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萨欽哲仁波切】《究竟一乘宝性论》讲义 (2) —— 既然本性是空性,佛陀又为什么要我们持戒?

宗萨欽哲仁波切 法藏 心文化传播 2019-08-25

宗萨钦哲仁波切

日期:2006年 5月 13日

地点:台北车站五楼演艺厅


要能够熟悉空性,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实在有点困难,连「空性」这个词本身都相当难以理解。这可能是因为在情感方面,大家其实蛮难接受「一切都是空」。一般来说,在情感上,大乘的行者比较能接受的是:有佛性存在,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听到很多这样的话,譬如:「你的心就是佛」、「你的究竟本性就是佛」。所以至少在情感方面,我们比较能够接受的是,我们有一个本来很善良、很好的东西。

但是大家随后会发现,在《宝性论》后面就会提到,要能够深入了解它的意思其实蛮困难的。我认为,大家一般所用的逻辑,基本上在这里,对于了解这部论来说,都是不成立的。但对于已经研习过中观的人,这个《宝性论》的教法倒是能够非常圆满的契合。

就像这样子,假设杯子是脏的,那么我们就比较容易去想:「假设把脏杯子洗干净,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过去看过很多次干净杯子的模样,所以大概可以想像,把它洗干净之后应该会是什么样子。

按照比较世俗的讲法,就是一个脏的杯子,加以清洗,然后有干净的杯子,有那些灰尘、清洗的过程。我们蛮能接受「只要去洗它,杯子就会干净」这个看法。灰尘、污垢是可以被看到,也可以被洗掉的。我们也知道污垢不是杯子的一部分,污垢是从外面沾上去的──从外面染污了这个杯子。第三点,我们知道它是暂时的现象。第四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知道灰尘是可以被移走的,是可以清掉的。因此,在逻辑上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用肥皂、清洁剂把它洗掉,灰尘就会离开茶杯。

但是如果要叫大家去想一个干净的杯子,一个没有经过清洗的杯子,完全不去想灰尘,就直接去想这个干净的杯子,这就很困难了。你如何证明有一个干净的杯子存在呢?如果你完全不提灰尘染污,直接就提有干净的杯子存在,你该如何证明呢?这样的讲法很难进行。这就是我们昨天提到的,「净除之后的结果」。我们要讲净除什么东西、净除的过程、和净除之后的结果,和净除有关的,这样去讲就比较简单。但如果直接讲结果却完全不提「净除」这个词或这个概念,这样直接去讲结果的话,就相当困难。就像这个杯子,要讲脏的杯子、干净的杯子,然后清洗的过程,这样其实也已经相当困难。以上只是一个譬喻,现在我们来讲它的意思。

我们是有染污的。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所以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有染污。当然不是指在场每一位都一定有染污,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清楚:我们都有染污。再来,我们多多少少也知道,染污是暂时的,染污不是真正的自己。这个很重要!这些染污是可以被移除的,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子讲。那么难的是什么呢?当这整个染污被净除之后的结果,那个是比较难加以说明的。难在哪里?如果你完全不提「染污」这概念,就要跳去讲「移除染污之后的结果」,用这种方式来说明,当然非常困难;纯粹只讲清净的结果是很困难的。

再以譬喻来说,要讲一个干净的杯子,倒还容易去想,因为至少我们还有个参考点在。干净杯子的模样,我们看过了很多次。但是,要想像一个完全没有染污的状况,要去想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讲,就相当困难。它是难在,如果我们完全不提染污的状况,直接讲结果,这就是在没有参考点的情况下进行了,所以会相当困难。因为我们大家并非曾经证悟过了一次,然后再来证悟个第二次,「证悟过」就代表了至少还有个参考点在。我们目前所有的都只是一些象征性的例子,像是佛、观音等等。

在刚开始的时候提过,要成为大乘行者,了解佛性是很重要的。但是要能够习惯于「佛性」的这种想法,习惯于这种思考,本身就很困难。因为如果我们一进行逻辑分析,参考点就会出现。一般而言,谈到「参考点」,至少会有时间、空间这两个参考点,但是用这些参考点来讲佛性,基本上就有很大的难度,不太行得通。现在的问题是,知道染污除掉之后的状况,这到底重不重要?

我刚刚说的方式,严格上来说还是不对。我刚刚提到的是:当染污除掉之后,留在那儿的是什么东西?实际上弥勒菩萨不是这样说的。弥勒菩萨是说,基本上,染污就不是佛性;这是蛮古典的一种教法。就是老师先讲一个东西,然后大家大概有了初步的了解;一旦你初步了解之后,老师就立刻会说:「你刚刚了解的这个东西是错的!」然后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早先提到,当染污除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在那里?这个句子本身就有它的错误。错误在哪里?因为你说染污「除掉了」,这个「除掉了」有一个时间的概念在里面。所以,严格地依照弥勒菩萨的观点,这样的讲法是错的。但是,我可能还是要用这样的讲法来教大家。

然后第二句话,又讲了染污跟佛性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样子讲也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谈到佛性,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染污」这样的概念存在。甚至比较应该说是染污出现之前的状况,有一点点像这样。这是相当相当困难的!但是在逻辑上来说,如果各位已经稍微熟悉中观教法的话,对于后面这些就会比较容易接受,它的帮忙很大。现在我们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讲佛性呢?基本上整个论的主体就是在谈佛性,就连谈到佛、法、僧三宝的概念,如果缺乏佛性的基础,也没有办法建立起来。

现在开始接受三个问题。提三个问题,请大家尽量针对刚刚讲的重点来发问。

问:针对仁波切刚刚讨论佛性的例子,仁波切是用茶杯和脏茶杯来做例子,我们可不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认识佛性:好像是波涛汹涌的海浪和风平浪静的海面,它们的本质都是海水。海水从来没有改变过──在波涛汹涌的时候,海水没有少一点;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海水也没有多一点。海水一直在那边,而我们的佛性也一直在那里,没有什么波涛需要去除的,也没有什么波涛清除之后的状况?

答:这也是很好的例子。在后面的章节里也会提到类似的例子,特别是在介绍佛功德的那些章节。用海水为例和用杯子为例,两者有个差异点在。一提到海浪,大家会立刻想到,海浪是海的一部分。但是我之前举的例子,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到的是尘垢和茶杯的本身,尘垢是要被抛弃的,本阶段的重点在此,所以举的例子不一样。

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说,用茶杯和必须抛弃的灰尘为例子,这样的讲法对学生比较重要。但是对于修行已经有相当基础的人来说,听到用茶杯做为例子,可能就觉得这种讲法不太究竟。用茶杯做例子,每一次讲起茶杯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单纯的只讲「茶杯」,而完全不提「干净的茶杯」或是「肮脏的茶杯」。但无着那一派的人在讲茶杯的时候,就是既不提肮脏的茶杯、也不提干净的茶杯,他们直接就讲「那个茶杯」;这就是我们在诠释他们的教法时所遇到的困难。还有其他问题吗?


 问:什么样的染污可以被移除掉?如果染污由心所造作,那么「即心即佛」,还有染污、心、和佛的关系如何?请仁波切阐释一下。

答:所有的染污都可以被除掉。虽然所有染污都可以被除掉,但是我们在《宝性论》的教法里,基本上不提这些染污,也不提要如何把染污除掉。

我手上拿的面纸代表染污,跟另一个手拿的那个皮革制品不一样,染污现在把皮革整个包起来。在《宝性论》里,我们是直接谈皮革,到底皮革上面有没有那层染污在?我们不管!但是对我们大部分的人来说,很难不去偷看一下到底里面的皮革长什么样子。假设皮革上面盖了一层染污,我们一定要动一动那层染污,想偷看里面是什么东西,这样又回到了「移除」这个动作。现在问题就是说,我们目前好像有点浪费时间,为什么不把所有时间花在怎么样用力地把那个染污去掉,却花很多时间去讲连想都很难想像的东西呢?可能是因为我们比较笨一点,所以根本也不必这样做。但是如果遇到聪明一点的学生,可能就会有一些问题,产生很多的疑问。譬如说:那个染污可不可以被移除?这是非常好的问题。然后呢,把那个染污除掉之后,剩下的是什么?这是个大哉问!

如果是龙树的传人那一派,他们一定是回答空性、空性,不管什么都是空性。如果把那个染污除掉,剩下的就是空性。但是这样回答有个问题,有个危险存在,因为如果你不够仔细的话,会误以为空性是以下这种情况:我们把所有染污都除掉了,那就像是火烧干了,或水蒸气蒸干了一样,什么都没有了,一片虚无,那样的空。这也是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我刚才曾提到,在所有染污移除之后,我们就「成为」了某种状况。应该不是用「成为」,应该用「回到」可能比较好,「回到」我们原来的本无一物,什么也没有的状况。所以直接谈我手上这个真正的皮革是很重要的,不管那上面有没有染污在。

根据无着菩萨的传承,根器较为鲁钝的弟子,会花较多时间学习如何把染污移除干净。但对于根器较利的上根弟子,就可以直接接受这种教法,直接去认识皮革本身。就算皮革上面还有暂时的染污包裹住,那些包裹对于行者也已经没有太多作用。那个皮革是什么呢?弥勒菩萨在此用了很多形容,包括卅二相、八十随好、佛的十力等等,还有无见顶相,有轮辐的手等等。

现在又可能引发另一个疑惑:「这种讲法不就像是印度婆罗门教之类的讲法,说是在心间有个小尊的佛像,或是现出某些高贵的征相等等呢?」两者完全不同!所以就连这样去讲也有相当的难度。现在我们就要进入本文。

昨天提到七个金刚句,它是难以言说、难以思惟的,就像金刚一样。七金刚句的第一个是佛,现在要讲一下,为什么它是用这个顺序。它的顺序为什么不是先讲僧、再讲佛,然后再讲种姓?因为大觉者佛陀转了法轮,所以祂是一切法的根源;由于法的追随者是僧众,由法生出僧众,所以是先法再僧。僧众依法而行,证得其本来的种姓,有这样的顺序在。

但这里的「证」,并不是「获得」的意思。所以佛陀传法,依法而行才生出僧众。我们说僧众修行佛法,意思是什么?僧众依法而行,基本上是证到他本来的种姓,证到我手上拿来做比喻用的那一块皮革。「证得」的这个「得」字,严格来说并不正确。僧众透过修持证到了本初的种姓。换句话说,所谓道上的进步,正是指你在自身的种姓方面证到了几分。这可以透过很多种方法,譬如,上师对弟子说「你具有如来种姓」,可能当上师对弟子这样说的时候,弟子就能这样相信。这个弟子认为,虽然我目前还没完全证到那个程度,但是我相信老师这样的讲法。这种相信的本身,可能就是弟子所开启的一点点如来种姓,而他证入佛种的第一步就已经跨出去了。

我们举例来说,假设你从一出生就得了黄疸病,然后你去看了一个不是太好的医生,医生就给了你药,让你移除掉黄色的海螺。

但是弥勒菩萨和无着他们却不是这样做,他们会直接要你了解,那个海螺本来就是白色的。他们不管你看到的是什么,他们就是直接跟你讲,那个海螺是白色的。不管你是透过累积功德的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让你能够相信到,那个海螺真的就是白色的。在你最初生起那么一点相信的时候,就是我们所称的,开启自身如来种姓的起点。

现在要问一个问题,下面哪一个是比较对的句子:「这是一个白色的海螺」和「这不是一个黄色的海螺」,哪一个是比较正确的陈述呢?乍看之下,好像两句都对,因为是白色就不会是黄色。但是哪一个讲法是比较有价值的呢?第一个讲法。为什么?因为「黄色」跟白海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一开始干嘛要提个「黄色」?大家听得懂我讲的意思吗?

我们现在还是要讲七金刚句的顺序,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刚才讲到开启种姓。在讲了种姓之后,我们才讲证悟。当你发现有这个种姓存在,你才会做什么事?你才会把那个染污除掉。染污除掉之后,当然就是证悟了。证悟之后是什么呢?是不是像水蒸气蒸干的样子?或是火烧尽了的样子呢?不是的。所以为什么第六句讲的是功德。然后这些功德有没有什么用处?是佛自受用呢,还是我们大家可以分享一点好处呢?有用处,那就谈到了第七句:佛的事业。所以有这个次序是很重要的。

你可以说佛、法、僧是因,开启种姓和证悟、功德、事业是果。但是你也可以说佛、法、僧是果,然后下面的四个金刚句是因。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文中有广泛的叙述。把佛、法、僧当作缘,把自己的俱生种姓当作因,这一点如果大家听不懂的话,也没有关系。我们先休息一下。

〈中场休息〉

刚刚下课的时候,我抽考了一些学生,考了两个男学生,可能他们太累,讲话好像植物人似的。所以在深入探讨下去之前,我需要进一步说明,如果有任何问题一定要问。

早先提到,目前我们所用的语言文字,都是二元对立的,都是相对的语言文字,所以无法直接证明佛性是存在的,但至少可以证明,染污是可以被完全净除的。对我本人来说,这点就是用来了解佛性的好工具了。如果只是说,我们内在有佛性,佛性有很多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放很多光明等等,如果只是这样讲的话,我认为会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听了之后,只单纯因为「是伟大的仁波切在开示,无论他讲什么,我都深信不疑,非常有虔诚心」,所以就相信了;第二种反应是,完全不能相信他讲的东西,就像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似的。

因此,要把我们彼此的频率调到差不多的时候,才能够讲净除之后的结果。请各位看看,针对刚刚的开示,有没有问题要问?以我的立场来进行这样的讲解,对大家来说可能有点不公平,因为你现在听到的,就好像是为了要证明我手上拿着的这个塑胶牌是存在的。虽然目的是要证明塑胶牌的存在,却又不能直接告诉你它是存在的,而要绕个弯去说,因为另外的那个皮革是不存在的。由于证明了那个皮革不存在,所以间接证明了这个塑胶牌的存在。 问:大自然是不是佛性?

答:不能说大自然不是佛性,这样讲是因为,日出、日落、地球自转这些是外在现象。实际上这个论的重点是放在自心,从能观者的角度来看,假设没有一个可以看日出日落的人在,没有能知道地球自转的一个主体存在,当这个主体不在了的时候,谁知道有地球在转呢?谁知道有日出日落呢?所以重点不是放在外面,重点是放在自己。能够觉知日出日落的主体是这个人,这个有情,在广义上来说,这些有情的究竟本性就是佛。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证明这一点,如何证明这些有情的究竟本性就是佛?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就是:去证明这些染污是可以被净除的。

我觉得现在可能又有个情况出现了,就是当我提到「一切有情的究竟本性是佛」的时候,大家心里可能会想,「噢,那个佛就是指铜做的佛像」;但我说的不是那种铜像的佛。梵文所讲的佛是指「觉者」,基本上是指没有染污的状况,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佛,而不是指那个金或铜塑造的佛像,也不是指某种神圣的东西。

所以从早上说到现在,重点在于,我们唯一能够拿来证明的逻辑就是:染污是可以被净除的。当佛性被染污遮蔽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谓的无明众生。有一些众生设法把染污移来移去,这些人就是我们所谓的行者、瑜伽士、瑜伽女等等。当染污被移掉了,这个就是证悟。这里面有一个连续性在,连续性就好比是我手上拿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呢,不管你有没有把上面的染污拿掉,它一直都在那里。染污就算停留在上面一万世,很多辈子停留在它上面,佛性也不会发出怪味。在染污开始移动的时候,佛性不会有任何的变异。当染污被移掉之后,佛性也不会有任何不同,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就是所谓的「续」、「相续」、「无上续〈即宝性续、宝性论〉」。那我怎么证明这个存在呢?对于那些被许多遮蔽障碍住的众生,我要怎么样向他们证明佛性的存在?唯一的方法是跟他们说,那些障碍都是可以被移除掉的。

问:您手上一直拿着的这个东西,代表相续性、佛性的这个东西,它一直在那里,是不是代表常、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是因缘和合的东西?

答:它绝对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希望大家有机会把整本论听完,你必须要把整本论听完。昨天提过,那个东西不是无常的,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有常的。困难之处在于,谈到「常」或「无常」的时候,实际上有时间的概念在里面。当我们讲到「常」或「无常」,实际上又回到了刚才提到的染污。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在进入第四个金刚句「种姓」的时候,会讲到更多。你在那里会听到像「佛性」、「非因缘和合」等字眼。我作为老师、我的译者,还有各位作为听众,都有一个责任,当我们听到这些字眼的时候,无着和弥勒菩萨他们并不是说,它是我们认为的「有常」的概念;他们只是说,它具有不变异的功德。你还会再听到这个道理,特别是在功德那一品的时候,现在就会再听到了。


我们先讲佛。这里有一个困难,妳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佛既是我们皈依的对象,就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我们如果对他有一丝怀疑的话,为什么还要皈依他呢?所以要皈依的对象应该是不可变异的。今天你相信他,明天他可能又生气了,这样子会变异的对象,怎能做为可皈依的对象呢?假设我们讲的种姓,我们自己的种姓会变异,那我们所依的道、所修行的东西,今天你修了什么东西,到了明天,对于那个新的、产生了变化的种姓而言,过去所修的道可能都付诸流水,不一定真的有用了。所以说,种姓如果会变异,就很难依它来起修任何东西。

谁是佛?在刚开始,佛是不生;在中间,佛又不住;到最后,佛也不灭。所以因缘和合法的「生、住、灭」三个基本特征,和佛根本了无交涉,因此佛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仔细听,这边很重要,佛和「神」或「上帝」的概念不同,他绝对和我们现代人讲的基督教或回教的「神祇」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两者听起来有一点相似,譬如说,基督教基本上不会说他们的上帝会死,所以在「不灭」的方面还蛮相似的,但我不认为基督教徒会说上帝现在不存在。所以有神论所谓「上帝」的那个神,和佛教中所谓的「佛」,后者那种非因缘和合,不生、不住、不灭的概念,和有神论所讲的神的概念,完全不一样。这里有一点困难,所以想知道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可以接受吗?

问:我有佛性,众生也有佛性,所以佛性是一还是多?

答:它不是一也不是多。你对于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觉得很困扰?

 问:作为一个哲学思考家,开始觉得困扰。

答:其实就像早上讲的,我们如果要直接谈佛性,却完全不谈染污,简直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当你问我的佛性、他的佛性、还有其他人的佛性,基本上是假设了有一个我在、有一个他在和其他人在。这就好像,你在房间里隔了很多小隔间,然后这个隔间归你、那个隔间归我、另一个隔间归他,用小小的墙把空间隔开。把这些小隔间打掉之后,粗略来说,你还是会说「那一个空间」,实际上,空间就是空间,不能说是一个空间或多个空间。

问:这是不是像昨天讲到的第四个金刚句「种姓」或「家族」?

 答:就像周威龙提到,为什么要用「如来藏」、「佛性」等不同的佛教术语来解释这点,之后还会再提。我们要谈论一个东西,又不用一或多这些概念加以描述,这样做相当困难。数目、大小、形状,这些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描述东西的时候,要把这些概念从我们的语言中拿掉,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像Jason的问题,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回到我回答的方法,为了解决「一或多」这个问题,就要移除一、二、多,把这些概念全部除掉,光这么想都非常困难。所以,佛陀有一个功德是「非因缘和合」,紧接着下一个功德就是「任运成就」。我很喜欢弥勒菩萨这边的着作,因为在着作里面用了很多正面、建设性的字眼。相对的,龙树菩萨的着作里,就用了很多「非」、「空」、「不」这些否定的字眼。弥勒菩萨说,佛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然而却任运成就,成就什么?成就各种各样的觉悟功德,诸如三十二相,乍听之下好像互相矛盾,我会试着来解释,之后还会再谈到这个概念,请大家专注在这个地方,这点蛮重要的。

这个净除之后的结果,净除什么?消灭掉二元对立,是不是?消灭二元对立就是消灭一跟二、短跟长、好跟坏,所有的二元分别全部除尽,剩下的是什么?它并不像火烧尽了那样,那剩下的是什么呢?我们这里讲的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然后佛的十力、四无畏,也就是说他有很多的功德。那不是说已经消灭了一切,一二三都没有了,怎么又跑出了三十二相?三十二不又是个数字吗?所以这就是很困难的地方。你知道,如果是中观行者,他们会怎么说?到了这一步,已经离开所有的言语诠释,不可思议。但弥勒菩萨很慈悲,所以他又把这些放回来。

我们就从三十二相中选一相。首先,我们想到三十二相是非常殊胜的,能够让佛非常庄严,好比我们选一相:佛的身高跟他两手平伸时是等长的,这种相应该是很殊胜的吧?但你看到这种比例,不会想到箱子吗?假如一个人的长短比例像箱子一样,怎么会好看?先不管这一相,我们再看下一个:佛的耳垂长到可以碰到肩膀。如果你要约会,你会找这样长相的人约会吗?佛的广长舌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都盖住,你会带这样的人去餐厅吗?所以回到三十二相,这些每一个相好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代表无二,所以说都是无分别的,破除了我们对于美丑、长短等等一般众生的概念,这就是所谓「任运成就」的意思。

「任运成就」的这个「任运」,在中文里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任运」是什么意思吗?大家听到「任运」这个词,会不会有「毫无任何造作」、「没有任何努力」的感觉?大家知道佛为什么会有任运成就这种功德吗?意思就是说,你做任何的努力,当你有二元对立的时候,你就有了这种努力。你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做了一些努力。你有一二、美丑,你就有努力。所以你消灭了一二,就再也没有任何的努力,那就任运成就了功德,它永远一如。

下一个很重要,在座受过大圆满、大手印教法的人,可能认为我这里在谈大圆满、大手印,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只是在谈大乘的《宝性论》。我们在讲佛,所以我现在是在跟各位讲佛的这一段。佛的第一个功德就是「非因缘和合而成」,第二个功德就是「任运成就」,第三个功德很重要:「不依他」,是独立的。本论的每样东西都跟中观不一样,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第三点,也就是说,证悟佛果的这件事情,只能够由佛自证,不能够依外力成就。

大家脑袋里一定有非常多的问题:那佛、法、僧、上师怎么办?你们知道吗?佛、法、僧、上师他们不能给你这些东西,你也不需要他们把这个给你,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有了。那么上师他们在做什么事呢?他们帮你把染污移除掉。但你的染污跟你的本性是毫不相关的,就算一千个上师来帮你把染污移除掉,你的本性也从来没变过。所以证悟的境界,只能透过行者自证。


第四个功德。由于前面三个功德,佛陀可以了知一切现象的本性;因为他了知一切现象的本性,所以佛陀对于一切仍然在轮回中的有情,有着无量无边的大悲。佛陀的智和悲,就好像剑和金刚杵,驱除了众生的无明和痛苦,我们向这样子的佛陀来顶礼。所以弥勒菩萨就介绍佛陀的这些功德,然后向佛陀顶礼。现在请大家问问题。

问:现在我们在讲「相续」,这个相续是从一生到下一生,那它本身有没有一个开始?

答:就算是讲到相续这个连续性,也还是有参考点的染污在;在染污的境界里,就有生死这些现象。它有点像是,太阳在云后面,被云遮住了。云在太阳那边,有时候遮住太阳,有的时候离开太阳,但是太阳的阳光却都是一直在照耀着。当云层出来,挡在我们跟太阳之间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间断的状况,就是有的时候有太阳,有的时候没有。我们提到太阳时,说太阳是有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是因为有云层存在的关系。相对于云层,太阳的光是连续的。假设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云层存在,你就不会说太阳「连续」在那里发光,因为在此情况下,就连「连续」这层概念也都没有了。我们现在暂时先不管这一生、下一生。这个佛性、这个种姓,从佛性的角度来看,它根本连轮回和涅槃这些字眼都没听说过。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问:关于时间方面呢?

答:刚刚提到了,因为有云层在,所以才有时间的概念。它跟空间的概念很像,时间是另一个染污,它非常明显的是另一种染污。像你花了一个晚上待在摆了极柔软沙发的卡拉 OK房间里,时间就过得飞快。但如果是待在监狱里,即使只有一小时,都觉得时间过得非常缓慢。所以时间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东西,它是心所造作出来的现象,这个是需要消灭掉的。当时间这种染污被消灭掉,你就不再会有「过去我曾经不是佛」的问题。

问:佛性是不生、不住、不灭的,就像我们看桌子好了,我们刚开始学佛时就会觉得那是桌子,看到亲人,我们就会觉得那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就会有所执着。但是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说,其实那些东西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树、没有桌子,其实它的本性是空性。所以佛陀为什么要我们持戒?要我们相信他所说的?我们要依照这样子去修行,才有办法跟佛陀一样,不生、不住、不灭,是不是要这样修行?

答:回答这个问题要小心一点。是的,时间是相对的,究竟上来说,是没有时间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有很强习气的人而言,时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真实的。如果你想知道,想测试一下,自己对于时间是不是有很强的执着,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办法。你可以试试看不吃午餐、不吃晚餐,如果你这样做觉得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你就可以开始修无生、无住、无灭。假设你跳过午餐、晚餐不吃,就觉得快要发疯了,那你对时间就还有习气在,只要有习气在,就还是在轮回的众生。所以我建议大家,要有这种热切的渴望,能够超越自己的习惯、习气。假设你跳了几餐不吃就觉得很饿的话,那么想要超越这种现象,所用的方法就要很小心。所以你应该要吃午餐,而在吃午餐的时候,了悟到午餐是空性。

问:仁波切告诉我们,不要把证悟想成是水蒸发跟火熄灭,那我们能不能把证悟想成是火烧尽呢?

答:可以,因为那个就不会再回来。

问: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很准确地定义染污就等同于二元?

答: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十地菩萨们没有染污,可是他们还有二元。现在不要去讲那些东西,太复杂了。

问:第三个问题是,染污的众生没有办法去觉受、了解到佛性,所以染污众生所看到的佛陀的三十二相,跟佛陀任运成就的三十二相,事实上是两件事情?

答:化身的三十二相是报身的三十二相的反映。在《金刚经》里,佛陀曾经提过,若以色见我,此人有邪见,不能见如来。所以当然,如果说有人是以三十二相来观佛的话,这个人是不能真正见到佛的。这样说又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不断遇到同样的问题,有点让大家沮丧。

我只能够教大家的,就是说明它不是什么,希望藉由说明它不是什么,或是说什么不是它,透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自己去发现它是什么。因为要讲什么不是它,所以我们运用了这些语言文字。但若要直接讲它是什么,却没有可以运用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在讲佛性的时候,没有太多可用的工具,没有什么言语可以拿来用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以花很长的时间来说明,要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候,来净除这些染污。那实际上是个很好的方法,很好的技巧。记住,就算在禅修的时候,上师教你如何修禅定,我们就照吩咐修了禅定。修了禅定之后,就觉得很沮丧。你过来跟上师说,我没有办法修禅定,我散乱得一塌糊涂。如果这个老师很聪明,他就会说:「嗯,你这样修得很好!」所以,只要行者知道了什么叫做「散乱」,那就有希望。在一段时间之后,迟早有这么一天,可能快也可能慢,但这个行者已经有了很好的机会,了解到什么叫做「不散乱」。要不然对于我们这些人,我们普通时候的心是完完全全处于散乱状态的。对于这样完全散乱的众生,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教他不散乱呢?你只有这样教他,透过禅修,让他发现自己是如何的散乱。上师会跟弟子讲:「嗯,很好,你终于发现自己是散乱的了!」所以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很多关于禅定的开示。你要很小心、很仔细地听上师讲的话。除非那个上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上师,而且在那个当下,刚好你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虔诚心,那才另当别论。

好,什么是禅修?禅修,基本上是含有「专注」的概念在。专注,基本上就是代表不散乱。然后你听了禅修上师的这个指示,他从来不会教你什么叫做不散乱,这一点非常难教。只有那种非常非常伟大的上师配上了非常非常伟大的弟子,才会有这种直接开示的情况出现。那么其他的上师一般要用什么方法来教呢?他们永远在教弟子认识「散乱」──像是「基本上这个就是散乱」、「不要散乱」、「假设你这样做,那个就是散乱」等等,他的目标就是叫你不要散乱。我没有办法向你显示出那个不散乱的经验,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个示范,让你知道当散乱被移除掉的时候,散乱被消灭的时候,那个短暂的经验是可以被显示出来的。譬如说,教你看那个杯子一秒钟,就像这样子。

所以,《宝性论》所谈的佛性,基本上是属于不可以用言语去谈的东西。我再多讲一些,前面的第一段就结束了。因为佛陀离于因和果,所以他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因为佛陀没有任何的努力,所以他任运成就。佛果只能透过自证而得,不能够依外力成就,所以佛是独立的。这三点,就是我们所谓的遍知。将来如果别人问你佛的遍知是什么,就是这三点了,这差不多就是究竟的答案。由于有这个遍知,所以就有了救渡众生的的慈悲心。接着,佛陀还有救渡众生出轮回的威德力。这八个功德里面的前三个,就是佛陀的自利功德。第四、五、六个功德,就是佛陀的利他功德,下面还会再进一步细说这些功德。现在又到了下课时间。


〈中场休息〉


佛陀离于一切染污的漏失过患,完全离于所有因缘和合染污的过患,因此佛陀没有害怕、不确定性的过患。佛陀是离于因缘和合的,所以佛陀是离于一切有为的动机、意向,离于身语意的一切造作。其他众生所讲的话不能生出佛来,因此佛陀是独立的。佛陀知道一切有情众生都本具这些功德,佛陀有这样的遍知。佛陀也知道,就算众生都本具这些功德,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有这些功德,佛陀的这种知就是他的慈悲。佛陀有大威德力,能让众生了悟自己的佛性、功德,佛有这样的威德力,能让众生开显自己本身的佛。因为佛有这样的威德力,所以现出种种事业。

现在我要再更详细、更深入地讲解,因为这个主题含括的层面很多。好,现在我要讲的主题是皈依和加持,你们比较喜欢哪一个主题?喜欢皈依的请举手。好,放下,喜欢加持的请举手。好吧,众意所归,我们来谈加持。这个很重要。

加持是怎么运作的呢?如果你了解刚刚所述佛的功德,那么加持就会起作用。首先,如果你没有种姓的话,加持就无法起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佛性的话,加持就没办法起作用。这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讲加持,它的概念是有另外一个人把加持给了我们;我们平常都这么想加持的意思。实际上,要讲真正的、究竟的加持是什么?那就是你具有这种种姓,不需要向外祈求得到这个加持。你就算经年累月祈求,也不会得到更多的加持。这里所讲的是究竟的加持:佛性。就算你很多辈子以来都忘记作祈请,你的加持也不会减少。这个主题很大,我要仔细想想怎么来讲。

在这里,弥勒菩萨向佛顶礼。我们向佛顶礼并不是因为这样会让佛高兴。我们知道向佛顶礼会得到加持,其实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我们向佛顶礼,可以净化染污、累积功德。就现在来说,比较简单的讲法就是得到加持。再回到我们最喜欢的例子。真正的佛种姓是大家本具的,所以我们向佛顶礼,因为可以把染污净除,或说可以累积功德。究竟上来说,这个意思是要来发现它,所谓的累积功德就是发现自己本具的佛性,这是真正的功德。

但现在还有个问题,我们是在向另一个佛顶礼,这另外一个佛是谁?早上提到日出日落,要能看到日出日落,一定要有个能观察的人存在,就像那样。向佛顶礼的时候,一定有个有虔诚心的人或有情存在。他看到佛,或是他观想佛,一定有这样一个主体存在。现在我要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可能会帮助大家了解外在的佛是谁。例如,释迦牟尼佛,对你我这些佛教徒来说,他是伟大的英雄。但对提婆达多来说,他不是英雄。提婆达多是无法看到佛功德的人。这告诉我们什么讯息?这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我们的感官出来的事物。这个伟大发光的佛陀,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实体,而是在个人心中存在的,因此提婆达多无法看得到你我心中存在的状况。假设佛陀是实际外存的实体,那提婆达多跟我们所看到的会是一样的。我们后面还会再解释这点。

这个地方要提一下寂天,虽然他是另一派的,但我现在要借用他的东西来进行讨论。在第一天有说到,当一剎那间无条件的悲心生起。我们可能本性邪恶,做了很多坏事,但在一生中还是会有一些剎那对与自己无关的众生生起无缘大悲、无条件的悲心,这种悲心从哪里生起的?我这个例子举的有点差,但是可能会有效。大乘的人认为遮蔽障本身有些漏洞,那些障垢上有些小漏洞,因此佛性的光芒会偶尔露出来,当然我们那些串习又会生出把那些漏洞补起来。有趣的问题是,障垢上为什么会有小洞?这些障垢上的小洞就是我们所谓的功德。

功德是个很奇妙的事情,例如有些人竟然可以很畅快地吃臭豆腐,他有吃臭豆腐的功德。能够享受那么臭的东西,真是不可思议!因此可以想像,这种人基本上不太容易饿肚子。所以,功德基本上是好事。当然,享受臭豆腐的功德还不需要用到揭露佛性的功德就能做到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功德能让人享受臭豆腐。这样也许很好,说不定他是修一味的金刚乘行者,所以能进入一味的三昧,也有可能他的前世是很久以前喜欢闻裹脚布的中国男人。

如果能给予无条件的悲心,这就是露出佛性。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这些洞存在,只是每当这些洞一出现,就立刻被遮住了。一剎那间无条件的慈爱出现,一剎那间的忍辱出现,或在一剎那间出现一种:「我到底在这里做什么?」的真诚出离心。

所以漏洞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露出时变成一种形相,对我们来说,这个形相就是悉达多,一位令人赞叹、像英雄一样的王子。令人想追随他的脚步,追随他的教法,模仿他,了解他讲的是什么。最后,你会想要像他一样。所以现在发生了什么事呢?你那个漏洞变得越来越大。但也别忘了有些专门负责维修的人员在那边,想要马上把洞补起来。所以你现在顶礼悉达多,其实是在向你的漏洞所露出的那个光芒顶礼。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佛果一定要自证,无法经由他人给你。因为你我的脑袋里想的悉达多,其实是自性佛的反映,所以究竟上,悉达多不是究竟佛。我这是针对目前所讲的佛。所以你记得吗?悉达多是生出来的,他住在某个地方,进入般涅槃,所以他是化身佛。但真正的佛是「净除之后的结果」,没有开始、中间、终结,他有所有一切佛的功德,有一切威德力和事业。内在的佛露出,出现悉达多,这个悉达多传授了法门。他不是传一、两个法门而已,足足传了八万四千个法门,有如此的威力,这个内在佛非常有威力。


问:仁波切这两天谈的好像是,如果 A 不存在, B 就存在,但是A 跟B 有什么关系呢?对我来讲,就像是说臭豆腐的不存在,热狗就会存在,这是什么样的关连?

答:我完全赞成你的讲法, A 跟B 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证明 A 不存在不代表证明B 存在,但是佛性跟染污并不是A 跟B。杯子跟脏杯子,那个是A 跟B?

问:对我来讲这两个是不同的东西。

答:你确定吗?那为何要洗呢?

问:其实不需要洗杯子。

答:我同意,不必要洗杯子,那有没有必要洗灰尘呢?尤其是杯子里还放过臭豆腐呢?

问:为何把染污去掉后就是佛性?例如,为何把黄海螺去掉就是白海螺?这个部分只能靠相信。可以用逻辑来说明海螺不是黄色的,但若要说它是白色的,就只能靠相信 ⋯

答:你能否证明它不是黄海螺呢?

问:可以用逻辑来分析平常的幻象,所以可以用逻辑来证明它不是黄色的。

答:如果你能移除黄海螺,就不需要去建立白海螺,因为没有黄海螺的状况就是白海螺。如果你有黄疸病,只能看到黄海螺,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有这个信心,相信那是白海螺。这点你是对的,佛曾对舍利弗讲过,绝对的胜义谛只能透过虔诚心达到。就像早先所说,你想要了解什么是不散乱的境界,像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上师所教授的「不散乱」是什么。但对我们而言,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散乱,所以不可能去想像什么是「不散乱」,要达到这境界得靠虔诚。你已经住在二元分别的屋子里,如果要了解什么是离于二元分别,就要先跨出那屋子才行。所以你说的对,只有透过虔诚。你又提到这似乎有点悲哀,因为身为佛教徒应该要能符合逻辑推理才行。这也有答案的:染污的净除是可以透过逻辑推理达到的,不需要透过虔诚。假设我发现面纸里面包有东西,例如包着臭豆腐,在还没看到里面东西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我所说的:里面包着臭豆腐。假如你是逻辑推理很强的人,不想盲目的相信,那也没问题,我们可以在逻辑上把面纸拿掉。龙树派就是把外面的面纸拿掉,无着派则是直接告诉你里面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问:就像瞎子摸象,只摸到某部分就定义大象的模样,你可以用逻辑跟他说那不是大象,但若他无法亲眼见到大象,他就永远无法知道大象的样子,最多只能相信他所摸到的部分不是大象的样子。

问:你给众生介绍了一个名词「佛性」,虽然染污可以经由分析去除,但若不经由信心,则无法仅仅透过分析去证明佛性。

 答:杯子跟沾了灰尘的杯子,哪个是A、哪个是B?洗杯子的人想得到一个干净的杯子,他认为洗杯子就会生起一个干净的杯子,当脏的杯子消失时,干净的杯子就生起,所以它们之间并不是A跟B。

要引入白海螺,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虔诚。黄海螺可以经由分析被移除,我想用逻辑来证明白海螺的存在,要如何证明呢?还是得回到黄海螺和移除黄海螺才行。你有没有任何情绪烦恼?

问:生气、嫉妒、欲望。

答:你有贪欲,但你是不是永远不变的有这个贪欲?这个贪欲是恒常存在的吗?

问:不是。

答:所以你的贪欲是暂时的,是来来去去的,当然来的时候多,去的时候少。贪欲也许存在的时间长,但不代表它永远存在。贪欲一般由某些因缘而生起,可否给我这些因缘的名单? 

问:大胸脯。

答:假设没有大胸脯在的话,你的欲望是多了或少了呢?由此可见,你的欲望是可以被操纵的,要让你达到没有贪欲的境界,只须先参考这个名单,其中要检查的一个项目就是确定在你周围没有太多大胸脯的人在。

现在问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你的系统里,假设那个贪欲完全不存在,那么你这个系统要如何运作?既然贪欲可以被操纵、被净除掉,所以假设十年之后,你可以从自己的系统里净除掉所有的贪欲⋯,好,对你公平点,假设十年后,你可以净除掉一半的贪欲,那你会变成什么样子?

问:会不会变得有点性无能?

答:不是这样,因为你的答案让人觉得,你是想做又做不了,但现在的情况是,你的欲望少了一半。你那个想要的心,消失了一半。看看我现在的桌子上,有这些东西,这些形状,这些颜色,紫色、白色等等,现在我要移除这些东西。然后在我的右半边,白色的东西就变少了,连它整体的形状都改变了。就像桌上这些形状、颜色,每一样东西都变了,净除了贪欲之后,你的系统里也产生了变化。像是桌上新的颜色分布,紫色变多了,桌面也比较空一点儿。

好,假设二元分别的贪欲从我们的系统里完全净除掉,那些紧握的执着、占有欲、嫉妒等等都没有了,那你还能如何运作?你还是在运作。这就是所谓的「佛行事业」,虽然这仍是一个名词,但安立一个名词,也算是没办法时的办法。我们很难直接想像这种情况,比较容易想像的是把这些东西移掉,把那堆面纸移掉。


问:比如说,中文有个谚语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如我能够明白您刚才跟 Romeo解释的话,就算把所有的脏东西除掉之后,还是很难、或者不可能想像得到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在您跟我们演讲当中,曾提出六个或七个理由、过程,其中一个是 ⋯如何知道那是什么?

答:这个应该是刚才提过的第三个功德,也就是,佛果完全凭自证自觉的,只能透过自证自觉来了解这个境界。

问:所以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成佛了吗?别人会告诉我吗?难道没有任何征兆,或有人可以告诉我说,你这样就是证悟、就是成佛了呢?

答:究竟来说,的确如此。原因是,行者的上师,在究竟上,也是行者佛性的展现。所以就算上师跟他讲这句话,实际上仍然等于行者自己的佛性在跟他讲这句话,证实他成就了佛果。因此在究竟上,还是回归到自证。这问题在很多教典里反覆地被问、被答,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有人提出,我就仔细回答一下,免得大家一直在想这件事。

这正是为什么上师们常常在讲:不要依赖自己的了解。了解,就像衣服的补丁一样,总会脱落下来的,就像这样。又好比我们读经典,第一次读的时候,有一点了解,然后我们工作去了,就把它放在一边。再去工作一下、再去修行一下。过一阵子,再回来唸同样的经典,这次有了新的体会。当新的体会出现时,旧的体会当下就被抛弃,就像这样。

第二点是,你不该信任那个经验。禅修时会有各式各样的经验出现,有的让你觉得兴奋、快乐,有的让你觉得不舒服,还有的是看到诸佛现身之类的。此时,禅修老师就会告诉你,那些经验正如早晨的薄雾一样,最终都会消失掉的。

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口诀教授,像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我曾经说过,如果你在禅修时有任何体会、任何了悟,那么当这些了悟生起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这些自以为是的了悟粉碎掉。能粉碎到什么地步就粉碎到什么地步,不要相信自己的了悟,不要相信自己的经验。要相信我这句话,面对任何了悟,都要把它完全粉碎掉,不要把它当成什么珍贵的东西紧握着不放。当你没有任何东西再需要粉碎时,你就差不多到了,这是上师传的口诀。

但是今天早上我给一位女士的口诀,关于你怎样知道自己有没有了悟。只要试试看几顿午餐、晚餐不吃,就会知道了。假设你不吃就觉得脾气不好,肚子饿,那就表示你还没到,这是最实际的方法。

问:假设我们净除这些东西,净除了灰尘,就有了那个茶杯,或者说净除了那个会让你看到黄海螺的病,就会看到白海螺,但你怎么知道剩下来的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还是说有可能会出现很多种东西?或是出现某种东西?如何才能知道最后是怎么样呢?

答:假设能做到净除所有染污,那么剩下来的,不管你要叫它任何名字都无所谓了。你刚刚讲:「剩下来的是什么?什么都有可能。」这句话蛮有意思的,就这一点我想要进一步说明。现在虽然不是谈金刚乘教法的场合,但我还是可以引用一些东西。 金刚乘里谈到中阴的经验。死亡的时候,五大、五识这些东西会逐步消失、脱离,你平常建立参考点的所依物都不见了。死亡的过程中,眼的力量越来越小,所以濒死之人会逐渐看不见,也逐渐听不见,逐步脱离五大、五识的纠缠,在那时候,心就变得非常有力量。在平常,心还没那么有力量,因为在平常,心的力量与五大互相纠结,所以它显现出来就没那么有力量。当然心还可能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文化等等。

死亡的过程中,心对于身体的依存度越来越低。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现在想去台中,那就要去搭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肉体在。但在死亡的过程中,就不再如此依赖肉体。只要心念一想到台中,就立刻到了台中。这种现象发生过几次之后,你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嗯,我怎么跑到这边来了?好像不记得自己搭过巴士啊 ⋯」不仅这样,你所有粗重的参考点都失去它们过去的力量。例如,你怎样也记不起自己的名字。因为已经没有物质的身体存在,所以你还得费力去想,到底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

回到刚刚Jason 的问题,「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死亡时,我们愈来愈不依赖粗浊的五大而存在,于是就愈来愈接近之前提到的种姓的状况。但由于我们对此状况缺乏充分资讯,所以对于较为接近如来种姓的状况,竟然感到十分害怕。由于害怕,就产生无明,所以又从这状况里弹出来。此时,过去你身为人类时的各种参考点,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但有些人可能还留有一些参考点在,例如你可能依稀记得那个字是「去」,却又忘了「去」跟「来」的意思是什么 ⋯特别是,假设你投胎成一只鸟,就发现:「奇怪,我的手脚怎么变得像爪子一样⋯」即使如此,你好像也不惊讶,觉得这样也还可以接受。或许你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至少还有两个爪子在。

现在讲的是如来种姓,不能了悟如来种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中阴经验。

今天就到此结束。


(待续...)


关注后可查阅更多内容!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