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择一业,事一生;爱一艺,终其生

融媒体中心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1-18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是一条承载着浩繁文化基因的大动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应当凸显人民群众的核心地位和价值。
2018年1月15日我邮成立了“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大运河文化研究丛书”是我邮大运河研究中心的重点工程。2019年,中心组织16位研究人员、136位学生参与研究。历时逾60天、行程1800多公里、覆盖大运河沿线8省市56个核心区,寻访300余人,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访谈、录像和文本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总计逾85万字的书稿,为大运河文化带的研究贡献了“南邮智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南京邮电大学融媒体中心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特推出“口述七十年·大运河的集体记忆”系列节目,将目光投向1949年出生的共和国的同龄人,七十年时光呼啸而过,在运河边成长又老去的他们是历史最朴素的注脚。一篇篇真实而又平凡的故事,是运河儿女的“生命图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和伟大成就。

 
1949年出生的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和壮大,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他们感受着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而时至今日,这一代人也迎来了他们的70岁,他们的舞台即将落幕,但他们平凡却精彩的人生应该用一种方式记述下来,让后人去了解那个时代。在一个陌生的镇子里要找一个1949年生的老人绝非易事,经过几番周折,我才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老街的一间小铁铺里找到了一位70岁的老人。老人叫张明振,土生土长的宿迁本地人,年轻时曾是一名修电话的电工,现在已经退休了。虽然老人今年已是70岁高龄了,但依然精神饱满,身姿挺拔,交谈中,老人言谈铿锵有力,一点不像是年已古稀的人。

访谈过程


年少时的遗憾与欢喜

1960年,也就是张明振11岁那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非常严峻的形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张明振又在13岁丧父,他和一个姐姐、两个妹妹都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家里已然是十分贫困,而张明振上小学三年级时(1960-1963年),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更是穷得揭不开锅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整个镇子仿佛都笼罩着惨淡的气氛,当时十几岁的张明振正在上小学,能上小学已经是硬撑了,更别说讲究吃穿了。无论清晨或是黄昏,通往学校的那条小路上总能看见一位赤脚的少年,一定有人认为这是个顽皮不愿穿鞋的孩子,但其实这位少年只是想保护他那双仅存的鞋子,鞋子的底子磨得只有半块了,为了不使这双鞋子完全地坏掉,少年每天赤着脚上学赤着脚回家,到学校了再穿上鞋子。为了保护年少时那卑微的自尊心,少年的脚掌无数次被泥路上的小石子割破,血浸染了残缺的鞋底,而在求学之路上充满鲜血的这位少年就是张明振。虽然已时隔几十年,老人回忆起这段年少时光时,依然眉头紧锁,张明振说:“那时候基本上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天天挨饿”。我们这代人生在了盛世,从小没有体会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岁月,可也从小听过老辈讲过他们那段艰苦的岁月,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干饭和肉,所以他们那一代人对粮食的爱惜程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能是因为脚上的鲜血和终日不离的饥饿感,给张明振的年少时光烙上了痛苦的印记,即使如今已是衣食无忧,张明振老人依然难以忘记那段岁月。但那段贫穷痛苦的岁月也是张明振最美好的岁月。            

命运就是喜欢这样,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放在了最艰难的岁月里。怎样形容张明振的年少时光才最贴切呢?大概是身体饱受折磨,但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张明振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他终生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镇子上在招文工团的成员的消息,而文工团的成员每月都有18块钱,于是张明振决定去参加文工团的选拔,仅仅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因为形象好,嗓子也不错,张明振也就成功被文工团录取了。张明振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就是在文工团排练,每天练嗓子、拉筋,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团体,只要一唱歌,他就忘记了饥饿和忧愁。经过每天的辛苦排练,他终于有机会登上他梦寐以求的舞台。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舞台正式表演,所以在要去宿迁市表演的前一天晚上,张明振兴奋又紧张,很晚都睡不着。那天张明振第一次穿上了完整的衣服和鞋子,在后台等待上台的张明振紧张到手心一直冒汗,终于轮到他了,张明振大脑一片空白地走到了台上,演绎了他最喜欢的《沙家浜》。台下几百人纷纷开始鼓掌,张明振这时才缓过神来,这样的场面对于一个来自农村又从未见过世面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过于盛大了,盛大到使他紧张得记不起自己当时是怎样唱完的,就这样,张明振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登台表演在紧张中结束了。家里勉强支撑张明振上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后,张明振也就辍学了,他的学习生涯就此结束了,他文工团的学习岁月也就此终结了。年少时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却没有条件去支持他追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这也成为了张明振一生的遗憾。

在贫穷岁月里,自己喜欢的事没有条件追求,所以人生第一次情窦初开也注定无疾而终。大概无论在哪个年代,总是会上演校园时光青涩的暗恋桥段,年少的喜欢就是那么纯洁,没有什么特殊目的,也没有什么原因,可是只是因为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对那个女孩心动了。张明振青春期的第一次悸动发生在了最纯洁的校园,可当时害羞又自卑的他只敢远远地看她,不敢靠近,更不敢表露心意。在那个自己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纪,爱情是奢侈品,张明振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只能深深地藏起心里的欢喜,自始至终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因为这份爱情只是张明振一人的暗恋故事。毕业后,女孩到了另外一个镇子,去投奔亲戚了,从那以后,张明振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也没有联系方式,于是年少时的第一次悸动随着毕业的到来不了了之了。老人在讲述这段回忆时,眼睛里闪着光,想必在张明振的心里,那个豆蔻年华的姑娘一直在他的心里,就算几十年没有联系也未曾忘怀,但这段最为纯洁的感情最终也化为了张明振老人年少时最美丽的遗憾。

虽然年少的日子过得艰苦,张明振的身体深受考验,但精神生活并不匮乏,做自己喜欢的事,心爱的姑娘就在身边,生活于他而言依然充满快乐和希望,虽然也有遗憾,但这段时光中的快乐是远远大于遗憾和痛苦的。

始于兴趣的学艺

小学毕业的张明振回到了家里,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个一技之长,担负家里的重担。当时镇子上有一位厉害的人物,人们都称他为“电工老大”,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明振有幸在镇子里见到他修电话,当时就对修电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特别厉害,他单靠听电话声就可以判断出是出了什么故障”,这是张明振口中的“电工老大”,虽然满心崇拜,可是张明振并未向他拜师,而是决定自己学习钻研。因为没有师傅带,毫无基础的张明振决定从爬电线杆,检修电路开始做起,慢慢的,张明振开始知道该怎么入门了。只要一闲下来,张明振便去观摩别的电工师傅“偷学”修电话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明振20岁时开始正式从事于电工这个工作,没有正式的编制,不属于任何公司或组织,纯属一个人单干,每天爬电线杆,东奔西走各处去修电话,虽然工作辛苦,但因为自己喜爱,所以并不觉得很累,张明振也依靠这门手艺养活了自己和家人,家里的生活水平也变得越来越高了。

旧式电话机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的手摇电话慢慢被淘汰了,有线电话座机开始进入每家每户,为了不失业,张明振只能不断学习,适应新的变化,中途也收过徒弟,但后来手机取代了座机,他们这个行业也面临着失业,徒弟也转了行,张明振老人感叹道:“我们这个行业啊,现在不好做了,还是之前座机的时代好做啊!”

成家立业后的张明振有了三个孩子,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追随父亲的老本行,都从事了其他的工作,只有三儿子还做着与电器有关的工作。到了退休的年纪,张明振也不再继续做维修电话的工作了。晚年的他不肯让自己的一身本事空空浪费掉,于是便有了如今老街上的这间小铁铺。

张明振他们那一代电工的辉煌年代已经过去了,但以通信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老电工们留下来的是时代的车轮印记,是老一辈人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奔向他们的是物质富足、精神生活多姿多彩的晚年幸福时光。

古稀之年,重拾年少时的欢喜

如今的新中国壮大了,百姓的生活也富起来了,1949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安度晚年。夕阳西下,太阳褪去了它灼热的光辉,镇子热闹起来了,老百姓的饭后娱乐时光变得丰富起来,广场上跳舞的、唱歌的、吹奏乐器的比比皆是。一眼望去,人群中戴着黑色帽子,身姿挺拔,拉着二胡或吹着笛子的老人就是张明振,只要得空,老人每日下午便会去广场演奏,久而久之,老人也有了一帮自己的忠实听众。出于好奇,我便询问老人是不是年轻时专门学过乐器。“年轻时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钱学,这是我退休后,因为自己喜欢,于是买了二胡和笛子,慢慢摸索。”说实话,我有些被震撼了,学乐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是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我也站在广场上成为了一名忠实的听众,老人演奏结束后,开始和老人聊起了天,聊起年少时文工团的事情的时候,老人叹起了气,他说这是他一生的遗憾。虽然遗憾已经存在,但张明振决定弥补年少时的遗憾,趁着年老得闲,张明振开始学习乐器,干着自己最初喜欢的事情。

演奏完了后,又跟随张明振老人到了一家小铁铺,这间铺子是张明振朋友开的,闲来无事的时候,几个老朋友便会聚在这间小铁铺里闲聊。因为知道老人曾经在文工团待过,我便随口问了句,“您还记得《沙家浜》怎么唱吗?能给大家伙儿唱一段吗”?回忆了很久的张明振老人面露难色,他摇摇头说:“不行了,我现在只能隐约记得《沙家浜》的唱调,已经记不住唱词了,老了”。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又时隔几十年没有再接触过了,这样的要求的确是难为他了,我只好打圆场转移了话题,不再追问这件事。时隔了几十个春秋,记忆终究敌不过时光,那段岁月依然难忘,心中的热爱也从未湮灭,可是记忆终究是模糊了。所幸张明振老人如今在做着自己最初喜欢的事,所以虽已晚年,每一天却是过得快活。

年少时的艰苦岁月中初遇自己喜欢的事,弱冠之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艺,并以此作为一生的职业,黄昏时期又重拾年少时的兴趣,总结张明振的这一生,无不与兴趣二字相关。伴随新中国长大的这一代人即将落幕,但他们同时也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经过艰苦岁月磨练的人,有着更坚韧的意志,即使生不逢时,但依然活得从心,即使垂垂老矣,但依然有勇气去追寻年少时的欢喜

张明振的故事,让人相信真的有人可以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让人看到了能与心中所爱相伴的一生,是多么精彩。无论在哪个年代,精彩和成功的人生都不该被定义,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演绎自己的故事,有人一生追寻心中的理想,活得轰轰烈烈,也有人一生柴米油盐,活得平平凡凡,无论平凡或精彩,希望我们都有勇气去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文案丨胡小玲

手绘丨陈峰 刘阳
录音丨顾雨
后期 | 曾诚 
编辑 | 杨静雅
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