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王继香日记(全十七册)
王继香日记(全十七册)
内容简介
是書收王繼香同治六至七年、同治九年、光緒二年至三十一年日記,爲王繼香日記目前最完整的整理本,是目前王繼香日記最完整的一次集中呈現。近年來學界日益重視對學者日記的整理研究與利用,《王繼香日記》納入“珍稀日記手札文獻叢刊”,將極大方便後人的品鑒和研讀。作爲對王繼香日記作過一番爬梳的文獻整理後學,期待這套日記的出版,能吸引各界對王繼香這位歷史人物的更多關注與研究。
前 言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筆者有幸參與《浙學未刊稿叢編》這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項目,承擔第二輯中《王繼香專集》的書志撰著,距今已越五個春秋。正是從那時起,晚清先賢王繼香和他的日記,纔進入了筆者視野。
王繼香(1846-1905),字子獻,號止軒,自號醉顛,别號醉盦,晚號憒翁、愗翁,又號越愗老人,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河南候補知府。他天資聰穎,才華横溢,於詩詞、書畫、金石篆刻均有很深的造詣,著述等身。其著作除了詩詞和金石硯銘,還有大量日記手稿存世。
撰寫日記在清末已經成爲一種風尚,晚清的許多文人都有日記留存至今,這些日記數量多、篇幅長、内容豐富多樣,向來爲學界所重視。其中翁同龢《翁同龢日記》、王闓運《湘綺樓日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葉昌熾《緣督廬日記》,并稱“晚清四大日記”,備受世人青睞。究其原因,除了創作者個人聲望,還在於日記本身的内容和價值。王繼香雖也有數量頗豐的日記存世,然長期淹没於故紙堆裏,幾乎未經點校整理,相關專題研究更是尚付闕如。
目前存世的王繼香日記手稿,分别收藏於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紹興圖書館。筆者在撰寫《王繼香專集》書志時,對上述各館所藏日記均作過較詳細的研讀梳理,從中發現其日記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點。
其一,撰寫時間跨度長,篇幅宏巨。就現存日記看,記録時間從清同治六年(1867)九月起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五月止(中有間斷,缺同治十至十三年,光緒元年、十七至十八年、二十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二年,應是原稿散佚所致),前後長達三十餘年。能够堅持不懈數十年寫作日記,其精神和毅力令人嘆服。
其二,日記墨筆蠅頭小字,行文緊密,增删塗改較多,辨識不易。閲讀其每篇日記,需要過三關:首先是識字,其次是標點斷句,再次是内容前後上下連綴。若無充分的心理準備,要將全部日記從頭至尾閲讀一遍,恐非易事。因其書寫俊逸自如,每一葉文字又恰似一幀獨特的藝術品,細細披覽品咂,又可讓人在感受視覺美感的同時提升審美情趣。
其三,日記内容多樣。主要内容有天氣陰晴、起卧作息、日常飲食、家庭瑣事、喜怒哀樂、身體疾痛的實録,也有友朋交游宴樂、詩詞唱和、書信往來的記載,還有山川游歷、宦途輾轉、風物人情的描寫,所記内容可謂巨細靡遺,豐富龐雜。
其四,叙事風格簡略。日記每篇篇幅一般不長,行文記事往往一筆帶過,着墨不多,如記録會客或拜謁之事時,落筆多爲某某來,偶書幾時離去,往謁某某不遇或與談良久,簡而又簡。又如提及友朋書函往來時,衹略書一筆某某信來,或函致某某,書信所涉内容并未展開,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與同鄉師友李慈銘的傳世之作《越縵堂日記》比較,王繼香日記在史料價值、學術性方面有所遜色,却自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和文物價值,是研究王繼香其人的第一手珍貴史料,也是晚清紹興地區文人士子群體研究的史料補充,對瞭解和研究王繼香所處時代也頗具參考價值。
王繼香日記此前從未單獨集結出版,僅有分散影印刊行:二〇〇九年九月,中華書局將浙江圖書館藏王繼香日記(清同治八年)一册收入《紹興叢書·第二輯》中縮版影印出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輯《國家圖書館藏抄稿本日記選編》,影印出版了國家圖書館所藏清光緒二年至三十一年五月的《王子獻先生日記》(日記原稿缺清光緒十七至十八、二十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二年);二〇二零年九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浙學未刊稿叢編·第二輯》,收録浙江圖書館藏清同治九年、紹興圖書館藏清同治六年九月至同治七年底王繼香日記稿本二種。此次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浙學未刊稿叢編·第二輯》中兩種日記納入,放置於國家圖書館所藏日記底本之前一并刊印出版,是目前王繼香日記最完整的一次集中呈現,實乃學界的一大幸事,極大方便了後人的品鑒和研讀。作爲對王繼香日記作過一番爬梳的文獻整理後學,期待這套日記的出版,能吸引各界對王繼香這位歷史人物的更多關注與研究。周會會
二〇二三年三月於杭州西子湖畔内页赏析
目 录
弘文
『相关阅读』
荐书 |《赵文郁日记》(全四册)■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供稿 | 黄静 编辑 | 杨洋监制 | 高爽审核 | 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