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标准地图,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部最新标准地图)
上一期图文介绍了政区和界限的改动在标准地图的反映。通过实物,我们可以确定,地图上的疆界几十年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动,我国对于领土的声索,是一如既往,自古以来的。而政区和邻国则有一些变动。详细内容戳链接:舆图纪实——中国标准地图有哪些变化
相对于人文要素,一般来说自然地物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测绘的推进和经济建设,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态的变化,自然要素也会悄然改变。那么自然地物在地图的变化有哪些呢?
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历史上历经变迁,1958年时候,尚有3500平方公里水面,那么,这个湖泊在地图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从历史看,刚建国时候,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1952年修筑轮台大坝,将塔里木河堵截入南面老河道,罗布泊开始走向萎缩。但是此时用水矛盾并不突出,湖水并没有快速消亡,再加上1958年大洪水,罗布泊获得了较大补给,水体得以维持。但是不久之后,随着上游人口增加,用水量加大,湖泊走向衰亡。(罗布泊,1950年)
▼
1950年的罗布泊,大致呈现葫芦形,并且向西延伸,楼兰遗址紧贴着湖。湖面海拔775米。(罗布泊,1952年)
▼
1952年,罗布泊因为塔里木河改道而略有缩小,在其西南处是塔里木河新的终点,台特玛湖。
(罗布泊,1956年)
▼
1956年地图上,可以看到孔雀河变成了虚线,这是因为上游引水加大,而罗布泊边缘也成了虚线。此时,罗布泊已开始萎缩。塔里木河新的终点台特玛湖也开始萎缩。图中也能看到,塔里木河下游也开始断流。(罗布泊,1958年)
▼
1958年,塔里木河大洪水,罗布泊回光返照,高程也变成了780米。(罗布泊,1966年)
▼1966年,罗布泊快速萎缩。图中河口附近有一点点常年湖的示意,而中南部大部分地方都是虚线。虚线范围实际上大部分已经没水了。
(罗布泊,1968年)
▼
1968年,罗布泊第一次以干涸的形态出现在地图,但是基于对水的执著,很快地图又用蓝色标注。(罗布泊,1971年)
▼
1971年,罗布泊接近干涸,图中描绘了西边仅存的有水空间和东部曾经鼎盛的湖面,最外面的虚线记录了洪水期间最大的时候。
(罗布泊,1978年,周廷儒绘制)
▼
1978年,周廷儒院士绘制了罗布泊地图,详细展现了历史时期湖泊和地貌。(罗布泊,1988年)
▼
1988年,罗布泊仅存的窄窄的湖面在地图上也已经变成了虚线(实际上罗布泊70年代以前就已经干涸)(罗布泊,1992年)
▼
1992年地图上,在干涸许久后,罗布泊第一次正式消失。蓝色的水体变成了黑色戈壁符号。塔里木河下游321公里也彻底断流。从此罗布泊水体在正式地图消失。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由于其所在位置并不起眼,人们关注到这座山是比较晚的事情,在清朝末期的教材,世界第一高峰是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查亚峰。五大高山中也没有珠峰。
(清朝地理教材关于世界高山的记载,其中的黑尔姑儿斯峰就是查亚峰,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当时测量高度32788英尺,也就是9993米。当时在中国的测绘比较薄弱,五大高山唯一上榜的中国高山是考夫曼峰(也就是后来的列宁峰),而这座山在教材出版的时候,已经被俄罗斯占领,清朝教材并未承认这一占领事实,仍然标注在中国领土)
▼
民国以后,珠峰是第一高峰得到了中国的认同,不过当时地图上仍用英国名字,这一现状延续到建国初期。珠峰的英国名字叫埃佛勒斯峰(Everest)。当时孟加拉的测量员站在印度恒河平原测量喜马拉雅山的山峰,确定珠峰是最高的山峰(当时测量海拔8850米)。当时的印度测量局长乌阿,断定珠峰没有名字,建议命名为“Everest”即“埃佛勒斯峰”,这是他的前任局长George Everest的名字,用来纪念其人。自此以后,“Everest”这个名字便开始在西方流传开来。
(1950年)
▼
1950年,珠峰使用的是旧的高程,8882米,而且标注的是英国名字,埃佛勒斯峰。(1951年)
▼
1951年,地图出现了珠穆朗玛峰这个名字,括注旧的名称,埃弗勒斯峰。(1952年)
▼1952年,珠峰和括注名称,高程注记都有。
(1956年)
▼
1956年,珠峰删去旧名括注,地图上洗去了英国殖民者痕迹。(1957年)
▼1957年,地图显示,珠峰更正了高程,为8848米。
(1965年)
▼1965年,珠峰高度又调整为8882米。
(1965年自然地图集地图说明关于高程修订的介绍)
▼
(1972年)
▼
1972年,珠峰高度仍为8882米。(1973年)
▼
1973年,珠峰高度再次修正,又调整为8848米,8848是一个非常巧合的数字,最早发现时候,英国人在恒河平原用目视测距方法估算的这座山高度就接近8848米,然后最新的测量高度也是8848米,峰回路转,似有天意。(1988年中国地图局部)
▼
1988年,加注了萨加玛塔峰名,这是尼泊尔的叫法。一般来说,界山将双方称呼都标注,更加正规。(1990青藏高原地图集,珠峰冰川图)
▼
1990年珠峰冰川图,这是珠峰一带最详细的地图之一。(2012年)
▼
2005年珠峰高程再次修订,高度修正为8844.43米。8844这个高度使用时间较短,只有15年。
(2022年)
▼
2020年,珠峰高度又变了,这次又回归8848,精确测量高度是8848.86米,在正式地图上也做了修订。
今天展示的长白山天池地图,只讨论其名称在地图上的反馈,不讨论界限问题。
(1952年)
▼
1952年时候,湖泊标记为天池,天池旁边的高山标记为长白山。此时长白山属于辽东省通化专区。(1957年)
▼
1957年时候,湖泊标记为天池,天池旁边的高山则由长白山改为白头山。
(1962年)
▼1962年时候,山头符号进行了优化,白头山开始使用火山符号。
(1967年)
▼
1967年时候,天池旁边删去山头注记,而天池则用白头山天池做正式名称。
(1969年)
▼
1969年地图,又有山头标记,山头由白头山改为将军峰。
(1993年)
▼
1992年,吉林省地名委员会发布了长白山地名使用问题细则,修改了地名标准,原则上建议使用长白山天池做主名,白头山天池括注,但是地图并未体现这一规定,地图上还是标注白头山天池。(1995年)
▼
(2009年)
▼
新世纪地图,天池的注记开始固定化,用长白山天池做主名,白头山天池做括注,体现界湖色彩。从此,天池的标注固定下来。
淮河下游因为黄河南下改道,失去了自己天然河道,地图上注记反馈了建国以来变迁和人为改造。(1951年)
▼
1951年,地图上黄河故道下游标记为新淮河,但是南下岔口则保留了废黄河口注记,北口标记为套子口。(1954年)
▼
1954年,随着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地图上淮河下游注记也发生了改变,原先的新淮河改为中山河,河口注记不变。苏北灌溉总渠修建完成,也在地图上出现,入海口注记为扁担港口。这是淮河新的入海口。
(1960年)
▼
在1960年的江苏省地图集上面,黄河故道首次在下游也采用废黄河注记,苏北灌溉总渠省略苏北两个字。(1962年)
▼
1962年,新淮河注记又在废黄河河道出现。(1966年)
▼
1966年,废黄河仍为新淮河,而套子口改为新淮河口。
(1978年)
▼
1978年江苏地图,仍旧沿用1960年地图的画法,将废黄河整段命名。入海口北岔又回归过去中山河叫法,但是中山河口又叫新淮河口。(1978年,废黄河入海口附近)
▼
(1983年)
▼80年代地图大致沿用江苏省地图的画法。
(1988年)
▼
1988年地图,河段名称和1978,1983照旧,河口注记是新淮河口和旧黄河口。(2018年)
▼
2000年以后,河段名字和河口名字又做了调整,新淮河口改为中山河口。新淮河在地图上彻底消失了。总的来说,淮河下游河段定义和名称一直不固定,地图上频繁修改,这也是一个没有天然入海口的河流之痛。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是不是意犹未尽: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着你。标准地图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其他精美地图也欢迎关注后同作者交流。有兴趣还可以加QQ群“中国地图-地理人文”交流分享,群号929221572。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