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领导越重视,基层却感觉越难搞,为何?
点击关注我!
各种法规资料尽在法苑
....为什么领导越重视,食品安全却感觉越难搞
文/种瓜得豆子
日前,中央领导相继对食品安全发声,以示重视。除了四个最严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重申外,有新意的是“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总理把食品安全的目标定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从基层看中央,对食品安全可谓高度重视,抓得很紧。中央的这种重视,传导到地方,传导到最基层,却是感觉近年食品安全越来越难搞:思路混杂、体制不定、法规难用、制度繁琐、队伍不全、人心不稳……。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有管理科学和官场学问的客观规律。
一、把领导重视演变成许多领导的重视,导致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政策混乱,监管机构工作自主性的丧失。
食品安全是一个长期形成的问题,涉及到数量众多的生产经营者以及全部人民的消费者,要重新建立一套食品安全的机制,形成一套制约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制度,只能是分步骤、有取舍地推进,必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做有后做。但是领导重视了,而且是很多领导都来重视,总局省局市局、人大政协政府党委纪委检察院、专家学者公知、电视台报社公众号市民监督团、李局长王书记张主任……都要指导、批评、考核、问责;从立法层次上只管立不管执行难、在机制体制上属地监管、双随机三合一之类顶层设计不断、人大政协纪委法制办检察院都组织专项检查,而具体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和人员,面临着一仆十主的困境。仅就食品安全体制而言,从2004年开始13年来就没有稳定过,一直在改革与等下一次改革中。监管方式则是属地监管与双随机绞杂不清,无所适从。……
所以,食品安全高度重视的结果,竟是导致决策权的分散化、体制的碎片化。
二、把领导重视演变成群众满意,导致食品安全急功近利,应付性工作占用太多资源。
食品安全问题是长期积累造成的,其解决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但是“群众等不起”当然得马上就群众满意,所以不会给监管机构这个时间。这些年来,全媒体参与的负面舆论和谣言、全民参与的吹毛求疵的满意率调查、电视问政……,监管机构不再是以务实长效地构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为第一导向,而是以解决领导和群众不满意要追责为第一导向开展工作。监管者面临祖孙骑驴的困境,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资源去解决群众满意问题。要求食品抽检考核合格率95%以上越高越好,年年群众测评,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参观、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经常被媒体记者牵着热点走、被职业举报人协迫着,执法者可以自由决策的空间,可以做自己认为该先做的事的时间越来越少,食品安全工作成为社会共治全民领导的一项工作。
纵观近年从总局到基层局的工作措施,近半可以归类为给领导、媒体、群众等以交待,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非最优最急的措施。食品安全工作中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如监管队伍的专业化、监管分工体制的有效构建、食品安全法责任体系的修补、检测检验机构和市场的规范、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等,则多年进展不大。
所以,食品安全高度重视的结果,竟是导致食品安全工作的应急化、表面化。
三是把领导重视演变为对监管机构和执法者的追责压力,导致监管机构和执法者以避责为第一工作目标。
本来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者是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演变成食品安全问题是监管机构和执法者造成的,监管机构和执法者对食品安全有原罪了。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立法会议,提几点意见都被认为是监管部门的推诿,会上一众专家高官纷纷表示监管者的责任还太轻,看我的眼光就是审视罪犯一样,真是伤心。
食品安全可谓是急、难、险、重的工作,本应是公务员立功升职的好战场,但是现实却是一上任就负有原罪,只等哪天来追究。于是人人都不想从事食品安全工作,分管的县长往往是最弱的,分管的副局长大多是资历最浅的许多是排名最后的总工,负责的科长许多是副职新提拔的,检查人员是刚毕业的。领导不想听汇报不想多管,怕扯进去太深;普通人员不想学食品知识,怕被领导安排到食品线上;已经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则想离开。
食品安全高度重视的结果,竟是导致食品安全工作政治资源的弱化、人力资源的低质化。
从管理学上说,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应该一要对下属充分信任与授权,二要给予合理的期限,三要赏罚分明,并且重赏之下有勇夫。而食品安全领导重视的最后结果却是一、多头指挥;二、天天要报捷;三、只许胜不许败,只罚不奖。违反管理学的措施,必然是逆水行舟,由此感觉领导越重视,食品安全越不好搞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层层传导之后,是这种结果,可谓食品安全工作的悖论。
以上仅是执法者层面的感觉,无事实与数据支持,实属挂一漏万,而且逻辑上也不能推导出领导不重视食品安全就好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