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到底——天上人间如何监测“地球呼吸”
炎夏即将来袭,又到了啤酒要加冰的时节。最近却有一条新闻:随着美国新冠疫情确诊人数全球第一,多州宣布“强制隔离”。许多人纷纷表示“伤不起”——不是因为隔离,却是因为啤酒慌?
来自宾夕法尼亚的一位名叫Olive Veronesi的93岁老人最近成为了新闻人物,图片来源:大圣撩球
没错,由于美国汽油(其中乙醇汽油占到10%)需求量下降逾3成,用于生产CO2的乙醇产量大幅下滑。作为美味秘诀的CO2少了,啤酒、汽水短缺也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其实不只是美国,5月19日,一项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的最新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CO2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7%。成为二战以来年均CO2排放最多的一次下降。有人戏称:《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这下”提前实现”了。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巴黎协定》现场,图片来源:环球网
其实自《巴黎协定》以来,参与国家纷纷承诺要实现CO2减排,但每个国家年碳排放究竟是多少,还有不少“糊涂账“。但是碳排放量可是减排力度的最终检验成果,对碳排放“斤斤计较”,是因为它可是各国坐在一起谈判的“筹码”。为了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国际社会可没少吵。如何公平公正评估全球减排力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的透明化是第一步,而这,就需要碳排放的量化监测了。想要一“碳”究竟,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史诗般的挑战。
CO2天上地下无处不在,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到底是用什么“神器”将他们一一“碳测”出呢?别说。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从1989 年开始,世界气象组织WMO就建立了全球大气观测网计划(Global Atmospheric Watch,GAW),以监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截止到目前,已有超过80个国家,31个全球站点、400多个区域站点和由全球贡献网络(GAWSIS)运营的大约100个贡献站点的活动和数据,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球各纬度的观测网。也为系统研究温室气体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资料。
GAW全球站点分布,图片来源:WMO官网
虽然基于地基的传统大气CO2探测方法具有实测精度高、可靠性强等特点,但测量结果都是单点的局地测量,缺乏对全球范围或区域大尺度监测的能力和统一的探测方法。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站点分布极不均匀,沙漠海洋全军覆没,欧洲和北美洲站点数目一马当先,而其他国家就显得稀疏可怜。同时,站点只能反映地面CO2的分布,但是CO2可是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科学家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海里的轮船,和天上的探空气球、飞机。像我们熟悉的商用飞机就会利用每次上天的机会,用搭载的探测仪进行温室气体的测量(PS:由于全球疫情蔓延,导致这部分数据也受国家海洋局的近岸海洋环境监测船。图片来源:搜狐网
但是这样的观测毕竟具有局限性:行动成本太高,垂直精度也达不到预期。那么,更高一些——从天上看呢?
高速发展的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可以说解决了这种限制。凭借其数据稳定、长时间序列、空间范围广、有利于空间三维显示等优点,它迅速“C位出道”,成为监测温室气体分布的一种重要手段。早期,用来监测大气CO2的传感器都是被“捎带”上天的,例如我们熟悉的Aqua卫星。但是他们对CO2的变化显得有些“过敏性鼻炎”——可能没有那么敏感。因此近些年,各国跃跃欲试,开始研发专门针对碳监测的“嗅碳”卫星。由于极高的技术难度,目前只有三国“嗅碳”卫星在役:分别是日本发射的GOSAT系列(“呼吸“1,2号,分布发射于2009,2018年),美国发射OCO系列(“轨道碳观测者2,3号,分别发射于2014,2019年),而我国2016年发射的TanSat(全球CO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是第三颗。
GOSAT 1(左)与 OCO-2(右),图片来源:NASA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星下点分辨率比较,来自参考文献3.
但是有个BUG却总是让它们黯然神伤:观测与云总是“势不两立“。当有云遮挡时,就会无法观测CO2的信息,留有大片数据空缺的区域。因此,只能通过不断重复观测空白区,才能把那些缺测数据一一填补,得到一张完整的地球CO2“体检报告”,所以实际得到全球数据的时间远远大于16天,而一般积累半年才能得到全球观测资料,积累一年才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全球CO2监测数据(如美国卫星OCO-2)。碳卫星CO2观测带宽20公里,气溶胶观测带宽400公里。图片来源: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当然,数据测出来后,谁能够使用成为下一个关注点。2017年10月24日,TanSat数据正式开放共享,这意味着继日本、美国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而科学家知道,数据获取周期过长是目前碳卫星所面临的一大困境,所以他们更期待的是:如果中、美、日三家碳卫星数据互相“查漏补缺“,那么集齐一套完整的全球CO2监测数据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卫星上了天,数据传下来,故事就结束了么? №!
卫星下传的数据是原始的辐射光谱,并不就是我们以为的CO2浓度。同时,受到水汽、云等的影响,会携带很多探测器“错误识别”的结果。这种干扰不仅导致数据无效,还会造成巨大计算浪费。TanSat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自身携带的云和气溶胶探测仪,他们可以排除云、气溶胶的影响,使得测量更加准确。
同时,反演算法站了出来,提出想要计算出温室气体浓度,并且进一步降低或剔除这些影响,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目前主流的反演算法大部分都基于差分吸收光谱(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DOAS) 方法和最优估计((Optimal Estimation Method, OEM)方法研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刘毅研究员、杨东旭博士等基于最优估计算法,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波红外大气CO2浓度反演方法(IAPCAS),精度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碳卫星首幅全球CO2分布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反演算法获取的首幅中国碳卫星大气CO2全球分布图,(上图)2017年4月,(下图)2017年7月。色标表示大气CO2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XCO2),参考文献2。
2020年3月5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多国科研人员联合署名的评论文章指出,如果要达成《巴黎协定》提出的控制气温升幅目标(即要实现把全球增温控制在1.5度范围内的目标),各国需付出4倍减排任务才可能实现。而这个任务属于每一个人,因为比研究更重要的是所有人参与到“低碳行动”。毕竟,2020年疫情导致的这次CO2下降是暂时的,持续性的气候行动才能让世界回到《巴黎协定》的目标轨迹上。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女士表示,待疫情过后,各国的经济重启“将是一个机遇,让我们用更好的方式恢复,将脆弱群体纳入复苏规划,让21世纪的经济变得更加清洁、绿色、健康、公平、安全和坚韧。”
参考文献:
1.Yang, D., Y. Liu, Z. Cai, J. Deng, J. Wang, and X. Chen, 2015: An Advanced Carbon Dioxide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GOSAT Observations. Sci. Bull.,60(23), 2063-2066.2.Yang D , Liu Y , Cai Z , et al. First Global Carbon Dioxide Maps Produced from Tan Sat Measurements[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ences, 2018, v.35(06):3-5.3.张兴赢, 孟晓阳, 周敏强,等. 卫星高光谱大气CO_2探测精度验证研究进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06):60-70.4.https://www.nasa.gov/feature/nasa-invested-in-cracking-earth-s-carbon-puzzle5.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en/gaw#gaw-activities-in-ger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