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帆:疫情后养老服务业有些短板要补齐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常青藤会客室”——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详情可见:【推荐】北京大学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新冠肺炎疫情中,老年人患病后风险更高,居家隔离的老年人成为社会服务重点关注的群体,同时部分养老机构相继出现聚集感染等情况,使得养老服务业的一些短板和积弊在疫情期间集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是未来我国加快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重点关注的。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一帆
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情况下,日前部分地区养老机构却相继出现聚集性感染案例,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从总体上看,全国养老服务业处于“防输入、防输出、防扩散”的状态,高强度的应急状态给养老服务业带来了更多考验,待疫情结束重回正轨时,我们认为,更加重视基本制度、流程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品质管理将成为行业共识,养老服务业将把保障老年人安全作为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基石,把医养结合和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服务的重点专业领域,从而对企业及个人产生长期性影响。
此次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第一时间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对医养结合机构做好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开展具体指导;各种公众媒体也发布了大量的科普宣教内容,对于机构、家庭和个人开展疫情防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老年人知病、防病、御病的手段单一,知识来源匮乏的特点仍显得比较突出。尤其是那些患有基础性疾病、身边缺乏人员照护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均难以得到保障。虽然党和国家多次明确,要完善财政、医保、价格等政策,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落实社会力量进入医养领域的各项政策,推动医养康养服务在社区、机构深度融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长期以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养老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特别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未落到实处。
今后,我们需要组织专业机构和公共平台,面向老年人以及他们的照护者做更多高质量、可行性强、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教育素材。同时,应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签约医生的能力,将老年人的健康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对老年人而言,健康状况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原因。
为促进医养结合,我国相关行业主要精力都放在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上,工作重心落在了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上,今后工作重心应进一步下降到基层社区,把专业的卫生健康服务送到老年人的身边。
一方面,的确要鼓励养老机构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提供更多的护理型养老服务,也要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
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要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所有65 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特别是医养结合机构,走出去开展延伸服务,成为活跃在居家社区的服务连续整合的行业主体。
设想如果疫情前就打通了公共卫生、疾控、民政、医保、医疗等业务模块之间的区隔,有完备的老年人健康档案与家庭医生联系人制度,有为基础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工作基础。那么,即便是在应对疫情这种特殊时期,都能够精准地对老年人严格防护,确保他们封闭在家也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急慢双治”的医疗卫生服务。
因此,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的是以完善治理体系和创新治理手段为依循,重塑医康养资源的组织方式和服务的递送方式,提升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治理绩效。
毋庸置疑,在此次疫情期间,包括互联网、云技术、AI、5G 等科技手段在养老服务业抗击疫情战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部分案例表明,数字化技术支撑了疫情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应用工作。基于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和各种科技手段的加持,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技术助力疫情期间的养老服务非现场监管、为老生活服务、在线医疗通道、远程探视监测和老年教育学习等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次养老服务业疫情防控的效率。
然而,从智慧养老项目应对疫情折射出的实际应用水平来看,虽然多个部委已在全国推选了若干批智慧健康养老项目以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但总体上还存在配套不足、功能单一、利用率低、活跃度低、缺乏系统性集成性等问题。
大量耗资不菲自称拥有“一键呼”“一键通”功能的智慧养老服务终端“集体哑火”,并未在疫情中发挥“及时响应、主动监测、有效通达”的主力军作用,在生活服务提供和日常物资供应上无法实现“长者通”“爱心通”。对独居、孤寡、高龄等特殊群体老人和儿童的居家健康监测仍只有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一一排查和走门串户来完成。
因具有非接触式沟通、习惯方便易用的特点,传统座机电话反而在疫情防护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究其原因,既有平台建设流于形式,硬件设备使用复杂不适老,以及最后一百米物流配送不配套的因素,更有智慧养老“何为智慧”以及“如何智慧”等理念不清晰的根本症结。
疫情后,养老服务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一样,将无可避免地走上更大规模的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过程。疫情过后,民政部门要推动各地的老年人“关爱地图”等已有服务产品从常规需求向应急保障需求转变,要丰富和提升养老服务在医养结合、老年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使其多用途发展。要及时总结并推广疫情期间新技术的应用对部分人工服务有效替代的经验,改善大型数字化系统和便捷自助服务方式,显著提高公共部门的应急效率和行业的服务能力。这对提高养老服务品质,提高机构组织效率,推动行业高质量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养老机构是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机构。自2003 年“非典”以来,全国各地疾控中心已报告并处理过若干起发生在养老机构的各类呼吸道、肠道传染病、流感等案例。经过近几年密集的安全管理建设和民政部门大督查,养老机构在基本管理制度与措施方面比较规范,绝大多数已按照2013年颁发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要求,实施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餐饮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库房管理、查房轮班等其日常管理制度。
但本次疫情暴露出国家在养老机构传染病和消毒管理规范方面存在空白,《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不清晰,缺乏完整的传染病管理和消毒制度要求,对养老机构的专项监管存在盲区。从养老机构管理者到一线操作人员,多个层级和工种都存在传染病防控的疏漏和缺失。
我们的调查发现,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大多非医学专业背景,几乎未参加过疾控系统组织的传染病管理相关业务培训,对涉及传染病报告、消毒隔离规范、接触隔离和手卫生等方面专业知识似是而非,甚至出现“疫情发生之前根本不知道疫控中心是什么机构”“从未从疾控中心获得任何指导和培训服务”这类回答。
抗击疫情是对现代化治理能力的考验,政府、行业和企业等主体都应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主动提高建设标准。要用好养老服务业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基层民政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协同建立监测网络,把养老机构纳入疾控重点管理范围,细化落实各项传染病相关的制度、措施,建立预案及工作指南,定期开展督导,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要将相关传染病、消毒隔离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践等内容纳入常规培训计划,对养老服务机构传染病和消毒隔离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开展专题培训,培养养老服务机构传染病和消毒隔离安全“明白人”。
来源:健康报 2020年4月1日 6版
您的分享 价值连城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微信: lexstone 记得复制暗号: 常青藤会客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