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油】他倒手了1800万桶原油,获取暴利超过20亿美元!

2017-06-29 VantageFx 华气能源猎头

      “所有获取暴利的方法全都写在了刑法里”,这是近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其实这句话讲的非常有道理,资本似乎都是依靠着滚雪球的方法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然而,这句话并非适合所有人,至少不适合马克·里奇。

      提起马克·里奇,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非常陌生,然而他的另一个名字却是如雷贯耳,那便是“石油之王”

      马克·里奇不是一个喜欢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1958年,里奇通过与古巴新政府卡斯特罗政权建立铁矿石交易,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在古巴学会了没有规则,知道什么叫做进取型的交易。此后,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开始出现暴涨,6美元一桶的石油可以卖到25~40美元。里奇凭借在中东发展出来的人脉关系,通过将公司注册在海外的方式,成功避开了美国政府的监督。通过倒手1800万桶原油,从而暴利获取超过20亿美元的利润,尽管这一动作最终还是引起了美国司法当局的关注。

      在随后的日子里,里奇的交易手段更加疯狂,他旗下的公司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用武器从伊朗换取了大量的石油,而在美国方面全面禁止公民与伊朗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里奇仍旧我行我素的继续着他的生意。甚至在美国联邦法院对于里奇发出传票的时候,他宁愿支付高达1900万美元的延迟到庭罚金,也坚决不出庭作证。由于里奇的公司注册地在瑞士,其每年为瑞士缴纳的高额赋税更是使得瑞士驻美大使出面,帮助里奇求情。在92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期间,里奇更是为民主党进行了超过100万美元的捐助,这也使得林奇最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特赦。就算在远离美国进行逃亡的过程当中,里奇也没有停止过对于投资的研究。

      他最终成功的建立了独立的石油交易系统,提高了石油交易的运行速度,被人们称为是原油现货市场交易的开拓者。

      对于商品交易,里奇有一句名言:如果有银行融资的支持,进行石油以及其他原材料交易所需要的资本和资产比人们所想的要少的多,而杠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直接的途径。里奇在进行资本扩张的本金来源恰是瑞士银行所提供的廉价贷款。

      里奇的成功人生,无疑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也需要拥有里奇一般强大的内心,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迫于外界压力而随意更改自己所形成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能够随时获取市场信息,保持敏锐的市场感觉。冷静、快速的判断才是获取交易成功的王道。

马克·里奇的嘉能可“帝国路”

马克·里奇1934年出生在比利时,5岁时因为逃避纳粹迫害而随家人逃往美国。从大学辍学后,他在历史上著名的商品交易公司菲利普兄弟公司(Philipp Brothers)做交易员。这家公司成立于1901年,目前总部设在纽约。

在工作中,马克·里奇充分展示了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胆识。一个当年与里奇一起在兄弟公司工作的贸易商赫特回忆说:“里奇是公司里记忆力最好的人,是一个天生的、一生决不会轻易失败的赌徒。他的每一项冒险都经过深思熟虑。”

马克·里奇的第一笔大生意是水银。1950年到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水银有很高的市场需求,为了未来的军事需要,各国政府都抢着购买和储存。里奇设法获得了世界最大两家公司的产品经销权,让菲利普兄弟公司能够低价购进高价卖出。

在这笔生意中,马克·里奇逐渐展示了自己作为优秀“商人”的潜质。在他的传记《石油之王》一书中,作者丹尼尔·阿曼恩写道:“商人的毕生目标是为生产商和消费者牵线搭桥,为最初没有市场的货物寻找更多的买家。……许多优秀的货物商人都未能创建一个市场,但是,在还是一个初级交易员的时候,里奇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而马克·里奇真正的成功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原油市场的出色表现。

当时,市场中的原油交易主要由所谓的“石油七姐妹”掌控,即海湾石油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这7家石油巨头。现货市场上的原油产出在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前就已经按固定价格预定,致使短期需求缺口无法得到弥补。

上世纪60年代末,石油输出国想尽办法陆续使西方各大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西方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国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而对新的国际形势,菲利普兄弟公司觉得石油生意难做了,曾一度决定将重心转移到金属买卖上。

但马克·里奇却认为,这种“禁运”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设想利用公司与中东各国的良好关系,买来石油,再高价转卖给西方各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么做有点像一场赌博。

1969年,里奇秘密地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建设了一条原油运输管道,此后不久,他就开始将中东的原油出口到全世界。菲利普兄弟公司也因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原油供应商。

成立石油现货市场是20世纪最赚钱的生意之一。当马克·里奇从其他实力雄厚的石油公司手里分得第一杯羹时,原油售价仅为每桶2美元。而在2008年夏天,这一价格已经飙升至创纪录的140美元。

马克·里奇创设了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功能型竞争市场,也首次创造了现货市场这种贸易形式。石油贸易利润巨大,然而当马克·里奇准备从公司领取每人100万美元的红利时,却遭到菲利普兄弟公司总经理耶西森(Jesselson)的拒绝,这直接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兵变”的结局。

激进的基因

在与菲利普兄弟公司发生薪酬纠纷后,马克·里奇在瑞士中部的楚格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马克·里奇国际公司。当时,马克·里奇的父亲从玻利维亚银行筹措了200万美元贷款,另一个从菲利普兄弟公司“叛变”的商人雅克(Jacques Hacheu)投资了100万美元现金。

这家公司正是日后世界最大的商品贸易商嘉能可的前身。

马克·里奇之所以把公司总部设立在瑞士楚格州,显然经过了一番缜密的计算。楚格州是瑞士的低税区,所以许多跨国公司、商行等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到这里落户不仅税低,而且手续也十分简便,只需要到一家法律事务所登记注册,就成了瑞士公司。

公司成立后,马克·里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墙脚”。马克·里奇不惜用重金来收买菲利普兄弟公司的人,并对手下职员、经理论功行赏,以高薪重奖加以刺激,以令众人一心为其卖命。

多年以后,这种工作激励机制已经深入了嘉能可集团的基因。一篇新闻报道曾说在嘉能可工作的压力是“投行工作压力的3倍”。如果经理级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时间过长,想要缩短工作时间以便更多地与家人相处的话,其手下员工就会加倍努力工作,并最终取代经历的位置。一位雇员说道:“成败全看业绩,与其他无关。”

而马克·里奇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利用过去的关系,将公司建立的原油现货市场与其他大宗商品业务相结合。在这一段时间,马克·里奇公司成交了一笔又一笔大生意,石油、金属、谷物、庶糖等,什么买卖都做,积累了不少资金。

公司按照马克·里奇激进而且创新的方式迅速发展。而马克·里奇想在偏僻且存在争议的地区开展业务的想法最终也成为公司一项高盈利策略。

在南非种族隔离期间,马克·里奇曾将大批原油运往南非,以中间人的身份安排白糖换原油的交易,随后他又无视美国的制裁而与古巴进行白糖贸易。

1981年由于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美国政府作出禁止美国公司与伊朗做生意的决定。

但马克·里奇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实行石油禁运而使菲利普兄弟公司大发石油横财的经验中,发现可以利用美国的“贸禁”做一笔大生意。

为了避免遭到监管,马克·里奇必须绕过美国购买石油。他先是通过自己在瑞士的公司买下石油,然后转卖给两家美国公司——休斯敦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这笔2亿美元的石油买卖,最终通过他在苏黎世、巴黎、伦敦的银行户头,将巨款流向伊朗。

而休斯顿石油公司和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接二连三地转卖数十次,将油价抬高到每桶20美元。显然,无论是“马克·里奇国际公司”,还是休斯敦石油公司、西得克萨斯石油公司,都赚了大钱。

通过与一些非常规国家的交易来往,马克·里奇建立了全新并且极低的行业标准。在他的眼里,没有不能与之做生意的国家。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后的15年间,伊朗一直为马克·里奇供应石油。里奇曾谈及他与伊朗的贸易,“我们买来石油,负责运输,然后卖掉。伊朗人没办法自己做这些事,而我们能够做到”。

难逃监管

随着商品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广,合约价格的起伏也逐渐变大。美国的监管者发现,所谓的套期保值者,即利用买卖期货来规避现货交易风险的农民、农场主和公司,与那些没有现货头寸基础并对期货未来价格进行投注的投机商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不清。

为了加强对于交易者的监管和保护,1973年美国国会决定成立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而这一年同样是马克·里奇公司在瑞士楚格州开展业务的年份。

监管的紧箍圈很快落到了马克·里奇公司的头上。1983年,联邦检察官控诉马克·里奇多宗罪状,包括敲诈勒索、偷税漏税以及在人质危机期间与敌国进行交易等。

对于马克·里奇国际公司的调查,是从其与美国石油转售商WTM公司的业务开始的。当时,石油危机令美国的油价暴涨。一桶6美元进价的石油可以卖到25-40美元,套利交易的机会明显到来。到了1978年,美国从事该项贸易的石油转售商从石油危机前的12家井喷至500家。

而WTM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据1983年的起诉证明表明,马克·里奇国际公司通过WTM公司运作着整个石油业务链。

首先,WTM公司接受法国银行的贷款,同时将1800万桶原油卖给一家叫Listo的空壳石油公司。接下来马克·里奇把高质石油贴上低质石油的标签,以市价卖给WTM公司。WTM公司再将石油亏本卖给马克·里奇秘密的巴拿马公司,亏本部分自然在巴拿马公司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中补回来。

这样的交易在数量的得失之间转来转去,到石油不再被转移时,钱已经聚集在美国之外的地方了。1980年一年,WTM公司就在石油倒手生意中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平均每天经手的石油超过30万桶,而马克·里奇国际公司就占了WTM业务总量的10%甚至更多。

1983年美国司法局起诉了WTM公司老板大卫·雷特立弗(David Ratliff)和约翰·特诺兰德(John Troland)。两人后来转为污点证人出面指认马克·里奇,时任联邦检察官的韦恩伯格说:“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马克·里奇。”

与此同时,另一个案件露头。从1974年开始,马克·里奇的公司通过以物换物方式,用武器和其他货物从伊朗换取了大量石油。伊朗人质危机期间,美国政府禁止公民与伊朗进行贸易往来,但里奇的生意仍然在继续。而马克·里奇瑞士公司的人则辩称,禁令对马克·里奇国际公司无效,因为公司属于瑞士。

1983年,美国政府指控马克·里奇犯有包括电信和邮政欺诈、诈骗、逃税4800多万美元、与“国家敌人”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等共达51项罪名,若罪名成立他将被判处325年监禁,同时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个人逃税的最高纪录。在指控正式生效前,马克·里奇就和他的合伙人格林逃往瑞士。一年后,他的公司服罪并被处以罚款。

尽管身为通缉罪犯,但美国政府从未放弃与马克·里奇的商业往来。1985年,美国国会发现,马克·里奇通过帮助外国购买美国大麦和小麦的农业补助计划,与农业部进行生意往来;1989年,美国政府批准马克·里奇投资4500万在新开发的维尔克群岛设立氧化铝工厂。

自从被美国法院起诉之后,马克·里奇就一直漂泊在外。尽管在前妻丹尼斯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游说活动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任期最后一天签署了总统特赦令,但马克·里奇再也没有踏上美国的领土。

后马克里奇时代

在美国针对马克·里奇展开调查十多年后,马克·里奇的形象也遭到严重的损害。他成为了一个因逃税受到指控而在1983年从美国窜逃出去的亿万富翁,也是一个在人质危机中与伊朗进行非法石油贸易的不法分子。

马克·里奇声名远扬,是因为2001年1月比尔·克林顿总统在任期的最后时刻赦免了他。《福布斯》杂志将这件事评为“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最令人厌恶的行径之一”。1997年至2002年在任的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众议员丹·伯顿曾评价马克·里奇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和美国的每个敌人”都进行贸易往来。

当马克·里奇的名字已成为贪婪和奸诈商人的象征时,这无疑对公司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在1992年的时候,马克·里奇曾拿出逾10亿美元的巨资企图控制锌市场,但徒劳无功。他的押注落败并为此损失了1.72亿美元,公司濒临破产。最终,马克·里奇决定扭转局势。

1993年,马克·里奇和公司管理者在合同上签字,马克·里奇将自己51%的公司股份出售给其他合伙人,并承诺将在几年之内逐渐减少他在公司的多数股权,由管理层和高级员工进行收购。而威利·斯特霍特(Willy Strothotte),一个曾受到马克·里奇指导,并在后来的一场权力斗争中被开除的德国金属交易员,再次回到这里成为了首席执行官。

1994年11月,马克·里奇终于将他所创立的公司的最后一部分股权出售完毕,从公司的行政委员会卸任。公司的新老板们摒弃了这个能够继续诱发负面联想的名字,改成了嘉能可。而且,在公司的网站上只字未提马克·里奇的名字,甚至在该网站的“历史”栏目中,马克·里奇的名字也不见踪影。

然而,公司合伙人及管理层决定收购公司并改名嘉能可,除了担心马克·里奇的声誉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新公司注入资金,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无论马克·里奇的商品帝国有多么庞大,但嘉能可最终是一家贸易公司。与其他贸易公司一样,嘉能可身负重债,主要依赖平稳的信贷资金链来维持运转。

事实上,这样的商业模式也是出自马克·里奇之手。在从事商品交易之初,马克·里奇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若有银行融资的支持,进行石油及其他原材料的交易所需的资本和资产比人们设想的少得多。这种高度杠杆化的商业模式成了托克、维多及嘉能可等现代大宗商品交易商的经营模式。

当大宗商品繁荣时期,这样的商业模式令嘉能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商品价格在低点徘徊,嘉能可就会遭遇资金难题。

上世纪90年代,嘉能可就在大宗商品的熊市周期中煎熬。当时,以IT业为代表的美国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而传统制造业反而显得有些没落,因此对原材料的需求也疲软。商品价格走低,令银行也越来越吝啬手中的信贷资源,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嘉能可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因此,让管理层收购公司,则是为了提供大量资金供嘉能可开展业务。在管理层收购全部股权之后的几年里,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一系列新的资产,加强了其在煤、铜和金等商品领域的话语权,为接下来20世纪初开始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做好了准备。


来源:VantageFx& 国际金融报

编辑:华气能源猎头(微号:energyhunt)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相关文章:

1、解密全球大宗商品寡头

2、【矿业】嘉能可绝地翻身与兖煤争夺澳洲并购标的

3、【石油】海航石化战略再升级 53亿控股嘉能可油储业务

4、【石油】海航集团再次疯狂收购 7.75亿美元获嘉能可石油存储51%股权

5、【石油】洛克菲勒:曾跪着求人借钱,46岁统一美国石油界,成功源自记账

6、道达尔公司发展战略浅析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更多信息请“查看历史消息”!

猎头合作/岗位咨询/商务合作/版权问题/读者投稿,请联系:

联系人:许哲民(先生)

移动电话:13906017753

电子邮箱:joker@hqhunt.com

QQ/微信:19000734/energylietou

QQ群:75335340(猎头/项目信息)

官方网址:http://www.hqhun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