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圆满修行精要】要让念头如波浪一般自然而然消退回水中

释迦.师利.嘉那 法藏 心文化传播 2019-08-25



在你认识本然状态的同时,要让所有粗重和细微的念头,保持无基础和无根据的状态,并在生起的同时被释放,正如同波浪自然而然地消退回水中。这是无上的要点。


大圆满修行精要

礼敬吉祥普贤如来


在此,我将以五个标题来陈述大圆满的口诀教导,即九乘次第①的顶峰阿底大圆满之《明光心要》的解脱忠告。


一、合格的弟子


一个合格的弟子已经从无数劫以来,积聚了广大的功德,除了上师和口头教导之外,没有其他的目标或念头,而且他拥有稳定的心和柔和的性格。就外在的层次而言,为了上师和教导的缘故,他可以牺牲身体和财富、声誉和地位;就内在的层次而言,他完全地信任、奉献于【共】的教法和九乘的上师;就内密的层次而言,这样的弟子完全地信任传授大圆满成熟解脱教导的金刚上师,并且总是把金刚上师视为活佛。就此而言,成为一个适合大圆满的容器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① 九乘次第:宁玛派把整个佛教教法划分为九个方面,称为九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瑜伽、阿努瑜伽与大圆满阿底瑜伽。这也是修行佛法的道次第。


二、具格金刚上师


一般而言,金刚上师应娴熟于教导、修持九乘的文字和意义。尤其他应具有充分的能力,从理论和实修的面向来教导大圆满之道次第。这包括从一开始,他能够就文字和意义两方面来区分涅槃的解脱之【基】和轮回的迷惑之【基】、基虚空和基展现,以及【含藏】②和法界之间的不同。在中间,关于修道的部分,他应能区分【立断】和【顿超】、思考的心和觉、识和智之间的不同。关于究竟的【果】,他应能彻底而明智地完整解释文字和意义,并能详述所有由三身和智慧所构成的外在名灿展现,是如何融摄入内在明灿【童子瓶身】③之中,而非一无所知。他应能彻底而明智地解释明觉如何占领法身之不变庄严堡垒;然后,解释两种色身如何从轮回深渊颠覆轮回。尤其最重要的是,具格的金刚上师在理想上已经圆满【立断】与【顿超】的心之状态与所展现的大力觉受,已经达到【法性遍尽】④的境界,或次佳的是已经把名觉带至顶峰。


注释:

② 含藏:音译为【阿赖耶】,其义为【摄藏】、【含藏】。宁玛派不共宗趣对【含藏】之义的区别颇细,《功德藏疏】中分有本义含藏、和合含藏、习气身含藏、众习气含藏等四种含藏。此处所说之【阿赖耶】不同于八识之一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指习气蓄积之基,以及一切异熟及种子的依存处。有时在名言中所说的【含藏】也易与法身之义混用,用来表示一切轮涅之基。大圆满实修时,辨明【含藏】是参辨中的一大课题。


③ 童子瓶身:【童子】指离诸生死、凋零衰老,【瓶】意指任运外缚裂解,【身】意指积聚一切智慧功德。因为具有这些意义,所以称为【童子瓶身】。

④ 【法性遍尽】:是大圆满【顿超】修道上的经验或四相之一,是指一切现象在唯一本性的曼达中净化,一切心所所造作的事物遍尽在法性中,甚至也无留存任何对法性的执着。其它三相是:(一)现见法性(二)悟境增长(三)明智如量。


三、传授的教导


在九乘之中,《大圆满明光心要》特别赞扬透过遭遇或透过听闻而获得的胜妙解脱。在此,我要以适当的先后顺序来加以解释。


四、教导如何被传授


当拥有强效灵丹妙药的上师和如同一只领受之容器的弟子之间建立了吉祥的连系时,即是传授教导的时机。首先,上师给予【修心七要】的必要指引,让弟子训练二元分立的心。上师先教导【修心七要】的纲要,接着详细地阐释,最后以概括所有的文字和意义来做总结。教导应该以如此的方式来解释,进而加以实际应用。


尤其,上师应该要求弟子达到高度稳定之无念的【止】。继此之后,上师应该给予弟子明觉展现的灌顶,使其成熟,为明光 大圆满做好准备。上师也应该传授藉由运用诸如《自生秘续》等的文字,来逐渐灌输弟子了解阐释传承⑤。上师尤其应该以直接和揭隐的方式来教导所有的文字和意义,让弟子彻底而完整地领受【立断】和【顿超】的甚深教导。


注释:

⑤ 阐释传承:三种传授方法中的第一种:三种传授方法:(一)以文字阐述的引导方法传授(二)直接方法传授(三)如旅客越山全盘携带之传授(契要传授)


前行



在领受以上所有的教法之后,你应该这么做:观想金刚上师在头顶之上或在心间,热切地呼唤上师,唤起诚挚虔敬的热情。把你的心和上师的心融合为一,再不离【止】的状态下,同时彻底地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在修行和世俗的背景下脉络中,仔细而谨慎地判定谁是最重要的,谁在感受喜悦和悲伤,谁是善行和恶行的作者。


在检视判定的最后,当你作出结论而判定心是最重要时,仔细地检视这个似乎活泼地生起而后消失无踪的心——在此心之中,心作为生起的基础和众多有意识的念头之间,似乎并无任何差异。刚开始,专注于有形的事物,仔细地探究这有意识的心是从何而来。它来自无生命宇宙之外的世界的某处吗?它来自有情众生、有生命的栖居动物,或来自自己的五蕴、五大元素或五根?它来自上至头顶的头发、下至脚底的脚趾甲的任何地方吗?


当你已经确定这有意识的心并非来自任何有形的事物之后,你像之前的作法那样地探究它是否来自无形的虚空,来自虚空的上方或下方,来自四大方位或四小方位之一?


如果你相信有某件事物起源自一个有形的或无形的处所,而且这个起源有其发生的过程,那么你要回到上师面前,彻底地用文字和意义厘清这个要点,然后再重复这项修学。


接着,如之前那般彻底地探究有意识的心安住的处所,以及它的出发点。


一旦你已经确定无法找到有意识之心有个起始处、安住处或出发点后,你要继续探究体验欢乐和痛苦、善与恶的主体,而此主体也是一切轮回与涅槃的种子。


就作为某件具体的事物而言,这个创造每个修行和世俗活动的心,是否拥有一丝一毫的外观、颜色、形状或尺寸?或者它不是具体的,如同一个开放、空虚的半空中般,完全一无所有?


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是,你彻底地探究这一点,直到最终确定这个既不属于具体或不具体、永恒或不存在类别的心,是既无基础也无根据为止


正行


保持本然的状态


一旦你已经彻底地确定之后,第二个部分是【正行】,即【立断】的修持。


在开始,如果你的身、语、意太过放松,便可能会偏离而进入一般的状态。所以,你的身体要采取【大日如来七支坐】(毗卢遮那七支坐)⑥的坐姿,尤其要挺直背脊⑦,并保持如一座雄伟的巨山那般自在。


睁开双眼,直接凝视广大的虚空,并保持如一面平静无波的汪洋那般自在。


四种含藏⑧是心迷惑的基础,而三种无明⑨则是迷惑的因缘。这四种含藏和三种无明是在迷妄生起各种粗重或细微的念头期间,连接风息和心之状态的所缘因素。在每一个刹那,都有觉察的品质,它既是空虚的,也是觉察的,既不受到任何念头的改变,也不受到任何念头的腐化。只要保持这个本然状态,住于其中而不偏离它,这是无上的要点。


当你处于这种本然状态时,会有感官的印象——六种识的对境,它们既粗重又细微,以各种方式栩栩如生、畅通无阻地显现。即便如此,也不要偏离自生明觉的自性。


当你维持这种相续时,这种空虚且觉察的明觉表现,可能会以各种不同粗重和细微念头的形式显现,但是你不该像较低层次的道乘那般排斥它们,也不该如菩萨教法那般转化它们。


在【心部】、【界部】和大手印系统的教法都告诉我们,修行的核心在于籍由深入探究粗重与细微念头的本质,让它们处于本然状态之中,而使它们自然而然地消失。虽然这些教法如此说,但它却直接触及到大圆满的见地。所以,这是极为重要的:在你认识本然状态的同时,要让所有粗重和细微的念头(生起为空虚且觉察之明觉表现的念头),保持无基础和无根据的状态,并在生起的同时被释放,正如同波浪自然而然地消退回水中。这是无上的要点。


注释:

⑥ 【大日如来七支坐】:(一)双腿金刚跏趺坐(二)背挺直(三)手结禅定印(四)视线朝鼻尖方向向下(五)微缩下巴(六)肩微张,如鹰之双翼(七)舌尖顶上颚

⑦ 挺直背脊:能使微细的气在微细的脉中顺畅流动。此身体的微细系统与心的活动密切相关,传统上说心骑在气之上,如人骑马一般。

⑧ 四种含藏:《功德藏疏】中分有本义含藏、和合含藏、习气身含藏、众习气含藏等四种含藏。

⑨ 三种无明:(一)同性无明,是指心性自己;(二)俱生无明,指不识其本来面目者;(三)遍计无明,指自显而执为他者。


(待续)


——   摘自《大圆满之歌》



更多相关教言:

【宗萨钦哲仁波切】不要滥用金刚乘作为建立巨大自我并加强轮回染污的工具!

【第二世卡卢仁波切 】当今对于弟子与上师的关系以及虔诚心的概念,存在许多误解...

【丹津 . 葩默】我们必须洞察每件身、语、意造作的背后真正动机

【第二世卡卢仁波切 】当今对于弟子与上师的关系以及虔诚心的概念,存在许多误解...

【宗萨钦哲仁波切】去训练这种"没有经过捏造"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果您读此文受益,随喜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