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详情可见:【推荐】北京大学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有件事,让陈先生夫妇日渐犯难:照顾年迈的父亲愈发吃力,往后可怎么办?自从爸彻底走不成路后,洗个澡都能摔倒,我们就算有时间,也没能力照顾好啊!
那送养老院,你就不怕别人闲言碎语吗?再说了爸也会不开心的
这已是为父亲养老问题开展的第五次家庭会议,仍以争执告终。随着老人照料难度的增加,两家媳妇都不太乐意,宁可出钱也要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确实常有人觉得,养老院跟福利院一样,都有着难以避免的“被抛弃”味道。即便是年轻一代,对养老院的认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甚至认为那是一个等死的地方。节目《我们的师傅》中,大张伟对将父母送去养老院的态度91岁的蒋婆婆已经好几年没出过家门,日常由五六十岁的子女轮流照看。
见到蒋婆婆时,她独自坐在床上,低头,眼睛紧闭,双手拿着棉签一根根数着。15年前,蒋婆婆因摔跤伤到腰椎和脊椎,此后只能通过轮椅出行。9年前,她检查出大、小脑萎缩,眼睛和耳朵功能也退化,成了一位失聪、失明、失智、失能的老人。66岁的潘阿姨肩负起照顾老人的重任。她每天早上七点多从家里出发,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晚上六点半给母亲做好饭后,再坐公交车回去。“体力上可以坚持,最主要还是心累。”潘阿姨感叹,蒋婆婆分不清白天黑夜,有时半夜两三点还会醒了在房间里嚷嚷,“还不给我弄点吃的哦!”没办法,家人又必须起床给她做点吃的。对老人进行身体和精神双重照护,潘阿姨显然力不从心。这不是个案,探访中的老人与照顾者普遍认为:养老院是养老方法中的下下策,子女把父母送往养老院则是不孝顺的表现。《读者》曾提及,90%的老人都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即使住进,60%也是出于考虑到子女的难处而住。@胖子 当初生的时候,全社会约定俗成养儿防老,现在养儿的义务履行完了,被养的权利没享受到,自然会不认可。@很难 中国人的传统是看重亲情的,儿孙满堂聚在一起是老人晚年幸福感的重要部分。如果去养老院,这些都要大打折扣。@爱走路的兔子 家人要怎么照顾?送一个好的养老院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许多人不接受的其实是这背后 “不孝”的罪名。众多的言论中,鲜有人站在老人立场,去讨论什么样的方式更利于照料老人。“九成以上的失能老人由家人照顾,但大部分家人并不知道如何科学地照顾老人。”“益多公益服务中心”执行主任张乐川介绍了一个事例:一位王叔叔在照顾80岁的失能父亲时,试图采用“公主抱”把老人移到轮椅上,结果造成自己手臂脱臼……张乐川经历十年的从业观察发现:大多数家人照顾者因为各种原因,都只顾得上老人们的起居,确保其安全,没有冻着、饿着、摔着。许多家人在照料时,更多还是使用自己摸索出来的办法,并且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正确与老人沟通、照顾方式不正确、缺乏养老相关知识、忽略精神陪伴等问题。《奇葩说》辩题,“父母提出要和某老伙伴去养老院养老,我该支持还是反对?”许多家庭在照料老人的时候并无此意识,相比之下养老院更能提供适老化的养老环境,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并不代表子女不孝。早在2012年,《中国日报》就报道称,北京某条件优越的公立养老院早已床位满负荷,还排了9000多人想住进来。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缺口已经达到914万,且增速还在上涨。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数据表明,至2020年,随着中国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数量增加,养老护工岗位应达到657万至731万,目前的缺口高达300万到500万人,流失率还达到40%至50%。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都普遍存在,各地也在探索各色各样的养老方式。比如瑞士的时间银行,人们把年轻时照顾老人的时间存起来,等到将来自己老了需要照顾时,再拿出来使用。这种“未雨绸缪”的方式也被当地许多小年轻pick~住进去的年轻人月租只要300元,但前提是每月服务老人的志愿总时间不少于20小时。“即便是养老护工足够,许多家庭还是会犹豫的。”张乐川介绍,原先每月志愿者都会走访社区的失能或是空巢老人,为照顾者免费介绍专门的护工或社工,但他们的服务就需要收费。在项目服务过的上千位老人及其家庭中,“只有一家人愿意为此付费”。由于人手和资金缺乏,目前机构服务对象缩减至五六十家。在一次台湾公益学习中,张乐川了解到一项国外常见的社会服务—— “喘息服务”。他梳理了机构服务过的上千位老人及照顾者的情况,总结出的100种焦虑,形成名为“喘息100”的服务。社区服务主要是依托日间照料中心,举办各种活动吸引老人参与。居家服务则是社工上门服务,为失能老人提供基础的护理及陪伴等。在 “居家养老”占主体的社会现状下,想要进一步解决养老问题,还需要给照顾者赋能。“照顾者和科学养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很大程度上也是照顾者焦虑产生的原因。”因此,张乐川提出了“养老教育”的概念。相比于一线服务,她更希望用教育去改变人们对养老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机构把“喘息服务”的重点转移到对照顾者三方面赋能上。不仅疏导照顾者的焦虑,还培训家人科学照顾老人的洗澡、如厕、吃饭等问题,教授如何挑选合适的轮椅、坐便椅等工具。在“要不要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这道选择题上,难就难在不管选择哪个答案,它都难以评判对错。我们不能认定在家照护就是错的,更不能认为送去养老院就是不孝。成年人的选择常常不以对错来判断,而是更能接受哪方需要的牺牲妥协。
来源:腾讯公益+
转载自:春树养老微信公众号
入院老人超过12万,中央台推荐,这家虚拟养老院是怎么做的?无法自理的老人缺护理怎么办? 上海这些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刚需服务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为什么说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该关注它?中国家庭投保意识明显提升,超七成都市人接纳市场化养老美媒丨年轻人在疫情下狂欢,称新冠病毒为“老人消灭者”国务院发文:做好抗疫一线白衣战士老年亲属关爱服务工作
您的分享 价值连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