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不收现金惹急老年消费者 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引关注
为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阅读与转发,即日起本公众号平台与陆氏药膳将发起一系列活动以回馈各位粉丝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参与方式:在文章底部留言并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获取您的朋友对您的留言点赞,超8个❤,即可获得奖品。
赶快去留言区留下您的精彩点评吧!!!
这次我们的奖品是:
67岁的谢先生在某超市购物排队交款时,被收银员告知不收现金只能微信支付。因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谢先生不仅有钱买不到商品,还感受到了另类的歧视。一时间超市拒收现金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场所消费时被商家拒收现金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零售点更以“找不开”“没零钱”等理由要求消费者“扫码支付”。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万多个商户中,近四成表示过去1年中曾“拒收现金”,在受访的3万多名消费者中,超三成反映在过去1年内经历过“拒收现金”。
这一状况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注意。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
然而,公告发布至今,仍然有类似事件发生。今年8月份,也曾曝出过部分地区地铁自助售卡充值机“暂停现金充值业务”事件,很快相关部门就接到了举报,并恢复了现金充值业务,但在当地暂停现金充值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仍然给不熟悉电子支付的人们带来了极大不便。
针对旅游景区拒收现金的情况,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于9月19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加强规范引导提升旅游支付便利化水平,解决境外游客在我国境内旅游使用人民币现金支付困难等问题。对人民币现金支付相关的投诉,特别是联合查证涉及旅游景区及周边摊点的投诉,严厉查处拒收现金行为,建设良好现金流通环节。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以虚假宣传、高额补贴等手段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排斥现金。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鹞表示,各国推行“无现金国家”,并不是说纸币和硬币等物理形态的法定货币要在短期内退出经济流通,更不是说号召公众马上拒绝使用纸币和硬币。要根据国情,通过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提升国家支付体系的现代化,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非现金支付时,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金融支付需求。”赵鹞认为,从支付本身看,一些欠缺银行服务和银行服务不足的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会因为不善于或无法使用现代化的支付工具而被主流社会排斥。因此,应加大力度避免他们进一步被金融排斥。显然,保留小额现金支付是成本最低也是约定俗成的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养老形式多样化,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引关注
养老问题不容忽视,关心老人、关爱老人、“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选择,关乎是否有尊严地养老;养老形式多样化,但老年人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侵害。《天天315》周末会客厅,主持人李程邀请北京智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北京君众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做客直播间,关注养老问题。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最近几年,网上购物和移动支付迅速发展,买东西越来越方便,如果不想出门,网购就能轻松搞定;说“去实体店看看”,兜里不揣钱包也没问题,只要带着手机,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付款。不仅仅是购物,坐地铁、乘公交、打出租车等,只要一个手机在手,基本都可以完成“交钱”环节。但不少老年人对此不是很适应,甚至有些困惑和无奈——没学会网购、不太会用手机付款。
不少网购平台都开了线下超市,和传统超市不同,这里基本都是自助结账,以前超市里的收银员不见了。在超市里,顾客们熟练地刷着商品上的条码,自己结账,一旁的工作人员反倒显得轻松许多。但是顾客主要是年轻人,很难看到“银发一族”。
70多岁的徐阿姨就住在一家网购平台线下超市附近的小区里,几个月前,听邻居说开了个不错的超市,她来看过一次。徐阿姨说:“东西是不错,可逛了一圈连收款的地方在哪里都没找到。移动支付不会弄。带现金的话,每次都得麻烦店员操作,不太好意思。”
超市工作人员说,如果顾客有超市APP但不会移动支付,可以用现金支付,找员工代刷;但会员资格与手机APP是绑定的,因为没有手机或没有注册会员,超市内所有折扣都不能享受。
如今,推行无现金支付与自助结账的超市越来越多,这让不少像徐阿姨一样的“银发族”有些无所适从;不仅如此,现在菜市场的商贩也基本上都用二维码收款,用现金付款的往往会遇到找不开钱的尴尬。徐阿姨怕被时代抛弃,又学不会,这种感觉让她很难受。
80岁的陈阿姨老两口遇到的问题更为现实。这两年,她和老伴经邻居介绍,吃起了养老餐。在她家不远处,有家社区养老门店,平日里购物、洗衣乃至订饭,都能解决。虽然也需要手机APP下单,但陈娟家离门店近,每次充值、下单等操作,她都到门店请工作人员帮忙,然后每天饭就会定点送到家中。
去年年底,家附近的门店由于业务调整关门迁址,本来走路五分钟不到的路程变成了坐车也要三四十分钟。虽然还能通过电话订餐,但是充值需要在手机APP上完成,这成了陈阿姨和老伴心里的一个负担。她曾经想要跟社区的其他老人学,但是没能学会,而不会充值就要面临吃饭“断顿”的问题。
陈阿姨坦言,会不会手机,差别真挺大的。类似老年餐、家政一类老年人需求较多的服务,希望在加入“互联网+”大军的同时,也保留一些传统渠道。
除了购物付款,银行理财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73岁的武先生每个月底都会去银行取养老金,同时打听最近发售的理财产品。每次走进银行,眼看着自助机器越来越多,窗口越来越少,他就多了几分抵触:“一问什么,人家就说您可以手机操作,感觉我们老人就不应该买理财似的。”
而这也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态度看起来温柔一点、讲解似乎细致一些、交钱的操作简便一些,就容易博得老年人信任。北京钓鱼台国际旅行社向不少老年消费者宣称,不退还出境游保证金,每半年将获得10%的返利,而且可当做旅游团费使用。游客李先生认为多交保证金能获得更多返利,等于不用花钱就能环游世界,便从2014年开始分批缴纳了多笔保证金,到2017年已达到150万。由于着急用钱,老李2017年年底申请退还保证金,但被旅行社以各种理由拒绝。如今旅行社名称已变更,老人想要拿回150万更是难上加难。旅游产品变成理财项目,消费者李先生有可能陷入“非法集资”。
在相关案例中,老人们多是经熟人介绍,接触到所谓“以房养老”的理财产品:只要押个房本,从借款人处借到几百万,再交给人去理财,一个月就可收取数万元的“养老金”。在高额经济收益的诱惑下,一些老人签署了一堆合同,最终因理财抵押而失去房子。
北京海淀60多岁的王阿姨就掉进了这个陷阱,签合同的时候说是“以房养老”的项目按月付薪,但是,从2019年1月起银行卡中就再没拿到钱,而且出借方还不断打电话来催还款,不然要拿着房本拍卖王阿姨的房子了。据王阿姨绍,她先是抵押房子拿到300万,抵押房子年化利率24%;再是购买养老月月薪产品,收益年化利率5%,由此每个月她可以收到12500元。本想“以房养老”,每个月按时收到“养老金”改善生活,谁知最后不仅没有“养老金”,最后一套房子都被骗走了。
养老问题不容忽视,关心老人、关爱老人、“老有所养”应该成为社会共识。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选择、让老年人明明白白花钱消费,关乎养老尊严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养老形式多样化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应当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来源:央广网
2020年老年消费市场将达3.79万亿
供给失衡问题待解
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我国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但与此同时,老年人亟需的老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供需失衡问题需重点关注
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当日,中国老龄协会发布《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指出,随着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提升,我国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但与此同时,老年人亟需的老龄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供需失衡问题需重点关注。
“银发经济”孕育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即将迎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17.9%,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8年的19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净增1.18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我国老龄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无论是老龄用品市场还是养老服务市场都有较大刚需。
“虽然目前老年人的消费支出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但传统消费热点已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多样化市场需求将逐步推动老龄用品和养老服务领域消费稳步增长。”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说。
与此同时,“银发经济”正不断孕育新的增长点。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受到老年人群体青睐。
数据显示,2017年微信月活跃用户中,55岁至70岁的中老年用户达到5000万人。随着老年人收入提高,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娱乐文化、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长,对晚年生活品质性、享受性要求不断提高。
供给失衡问题待解
《报告》显示,近年来老龄产业升温较快,大批社会力量投入参与发展,但在以需要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等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近年来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发展较快,但家庭养老仍是广大老年人的首选。《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率高达82.05%,这显示供需双方有一定的偏差。
“所谓‘家庭养老’,不是传统意义上完全依靠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的养老方式,更多是一种养老地点与环境的选择。老年人在家庭中既可接受家庭成员的照料及心理慰藉,也可根据身体及家庭需求选择居家和社区的养老方式。”王莉莉表示,从不同年龄段来看,当前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需求意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相反,对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的需求意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
《报告》还显示,随着收入提高与消费理念更新,老年人对健康知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扩大,对健康信息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强。尤其是完全失能、半失能、生活困难、没有配偶及高龄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较高。但在供给方面,现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多属于基本生活服务性,针对能自理老年人的多,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少,针对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机构更少。
在老龄健康产品方面,我国老年健康产业虽然近年来迅速发展,但健康服务产业所占比重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及地区。
《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万多种,但我国仅有2000多种。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和中国健康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3.5%、3.5%、1.2%、1.7%,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5.9%、6.7%。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老龄产品供给还是健康服务供给方面,我国尚未达到老年群体对市场的合理消费预期。
需求侧供给侧同时发力
针对供需错位等问题,《报告》建议,一方面,老龄产业发展处于初创阶段,亟需建立政策制度体系,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消费品和旅游、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老龄产业重点领域;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应针对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准确市场定位和精准市场细分,开发设计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老龄用品和服务。
“从现状看,康复辅具、保健品、护理用品将继续占据老年消费市场优势,助听、助行、助浴、移位、康复、电子科技产品如能实现本土化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拉动老年消费、拓展市场。”王莉莉说。
《意见》也着重强调了从需求侧发力。比如,在养老保障上,明确鼓励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在健康方面,强调要推进在养老机构、城乡社区设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租赁)站点,并提出开发适合老年人群营养健康需求的饮食产品,逐步改善老年人群饮食结构。
王莉莉认为,老年消费具有日常支出占比高、健康养老需求高、对品牌忠诚度高、网络消费发展快、享受型消费持续增长等特点,其消费行为也受到求实心理、焦虑心理、融入心理、补偿心理、趋利心理等影响,与其他群体有明显差异。涉老企业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开发设计个性化老龄用品和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才能真正拉动老年消费和拓展市场。
“要根据老龄产业特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深入研究老年人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引导老年人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新理念,推动老年人消费转型升级,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扩就业的重要力量。”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说。记者韩秉志
来源:经济日报
▲
END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
觉得文章好看,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