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中共中央
3
123456
4
@调研纪要
5
@历史微时刻
6
@法学小讲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葫芦岛都市网
9
九边
10
@i商周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中共中央
3
123456
4
@调研纪要
5
@历史微时刻
6
@法学小讲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葫芦岛都市网
9
九边
10
@i商周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关于加快推进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附下载链接)
突然意外坠落!2人身亡!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钟启泉:核心素养,奏响学校变革进行曲
Original
钟启泉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1-12-23
21世纪是教育决定社会未来的时代。随着全球化与后产业革命的推展,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被重新受到审视。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从“量”的发展时代转向“质”的发展时代。
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未来十年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图片素材来源:包图网
刷新学校教育目标
1
学校变革的目标是寻求“优质”与“平等”的兼得,对这二者的追求不是对立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其目标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公。我国的学校教育离真正的“素质教育”即“21世纪型学习”的象征——“探究学习”与“协同学习”,尚有一大段距离。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固守学科知识的传递作为优先课题的。倘若把学校课程的功能单纯地视为传承文化遗产,因而把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技能本身,就会失之偏颇。知识和技能本身决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所应期许的,是学生习得的任何知识、技能,能够在其人生旅途中得以充分运用,并且借此促进其基础学力与健全人格的成长。
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这意味着,“知识本位”的教育逻辑应当让位于“素养本位”的教育逻辑。所谓“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不仅是指单纯的知识、技能,更是指运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种种心理和社会资源,在特定情境中应对复杂课题的一种能力。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融汇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伦理”三个基本要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其所期许的“知识”不是呈现碎片化的堆积状态,而是一个系统、一种结构。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聚焦理解了的知识,而是有体验支撑的能够运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能够汇集并编码种种见解,并能借助语言去思考、理解的智慧;是每个人能够基于证据和根据,做出自己回答的智慧;也是能够基于反思、拓展语言范围、用于问题解决的智慧。这就是“核心素养”。
一言以蔽之,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培育优秀的“记忆者”,而在于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
优化学校课程结构
2
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出了“重脑力轻体力”“重认知能力轻非认知能力”“重学科知识轻跨学科素养”等特征,与“核心素养”的理念格格不入。
我国的课程发展方略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求得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求得脑力与体力均衡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使牵涉思维与情感的神经传递物质以及神经化学物质保持平衡,而一旦保持了这种平衡,将会改变整个人的一生。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的思考方式、感悟方式乃至人生的成功十分重要。可以说,在儿童作为学习者的发展中,体力与脑力同等重要。运动不仅锻造体力,而且也是锻造脑力的重要路径。
求得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均衡发展。
促进个人成功与社会进步的能力是多元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忍耐力、自制心、抗逆力等“非认知能力”同样重要。“非认知能力”是源于个体人格成长起来的,是可教的,而且它的培育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条件的。研究证明,“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一旦形成某种特定关系,脑内就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师生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有助于信赖关系的构筑,融洽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求得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均衡发展。
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是养成“核心素养”所必需的两种教学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跨学科学习能帮助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课题解决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学习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与表达信息,帮助学习者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养成积极的社会参与心态。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不预设内容教学,而是适应学习者需求设计学习活动,课题基于“想知道”“想解决”的愿望而设定,因此,教师在跨学科学习中扮演着适当支援的角色。
打造有效学习课堂
3
学习科学所谓的“有效学习”,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指教师、学生和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在某种情境活动中建构共同理解所产生的学习,可称为“有意义学习”或“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只有在学习者综合思考有意义的课题时才会产生
。
当学习者深入地探讨课题,掌握重要原理与原则的关联性时,学习者才能把自身理解的知识运用于未知情境,才能形成“深度理解”。学习科学提示的促进“有效学习”环境设计的若干基本原理包括:①学习者是“有效学习”环境的核心参与者;②学习的组织应当保持高度的社会性,积极地促进组织优化的协同学习;③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④有效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包括既有知识的差异)格外关注;⑤通过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人需求,能够提供得以充分达成的挑战性课题,追求所有学生的发展;⑥有效的学习环境伴有明确的期待,能够展开同这种期待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战略;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通过形成层级化的知识内多个基本要素而形成复杂的知识结构。如果能出色地形成这种知识网络,将有助于知识迁移的理解能力。学校变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涵盖了如下的基本环节:
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与实施—学习评价,这些环节彼此链接、环环相扣。学校教育的真实变革,应当经受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探索的洗礼。
(作者
钟启泉 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0年01月08日第5版
本期编辑:庄元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