千余种。一九三七年,经济研究所图书资料因被先期运出学校,幸免于日军的战火,被历尽艰辛运至昆明[7],后抵重庆,以支持经济研究所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战后,又被运回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魏宏运曾回忆:“经研所所长何廉求助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帮助调拨船位,代为运输人员物资,使经研所十余名师生及六十余吨图书得以顺利、安全运抵上海,再得以北运至天津,为南开经济研究所保存学术资源与力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8]至一九四九年初,经济研究所共有中西文图书两万八千余种、六万四千余册。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时,经济研究所藏图书主体资料移交南开大学图书馆(以下称“南开馆”)。一九五八年河北财经学院[9]创立之初,相关部门希望调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部分资料入该校图书馆,时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冯文潜认为图书资料和专业门类一样,自有其内在逻辑性,不宜拆分,故图书馆藏经济研究所图书仅有少量被调至该校[10]。之后,留存于南开馆的资料经过内部的分类调整[11],不再集中管理统一存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冯承柏馆长任期内,将经济研究所旧藏图书从大库挑出,编专目并建立独立的电子书目数据库。如今,南开馆经济研究所特藏资料中,中文图书七千余种,英文图书八千五百余种,日文图书七百余种。

经济研究所的师生一方面积极学习国际前沿经济学理论与调查统计方法,购买外文书籍、翻译外文著作,同时注意将自己结合实际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国际同行。他们的著述,常常是中外文并行发布,或者因受到同行的重视被翻译成其他语种。以方显廷为例,其编著的《中国经济研究》一九三八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黎本佑平的日译本一九三九年就在日本改造社出版了。

二、师资队伍与研究生培养

一九二九年一月,方显廷来南开任教,成为何廉长期的得力助手与教育事业上的伙伴。一九三〇年,方显廷的博士论文英文版出版,书名《英国工厂制度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Factory System in England),受到英国经济学专家A.雷得复(Arthur Redford,一八九六—一九六一)高度赞扬。一九二九年冬,经济史学家理查德·H·托尼访问南开大学,此后他开始关注方显廷有关华北工业化方面的研究。一九三六年他在《经济史评论》发文评价方显廷的著作《华北乡村织布工业和商人雇佣制度》时称:“他既运用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又运用了自己的调查技巧,取得了令他和南开经济学院都感到庆幸的成果。”[12]

在何廉、方显廷的领导与感召下,研究所汇聚了一批留学归国的专门人才,各项社会调查与学术研究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培养工作得以全面展开。《西南联大为呈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各种报表呈教育部函》对当时研究所的师生情况有清楚的说明,该函有三个附表,附表一为一九四四年度第一学期经济研究所教员调查表:方显廷,讲授经济理论;陈振汉,讲授经济史;汪沅,讲授统计学;朱炳南,讲授经济思想史。吴大业、叶谦吉、李卓敏,三人因公赴美,陈国平赴美进修。附表二为同时段在学的两个年级的研究生名录,共八人。附表三则报告研究所概况、所长、教员人数(专任、兼任情况,男女性别比例)、研究生人数(年级、男女性别)等信息[13]。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所长之外,专业教师人数和研究生人数基本上是一比一。

就南开馆藏经济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所见之答辩老师签名与答辩阵容,即可窥见二十五年间经济研究所学术实力之一斑[14]。首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毕业生论文之地方行政专题评审组教授有张金鉴[15]、沈乃正[16]、张纯明[17]、张锐;土地主题评审组专家有李庆麐[18]、 萧铮(李庆麐代)、李锐、王海波、裘开明(方显廷代)、方显廷、崔敬伯[19];合作主题评审组教授有章元善(于永滋代)、寿勉成[20]、符致逵、方显廷。第三届(一九三九—一九四一)毕业生论文评审情况如下:经济史专题之吴于廑(原名吴保安)毕业论文评审者有万国鼎[21]、陈振汉[22]、方显廷,万国鼎点评;货币银行主题之王正宪论文评审者有杨荫溥、陈国平、李卓敏。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国际经济主题之宋侠毕业论文评审者有吴大业[23]、朱炳南、伍启元(清华大学教授)、陈振汉。第七届经济理论主题评审有刘大钧参与[24]。还可见参与第十届(一九四七—一九四九)毕业生论文评审的有陈岱孙[25]、徐毓枬[26],参与第十二届(一九四九—一九五一)论文评审的有滕维藻,参与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毕业生论文评审的有傅筑夫、杨曾武、潘源来、易梦虹[27]等先生。另外,参与第五、六、七届毕业生论文评审的还有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专攻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的褚葆一。

一九三五年四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位授予法》,但受战乱影响,文、理科相加,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几年中全国累计有二百多名毕业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七十余人,毕业获得学位者六十余人[28]。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强调工作的两大方向:其一,利用西方的经济理论做服务于中国实际的研究工作;其二,招收、培养研究生,为中国培养专门的经济类人才。由于负责人有相关学术背景,所以对研究生的招收、培养、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毕业程序诸环节的设计,都呈现出严谨而专业的特点。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入学条件:必须是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原校所习全部课程的成绩表和该院长或系主任的介绍证件;通过汉语、英文及至少三门专业学科的考试,及格后择优录取。通观各届学生登记信息可见,学生大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大夏大学、东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西南联大、重庆大学、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华中大学等二十余所知名高校的经济学系。

专业方向:何廉、方显廷等认为,中国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是因为农业基础薄弱,所以他们在研究方向以及人才培养方向上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作为首先关注的门类,即以发展经济学方向为重,包括土地问题、合作经济、地方行政、地方财政、经济史等专题,学制一般为两年。但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又略有不同,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年,学生主要学习地方行政、土地制度、乡村合作、经济史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相辅而行。第一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第二年分赴国内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经济史则可代以专题研究),然后写成论文。在西南联大时期,据方显廷回忆,受一九三六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货币通论》后兴起的“凯恩斯革命”影响,一九四〇年前后,研究生培养方向重点从实际领域诸如土地制度与改革、乡村合作、地方行政和财政,转向经济理论与货币问题[29]。对学生的培养更加侧重于经济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分为经济理论、国际经济、货币银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经济史和统计七组。随着培养方向的变化,课程也相应地做了调整。第一年必须完成的课程有: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及文献等;第二年先从事专门学科的研究,再撰写论文。战后,在工业经济、国际经济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政策、财政金融科目,进而增加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国际贸易理论等课程。

毕业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按其学习成绩的等次,每年给予六百元至一千元的奖学金,并且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予照顾[30]。两年学习期满,笔试及格,论文经论文审查委员会评审通过、答辩及格,授予硕士学位。

南开经济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训练有素,不少人以优异的成绩继续赴海外留学深造。他们或从商,或从政,或治学,大都成为业界翘楚,直接或者间接对培养新中国经济类人才、建设新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团队里,我们能看到这些经济研究所培养的学子的身影,如南开大学的杨敬年、滕维藻、陶继侃、钱荣堃、李竞能、李建昌、赵纯孝、杨叔进、张隆高、孙兆录、熊性美、何自强等,北京大学的赵靖,清华大学的周华章,中国人民大学的董浩、张毓宝,北京师范大学的陶大镛,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光第,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曹康伯、姚念庆,辽宁大学的宋则行(宋侠)、李钟,东北财经大学的汪祥春,复旦大学的黄肇兴、宋承先,上海财经大学的屠修德、杨鹤九,上海海事大学的王义源,重庆大学的王叔云,西南财经大学的胡崇能,中山大学的王正宪,西北大学的刘君煌,武汉大学的吴于廑(吴保安)、王治柱,广西大学的文广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苏绍智、聂宝璋、吴兆契、苏国荫、郑光华、孙国锡,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胡应荣、雍文远,辽宁社会科学院的方秉铸,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的周林。在海外,有英国利兹大学的陈志让,曾任联合国高级经济学家、非洲发展银行高级顾问、苏丹交通部总顾问、美国圣约翰大学客座教授的桑恒康等。

三、毕业论文概况

除去一九三七年入学的第二届、一九四八年入学的第十一届以及一九五一年入学的第十四届[31],因为局势的变化多数人未完成毕业论文以外,其他届次的学生大多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并通过答辩毕业。在当时物资供应不足、办学资金奇缺的情况下,师生没有降低人才培养与学业的标准。南开馆馆藏中除了五十二种、六十三册毕业论文外,还有二十种、三十余册毕业论文提要,均是手写本,大多工整有序,结集成册。只有少数人因身体或者别的原因而肄业[32]。

论文选题大致分为四类(见附表):(一)现代经济理论与概念介绍。马歇尔与凯恩斯以来的经济理论介绍,如就业、利息、货币政策、功能财政等理论的介绍分析,均衡概念、弹性概念的解读,近三十篇。(二)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下的中国现实问题分析。包括土地陈报、地值税、省县财政关系、贸易统制、信用合作、货币金融等,有十余篇。(三)一方事务相关的具体方略。如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中央地方职权分配等,数篇。(四)少数的政治、历史类论文[33]。

毕业论文选题与两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首先,和经济研究所的办学理念、研究方向相一致。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注重结合中国实际,硕士学习过程中就有实际考察的设计,故师生一起进行田野调查是研究工作和完成学习的必要环节。南开经济研究所学者们的论著、毕业生的硕士论文,相当一部分正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梁思达的毕业论文序言中介绍所使用文献时说“合作专刊、书籍、杂志、报章与作者年前赴各地考察道经清河、定县、无极县之考察笔记等,亦为重要参考资料”。其次,还和学生个人兴趣密不可分。我们知道,不管哪个年代,选择学习经济学专业向来方便毕业后找工作,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本科毕业生而言,经济系的学生“就职的多半在银行界、工商业界、交通运输界和教育界”[34]。能继续读硕士,进而出国留学,和个人的学术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第六届毕业生方锦在毕业论文文末总结说:“虽然因为文献的不足和个人精力、学识、时间的有限,不能于此有充分的发挥,无论如何,作者向这个终点前进的兴趣是很显然的。”第七届毕业生陈志让在毕业论文序言中说:“求知的欲望与随意的好奇心,也许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吴保安(后改名吴于廑)本科就读于东吴大学历史系,一九三九年在昆明遇见陈序经教授,相谈之后先生“颇奇其才,遂推荐其到南开经济研究所硕士班攻读经济史”。一九四〇年夏,吴保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留美公费生[35]。其硕士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答辩委员之一的万国鼎点评到:“吴君此文,旨在说明结束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而开创未来社会者非为商业势力,而由于士之活动。理论条贯而确有见地,可以澄清近人对于秦汉以来社会经济史之争辩。”给予很高的评价。吴保安后来留学哈佛大学,修政治思想史并获取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职于武汉大学,毕生孜孜以求的,依然是历史研究。有资料显示,其读硕士期间还旁听过南开大学历史系雷海宗教授的相关课程。这充分显示毕业论文选题中个人兴趣的重要性,当然,也显示出南开经济研究所老师们爱才以及对学生学问旨趣的尊重。

四、毕业论文整理与出版的意义

二〇一二年,南开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同仁一起,完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三期项目“西南联大史料资料库”建设,在南开大学“联大部分教职员名录”“联大经济研究所历届研究生名录”“边疆人文杂志”“语言人类学专刊”“联大时期南开相关信件”“部分师生著述”等栏目之外,提交了“南开大学师生著述之南开馆藏联大时期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全文资料,供四校师生免费使用。项目完成之后,继续将去西南之前的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返回天津之后的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二年两个时段的毕业论文进行扫描,希望将所有南开经济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核对目录与书籍,将未标注为毕业论文而实际是毕业论文的资料做了补充标注,同时改正了一些论文著录信息错误。二〇一七年,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民保办”)与南开大学图书馆签署整理馆藏经济研究所民国社会经济期刊的协议。二〇一九年七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民国社会经济期刊汇编》。社会经济期刊,是南开经济研究所教学、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对外宣传、贡献学术力量的窗口之一。在呈现南开指数等系列科研成果之后,在民保办韩华老师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王锦锦编辑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以二〇一二年扫描的毕业论文资料库为基础,计划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科研与教学的两个系列的成果以期刊汇编和毕业论文汇编的形式完整呈现给学界。二〇二〇年春,我们继续向民保办申请专项资金,并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同时,我们在经济研究所特藏资料库、南开馆一九四九年前藏书各库,继续搜集经济研究所硕士生的毕业论文,诸如陶继侃的毕业论文提要、吴保安的毕业论文副本,以及第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提要汇编、第六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提要散页等,都被一一补充进来。

除此之外,我们努力在学者后人手中和社会上查找、征集散落的毕业论文,以求周全。在对毕业论文的扫描过程中,坚持书籍全信息呈现理念,书本内容、封面、封底,以及中间附表、夹纸,都归附到位,系统扫描。

目前梳理的资料显示,十四届共有八十六人曾经在读,其中一人为借读生,实际招收八十五人。南开馆藏毕业论文计五十二篇、论文提要十四篇[36]、首届毕业生论文提要汇编一册。其中,赵纯孝、梁思达、李文伯的论文提要,提交留存时有修改;董浩的论文有稿本和誊清本之分,笔迹相同,稿本前附有给出版社的信,说明曾经拟出版。稿本上的朱笔修改,因为笔迹与文稿迥异,应该是拟出版时所为。其余毕业论文,均是手写,有的笔迹一致,有的两本笔迹不同,我们在扫描时选择清晰的一本,或者以清晰本为基础,其中模糊部分用另一本进行补充,尽力保证文本与毕业论文系列的完整性。宋承先的论文为散页,后半部分无标题、页码。我们通过查询历史档案,考证出了作者。又在通读序言后,通过前后文本、各章注释顺序重新进行排序,修补后装订成册。另将大量散页论文提要,逐一比对、厘定副本后修补装订成十二种二十四册。

毕业论文按照届次排序,每届人名顺序遵循入学档案表格顺序,就每一位毕业生而言,先毕业论文提要,再毕业论文,散页的论文评语,放在评审委员签名之前。董浩毕业论文前,有曾经和出版社商议出版的夹纸、为出版而撰写的散页自序,放在毕业论文最前面。

王广谦在其著作中谈及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毕业生时曾说,他们大多在推动中国迈向富强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卓有建树[37],所以整理出版这些精英群体的起步之作意义重大。就资料价值而言,影印出版,化一为千百,既有效保存了原件,又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专题资料,方便学界使用。同时,因为文本、提要以及教授的评语都是手写,方便了解、欣赏众多经济学家的书法真迹。再者,从天津到昆明与重庆,再回到天津,三个时段毕业论文的用纸和装订方式各有不同,包括精装、线装、包背装,稿纸样式多样,从中亦可见论文装帧与版式的西化过程,以及论文的装帧方式、纸张质量与时局之间的关联。

从学术和精神方面来说,首先,毕业论文展现了学术理念和关注点的演变。虽然经研所在办学理念上有基本的框架与信仰,但是随着时间与办学地点的变化,师生们的研究旨趣亦会有所变化。从论文的标题就可见关注的地域主题,如河北的棉花、重庆的物价、四川省农佃制度、沙坪坝学生的消费指数,以及华北对外贸易,等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经济研究所对硕士生培养方向的重点,从土地制度、乡村合作等实际问题研究转向经济理论与货币政策,开始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关注计划经济。其次,展现了经济研究所师生坚毅卓绝、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论文审核的严谨与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并行不悖。单就论文而言,有提交双论文双提要、三论文三提要的情况,首届还有论文提要汇编,每一份论文上都有评审委员们的评分、评语、签名与钤章。首届毕业生的论文提要上也有评审委员的签名印章(称“考试委员”),有的还有双份签名,除考试委员给分与评语外,还有口试委员(答辩委员)的评语、打分与签名。尽管战乱频仍,但审核毕业生论文者,除本校老师外,也有外校专家参与其中。

南开经济研究所能够立足中国实际,找准定位,既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前沿理论,又能使这些先进的经济理论“土货化”,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不畏困难地开展工作。因研究所多位教授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留学经历,他们培养学生亦有浓厚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模式,不仅教授学生经济学,还教授政治学与社会学,培养了一批学科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优秀学人。至今,关注、研究经济研究所的历史,或者以经济研究所资料为基础展开经济、社会、历史、教育研究的学者队伍依然很庞大。比如,美国的罗芙云(Ruth Rogaski)、关文斌,日本的顾琳、滨下武志,中国台湾的徐振国[38]和南开的王玉茹、王先明、李金铮等,他们依然以各种方式展现着南开经济研究所学人的经济思想。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二日 元青 惠清楼




【注释】


[1] 何廉(一八九五—一九七五),湖南邵阳人,经济学家、教育家、统计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学教育奠基人。在耶鲁大学留学期间,作为著名经济学家费暄(Irving Fisher)教授的研究助手,协助编制物价指数。同时,还掌握了做调査工作的要领和技巧,这为他以后在南开大学从事研究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帮费暄教授编纂《物价指数百科全书》时,何廉收集了当时在中国出版过的所有指数类文献,这些资料也为其在南开最初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南开大学图书馆仅英语书籍上标记“何廉赠送”的就有近三十种。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经济类书籍中可见其主编之《中国六十年进出口物量指数物价指数及物物交易指数(一八六七—一九二七)》,南开大学社会经济委员会,一九三〇年;何廉、李锐合著《财政学》,国立编译馆,一九三五年。

[2] 合作成效见王美平:《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太平洋国际学会》,宋志勇主编:《南开日本研究(二〇一八)》,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二七八—二九〇页。

[3]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十年来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九三七年,第一页。

[4] 方显廷(一九〇三—一九八五),浙江宁波人,著名经济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获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研究主任兼文学院经济系教授。目前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外文书库,标记其赠书的有十余种;馆藏其中日文著作亦不少,诸如:《近代欧洲经济史讲义大纲》,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一九三四年;《中国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八年;《论华北经济及其前途》,南开经济研究所,一九三六年;《中国乡村工业与乡村建设》,一九三三年;另有围绕天津地区、川康地区的粮食、地毯、棉纺织业等一系列有关工业、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地方史料。

[5] 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抗战烽火中的南开大学》,河南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五年,第二四二页。

[6] 每人四千册左右。

[7] 途中被日军抢劫的书籍于一九四五年被从东京讨回,见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览》,一九四一年,第三页。

[8] 魏宏运:《南开往事》,南开大学出版社 , 二〇〇九年,第一六一页。

[9] 河北财经学院一九六九年十月一日划归天津市领导,更名为天津财经学院。二〇〇四年五月十七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财经大学。

[10] 据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唐成秀介绍,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其书库中见到过散存其中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藏书。《南开大学图书馆图书登记簿》第六八号本记此次调拨图书九八九册。二〇二一年七月,在第二届高校古籍保护工作会议期间,笔者(惠清楼)在与河北大学图书馆刘丽斌副馆长交流时得知,其馆藏书籍中也有少量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旧藏,具体迁拨时间不详。

[11] 《冯承柏教授纪念集》编委会编:《春思秋怀忆故人:冯承柏教授纪念集》,南开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第十八页。

[12] 邹进文:《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在西方的反响》,《中国社会科学》二〇二一年第五期,第一七五—一七六页。

[13] 张思敬等主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五四一—五四三页。

[14] 见文后附表。

[15] 张金鉴,毕生从事行政学教学与研究,被誉为“中国行政学之父”。南开馆经济研究所专藏中有其著作若干。如比雅德著,张金鉴译:《政治的经济基础》,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张金鉴著:《行政学之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张金鉴著:《行政效率之测量与方法》,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九三六年;张金鉴编著:《人事行政学》,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张金鉴著:《美国市政府》《美国之市行政》,正中书局,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七年;张金鉴著:《美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等等。

[16] 沈乃正,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为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南开馆藏有其著作,如沈乃正著《比较政治制度》,中华书局,一九三四年。

[17] 张纯明,公费赴美,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一年应南开大学邀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并主编《政治经济学报》。馆藏有张纯明著《中国政治二千年》,商务印书馆,一九四〇年。

[18] 李庆麐,一九二九年赴美国留学,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三年任教南开大学。

[19] 崔敬伯,我国财政理论、财政学科、财政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南开馆藏有崔敬伯著《舆论与财政公开》《战时财政与中国》,国立北平研究院经济研究会,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七年。

[20] 寿勉成,留学美国,后任教中央政治学校。曾担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合作事业委员会委员、经济部合作事业管理局局长、国民政府社会部合作事业管理局局长。南开馆藏其合作主题类专著、译作十余种。

[21] 万国鼎,历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中国地政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教授、南京农学院教授。南开馆经济研究所专藏中有其著作《中国蚕业概况》,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四年;《土地改良法》,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其主编的《南京旗地问题》,正中书局,一九三五年;译著《欧美农业史》,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译著《农业经济学导论》,正中书局,一九三六年。

[22] 陈振汉,一九三五年南开大学毕业,公费留美,入哈佛攻读经济史学、经济理论、统计学,一九四〇年获博士学位。应母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之邀,回国赴重庆任教。在区域经济学、经济史、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方面颇有造诣。

[23] 吴大业,著名的“南开四吴”之一,南开大学商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南开大学教授、联合国高级职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南开馆藏有其著作《上海金融市场之季节变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九三七年;《金银本位国间金银货流动的原则及中国金银货流动的解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一九三三年;《物价继涨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五年。

[24] 刘大钧,一九一五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一九一六—一九一九年任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中国经济统计调查所所长,《经济统计月志》《国民经济月刊》《经济动员半月刊》主编。一九四一年兼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抗战结束后任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中国代表、驻美大使馆经济参事等。馆藏其著作《经济动员与统制经济》,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九年;《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商务印书馆,一九四四年;《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经济统计研究所,一九三七年。

[25] 陈岱孙,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先后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一九二六年获博士学位。一九二七年回国,曾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经济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一九三三年曾出席国际经济货币会议和太平洋学会国际双年会。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商学系主任。

[26] 徐毓枬,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一九四〇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执教于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他是第一个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聆听过凯恩斯讲课的中国人,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早翻译者。一九五七年,与巫宝三、陈振汉等六位经济学家起草了一份《我们对于当前经济科学工作的一些意见》,批评当时经济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呼吁改变当局和教育界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

[27] 易梦虹,一九四二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学系,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一九四九年七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一九五一年受聘于南开大学,先后任贸易专修科主任、理论统计教研室主任、经济学说史教研室主任以及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等职,是世界经济教研室以及后来的国际经济系创始人之一。

[28] 据已有的资料统计,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五二年,共招收十四届、八十五位研究生。

[29] 方显廷著,方露茜译:《方显廷回忆录: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七十自述》,商务印书馆,二〇〇六年,第一一〇—一一一页。

[30] 张绍祖:《名家十日谈:南开大学国内首创培养经济研究生》,《天津青年报》二〇〇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31]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被迫中断正常教学工作,整体南迁,学生们的学业中断。一九四八年,学业受到华北局势紧张的影响。一九五一级研究生由于高教改革,取消了学位制和撤销经济研究所,未能完成学业。

[32] 支道隆,武汉大学本科,经研所经济史方向,因病肄业。文普才,一九五〇年入学,岭南大学的借读生。陈馀年,留学美国,一九四七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陶大镛,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英国进修。潘玉璞,一九四五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33]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一览》,一九四一年。

[34] 张玮瑛、王百强等主编:《燕京大学史稿:一九一九—一九五二》,人民中国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三二七页。

[35] 王正宪:《陈序经校长二三事》,陈其津编:《我的父亲陈序经》,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一九九九年,第三〇六页。

[36] 其中十份有相应的论文,四份只有提要。

[37] 王广谦:《光风霁月,大义清流——深切缅怀刘光第先生》,中央财经大学校报第二十三期,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九日。

[38] 曾发表论文《从何廉的口述历史看计划自由经济概念在大陆时代的萌芽与发展》《民国经济学家方显廷的成长背景及其在美国的学习过程》等。


出版说明

南开经济研究所是民国时期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学术机构。自一九二七年成立以来,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的研究将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了“经济学中国化”。

本书收录南开经济研究所一九二七—一九五二年的硕士论文五十二篇、论文提要二十二篇,均为手稿。有的论文前有答辩委员会的签名,有的有评分及评语,均原样影印。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按毕业生的届次进行排序,在每一届次下,以毕业生注册登记的顺序编排。有论文提要的,置于论文前,有论文提要无论文的及仅存论文的,均收录。部分论文题目与论文提要题名不一致,皆原样照录。无法确定篇名者,则依据其他相关资料的通用名称作为暂定名。为完整呈现这套资料,有的论文前插有答辩委员会签名与钤印、与出版社交流的资料、致谢等,均予收录。部分论文中贴有大量的图表页及各种签条,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在原位置上,对部分页面进行了技术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囿于当时的书写、保存条件,加上战乱环境,论文品相参差不齐。尤其是手写本,个别页面缺损或个别文字漫漶不清等问题较为常见。我们虽对页面进行了技术处理,但仍未尽完美,祈请读者谅解。

《中国经济问题调查与研究资料汇编(一九三五—一九五二)》是对南开经济研究所硕士论文的系统整理,也是梳理中国经济史发展的重要参考。出版本书的目的,是为保存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学术成果,也为经济史研究提供助力。在此,向付出辛勤劳动的论文作者们表达深深的谢意。由于时过境迁,目前,我们无法与全部作者一一取得联系,请相关作者看到后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支付相应稿酬,同时提供抽印本。

《中国经济问题调查与研究资料汇编(一九三五—一九五二)》是“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整理出版成果之一,也是对近现代中国经济史料整理的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文献整理出版力度,形成涵盖全面的近代经济史资料系列。在编辑过程中,承蒙南开大学图书馆的鼎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二〇二三年三月


内页欣赏





底本欣赏





目  录

第一册

提要汇编例言一

提要汇编目录五

第一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

《中国地方行政人员之训练》论文提要吕学海七

中国地方行政人员之训练吕学海三三

《吾国省县财政关系之调整》论文提要李建昌三四三

吾国省县财政关系之调整李建昌三五五

第二册

第一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

《国民政府下之土地改革运动》论文提要刘君煌一

《近十年来中国地方行政机构之改革》论文提要冯步洲三九

《中国中央与地方职权之分配》论文提要赵纯孝五一

中国中央与地方职权之分配赵纯孝七五

《河北省之棉花运销合作》论文提要李文伯三六九

河北省之棉花运销合作(一)李文伯三九七

第三册

第一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

河北省之棉花运销合作(二)李文伯一

《河北省之信用合作》论文提要梁思达一七三

河北省之信用合作梁思达二一一

《中国棉花运销合作社组织之研究》论文提要黄肇兴五一七

第四册

第一届(一九三五—一九三七)

中国棉花运销合作社组织之研究黄肇兴一

《中国地价税之实施》论文提要陶继侃一七九

《土地陈报之理论与实施》论文提要董浩二〇三

土地陈报之理论与实施董浩二四九

第五册

第三届(一九三九—一九四一)

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吴保安一

第六册

第三届(一九三九—一九四一)

吾国战时出口贸易统制之研究(一)勇龙桂一

第七册

第三届(一九三九—一九四一)

吾国战时出口贸易统制之研究(二)勇龙桂一

重庆战时组别物价之研究王正宪一一一

第八册

第四届(一九四〇—一九四二)

四川省农佃制度及其改革之途径文广益一

沙坪坝学生生活费的研究屠修德二三五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资本形成之理论的问题》论文提要桑恒康四六七

第九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资本形成之理论的研究(一)桑恒康一

第十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资本形成之理论的研究(二)桑恒康一

《战后国际货币本位问题之研究》论文摘要沈庆生二四一

战后国际货币本位问题之研究(一)沈庆生二四七

第十一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战后国际货币本位问题之研究(二)沈庆生一

《国际贸易利得之来源及其衡量》论文提要宋侠一九七

国际贸易利得之来源及其衡量(一)宋侠二〇三

第十二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国际贸易利得之来源及其衡量(二)宋侠一

第十三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经济扩展与货币政策杨叔进一

第十四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战时水泥工业之个样研究》论文提要朱鹤龄一

战时水泥工业之个样研究朱鹤龄七

第十五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通货膨胀与通货稳定:一九一四年欧洲大战战时与战后各国的经验》论文提要姚念庆一

通货膨胀与通货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时战后欧洲各国的经验姚念庆九

第十六册

第五届(一九四一—一九四三)

《历史变迁之各种方式》论文提要周华章一

社会变迁之各种方式:对经济史观之一个批判周华章一一

第六届(一九四二—一九四四)

《利息理论的发展》论文提要汪祥春四五一

第十七册

第六届(一九四二—一九四四)

利息理论的发展汪祥春一

《经济进步与经济变动中的农业与工业》论文提要滕维藻四三九

《产业资金的理论分析》论文提要钱荣堃四五五

第十八册

第六届(一九四二—一九四四)

产业资金的理论分析钱荣堃一

《国际间资本移动与中国战后利用外资问题》论文提要周林五一九

第十九册

第六届(一九四二—一九四四)

国际间资本移动与中国战后利用外资问题周林一

第二十册

第六届(一九四二—一九四四)

《生产力变动法则之研究》论文提要方锦一

生产力变动法则之研究方锦一一

第七届(一九四三—一九四五)

计划经济之理论研究(一)陈志让三五九

第二十一册

第七届(一九四三—一九四五)

计划经济之理论研究(二)陈志让一

皮古与肯斯就业理论之比较研究雍文远一七五

第二十二册

第七届(一九四三—一九四五)

瑞典学派之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刘光第一

独占竞争与经济福利张本懿三六三

第二十三册

第八届(一九四四—一九四六)

资本与历久不变社会论胡崇能一

均衡概念之演进张鹏二八五

第二十四册

第八届(一九四四—一九四六)

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张隆高一

银行政策理论之研究(一)方秉铸二四三

第二十五册

第八届(一九四四—一九四六)

银行政策理论之研究(二)方秉铸一

沦陷时期华北的煤铁业经营郭自强三〇一

最近中国通货及其影响(一)叶颐三八三

第二十六册

第八届(一九四四—一九四六)

最近中国通货及其影响(二)叶颐一

第九届(一九四五—一九四七)

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经济恐慌理论之研究宋承先一三三

第二十七册

第九届(一九四五—一九四七)

韦伯伦经济学之研究赵靖一

第十届(一九四七—一九四九)

国际贸易与国际汇兑统制政策之研究(一)聂宝璋三四五

第二十八册

第十届(一九四七—一九四九)

国际贸易与国际汇兑统制政策之研究(二)聂宝璋一

功能财政论研究苏绍智一八五

第二十九册

第十届(一九四七—一九四九)

《农业国的工业化与国际贸易》论文提要吴兆契一

农业国工业化与国际贸易吴兆契七

第三十册

第十二届(一九四九—一九五一)

马克斯的经济恐慌理论及其发展孙兆录一

解放后华北对外贸易之研究(一)苏国荫三八七

第三十一册

第十二届(一九四九—一九五一)

解放后华北对外贸易之研究(二)苏国荫一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沦陷区的货币和外汇(一)张毓宝三二七

第三十二册

第十二届(一九四九—一九五一)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沦陷区的货币和外汇(二)张毓宝一

“法币”金圆券膨胀论金宗英一〇一

第三十三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论述(一)李竞能一

第三十四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论述(二)李竞能一

第三十五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新中国棉纺织工业统计制度(一)李钟一

第三十六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新中国棉纺织工业统计制度(二)李钟一

美帝扩张主义与东南亚经济孙国锡一五九

第三十七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雷荣迪一

第三十八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论工业企业的成本计划郑光华一

新中国的人民储蓄事业(纪念中国人民银行开办储蓄业务三周年)杨鹤九三四七

第三十九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新中国国家银行的短期信用张铁城一

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与国家银行监督周丽生二七九

第四十册

第十三届(一九五〇—一九五二)

棉纺织工业定额管理之研究王义源一

加速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尹毅夫三八三



弘文


『相关阅读』

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第二辑 经济调查(全五十册)

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四编(全二十册)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供稿 | 王锦锦  编辑 | 田秀丽监制|隋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