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大海的原住民 丨生物多样性保护分论坛回顾

阿拉善SEE 海洋公益论坛 2022-12-31


海洋是生命的原乡,承载着全球50%-80%的生命,为人类提供不可或缺的食物和氧气。但海洋物种的多样性正在持续下降,濒危乃至走向灭绝的珊瑚、贝类、虾蟹、鱼类、海龟、海鸟、鲸豚种类逐年增加。中国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变化。生命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海洋。

 

第三届海洋公益论坛举办期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分论坛同步进行。本分论坛由拉善SEE基金会、阿拉善华东项目中心、创绿研究院及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并得到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的指导,邀请国内外一线保护机构和研究人员就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讨论,凝聚共识,推动实践。


                           

论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邀请多位嘉宾做报告分享,下半场则以讨论的形式共同探索行动方向。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王松林先生从物种、群落、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展示黄渤海域的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同时简析这一海域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威胁,与公益同行们共商未来保护工作的要点


黄渤海食物网示意图 (手绘:李玉强/海研会)
 

美境自然科学总监林吴颖女士分享六年以来在北部湾地区所开展的基于公民科学的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包括北部湾滨海湿地科考行、广西北部湾迁徙候鸟保护行动等,并总结这一保护模式,探讨公民科学在其他滨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性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海洋保育主管Laurence McCook先生围绕生态文明时代下,如何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自然资本以加强海洋保育这一话题,向大家介绍了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解及评估(金融与非金融)融入到管理与政策中的海洋帐户先导性研究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王爱民教授介绍了海洋牧场及其发展状况,指出在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调查表明,珊瑚礁生态系统越来越健康,一方面珊瑚礁鱼类数量和种类增加,另一方面,其他生物如贝类、海胆、海参等的数量和种类也有增多。



中国科学院深海工程与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先生介绍了我国鲸类资源及其保护现状,指出我国鲸类基线资料积累情况无法满足物种保护需求不同物种或种群的保护策略需要视具体情况单独考虑;鲸类资源丰富的热带海域比如海南等,需要形成高效的鲸类搁浅救助网络。



勺嘴鹬在中国联合创始人李静女士以他们在江苏沿海三个城市,七个鸟类重要湿地的工作实践,分享过去十年间他们在鸟类保育工作领域的得与失,并探讨未来亟待保护的黄海湿地的工作策略

 

金枪鱼渔业中,“濒危、受威胁、受保护”物种的兼捕状况受到高度关注。信天翁、海龟、鲨鱼等物种正因金枪鱼捕捞而逐渐走向濒危。Ocean Outcomes(O2)亚洲金枪鱼项目经理RossMc Leod Wanless先生介绍了金枪鱼渔业中减少兼捕的常见措施,并探讨相关措施制定及国际准则执行面临的挑战。



创绿研究院海洋项目研究员周宇晶女士围绕公海保护区建设这一重要议题,梳理了我国参与公海治理的背景、国际进程等,她强调大型海洋保护区作为重要的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洋保护区的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一致,中国可以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入当下的国际海洋治理进程,同时需从全球海洋保护的角度理解南极的大型海洋保护区建设进程。



中外对话致力于从渔业、污染、气候、治理等多方面、以及全球各地多视角来展示

洋保护现状、趋势,这迫切需要政策、科研专家和行业一线人员帮助对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解读分析和传播,中外对话高级研究员张春女士分享了海洋生态保护相关话题的传播经验,以期提升公众对此的关注和理解。

 

下半场的讨论环节围绕着“实地保护行动和政策倡议如何配合”“NGO在CBDCOP15期间的协调合作”展开。与会嘉宾就中国NGO如何更好参与明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BDCOP15)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具体可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同时也讨论了迫切需要开展联合行动的生物多样性议题,需要哪些资源作为支持。



海纳百川,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我们期待更多的力量汇入,共同践行本次分论坛的行动共识。

 

 

错过了这届精彩的论坛?

下拉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回看论坛直播





你可能还想看


论坛整体回顾



其他分论坛回顾



本届论坛主议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