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信任?芭学园李跃儿告诉你正确做法(下)

李跃儿 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2021-06-29


上周,我们跟各位家分享了宝宝0-3岁安全感的相关问题。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的前期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么这个孩子从婴儿时期到老年就会一直以各种方式寻求安全感,而无法顾及生活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本周让我们一起走进3-6岁宝宝的世界,建立起安全感后的小家伙们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文末附上了上周有奖互动的获奖名单,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吧!


安全感的问题在3-4岁

在刚出生时,孩子从一个水的世界来到了地球,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孩子非常恐惧。对此,相信家长们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孩子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三年,那么他的安全感是否还会突然遭到破坏?孩子表现出的害怕、爱哭,以及在面对其TA实力较强的孩子时表现出的退缩,会不会是安全感丢失的迹象呢?



案例1:孩子怕玩具被抢,是安全感不够吗?

宝宝体弱多病,个子比较小,没什么力量。最近,我带他去会所玩乐高积木,他很喜欢。刚开始两次,他不用我陪着,接下来的两次,宝宝非要我陪着他。在第五次去玩的时候,他做的积木被一个大男孩抢了,情绪就非常激动,也很兴奋。别人做得不对的时候,他会突然说:“你做错了。”第六次,宝宝开始是自己进去的。小朋友逐渐多了,有个大一点的孩子在抢着收拾玩具,他就很激动地要我陪他在里面玩,不然就要出来。

这是父母给的安全感不够吗?还是宝宝觉得外面的威胁大,所以有妈妈陪着,他就不怕别人攻击他了?一般在外面玩的时候,他不会抢别人的玩具,但很怕别人抢他的玩具。遇到这种情况,他通常会很激动地问:“为什么别人要抢我的玩具啊?妈妈抢回来。” 是否有必要让宝宝继续玩乐高积木呢?其实,他自己非常喜欢玩。老师也说他上课是最认真的,整节课都很专心;下课后不肯走,还能再玩一个小时。


李跃儿老师来帮忙

孩子在刚刚进入群体时,遇到突发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表现出本案例中的宝宝的样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人的本性不同,遇到相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反应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尽量不要把孩子在练习某一个人类具有的天然能力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现象,当成是出了问题。

据家长的描述,案例中的宝宝体弱多病,个子也比较小。当孩子处于这种身体状况时,就会自发地与其他小朋友比较。这种比较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对其他小朋友的个头和力量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弱小的。这是天下所有小动物的本能。

我们看到本案例中的宝宝一次比一次更智慧,每进去玩一次,宝宝都会把从环境中吸收的信息纳入自己的决策中,于是,宝宝每一次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策略,其实这个过程就叫发展过程。宝宝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就一定能够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群体智慧。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点,有可能会用如下方式来帮助孩子

第一种可能,是会拼命鼓励自己的孩子变得强大起来。这种鼓励如果做得不好,就成了一种强迫,促使孩子更加注意谁强谁弱的问题。当孩子与别人产生互动时,不会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发展所需要的活动中,而是会去注意谁是强的、谁又可能会欺负自己、自己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孩子的这种状态在成人看起来就是胆小,没有安全感。这种纠结带来的疑惑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无法解决的,所以孩子有可能发展出的是害怕和畏缩。

第二种可能,成人认为孩子是弱小的,就会不由自主地保护孩子,希望他将来强大之后再独自面对外界的环境。这种保护使孩子失去了解决冲突和困难的机会,也失去了认识自己力量的机会。在孩子的概念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冲突,都是要由别人去替他解决的。这意味着他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就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弱。这样也使成人认为自己的看法被证实了,于是更加强了孩子的示弱需要。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使孩子觉得自己是宝贝,当孩子发现别人不会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时,就会感觉到愤怒和不可容忍。对环境中危险的搜寻,使他比那些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孩子受伤的几率要高得多。我们可以把这个叫作“被伤害敏感”。虽然这种敏感为孩子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会使孩子受伤的几率增加。所以,儿童应该自然地醒来,而不应该过早地被唤醒。

案例中的孩子才3岁,在进入群体的前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做家长的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变得有力量起来。这里说的有力量,不是指肢体力量,而是心理力量。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天生带有强大的渴望发展的心理力量。这种看法像是一种与孩子的约定,让孩子真的朝着有力量的方向去发展。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当孩子哭着从教室里跑出来时,家长也就知道怎样去面对这种情况了。



安全感的问题在4-6岁

孩子越长越大,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人和事情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他们依然会出现一些让家长担心的情况,比如一个妈妈说:“宝宝现在4岁多了,可我感觉她好像比以前更缺乏安全感了。有时候,她要抱我就抱,要我喂饭我就喂饭,基本上我下班后都在她身边。可是现在问题来了,每天出去玩,她都要我抱会儿,都要我帮她穿鞋;每天晚上,她都要求我帮她挤牙膏……。”像这样的情况,算不算缺乏安全感呢?如果不是缺乏安全感,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案例2:孩子越来越任性,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宝宝现在4岁多了,可我感觉她好像比以前更缺乏安全感了。自从开始学习后,我一般都不怎么骂她了,也告诉她妈妈怎么样都会爱她。可是现在问题来了,越来越依赖我。有时候,别人叫了她几遍,她都不理;我不能拍她,她以为我在打她,如果真是打她,她会很强烈地攻击别人。

今天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她就坐在餐桌旁玩,老公叫她好好吃,她也三心二意。最后老公有点生气,点了一下她的额头,她马上反弹似的发脾气,把手里的馒头使劲往凳子上砸。老公气得把她拎到了客厅,她就哭了起来,来寻求我的帮助。我推开她,去拿毛巾给她擦脸。我告诉她,以后如果不想吃东西,就不烧晚饭给她吃。送她到学校的时候,我才稍微搂了搂她,告诉她,妈妈永远是爱她的,只是不喜欢她无理取闹。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呢?


李跃儿老师来帮忙

案例中这位妈妈说现在不骂孩子了,不知以前是不是经常用发脾气、打骂和攻击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行为,有可能是吸收了成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人不喜欢孩子身上出现哪些不良行为,就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那些不良行为。比如爸爸叫孩子时孩子没有答应,爸爸就发了脾气,并用攻击行为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孩子就会用砸馒头来解决父亲对自己行为粗暴的问题。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给孩子爱和自由是不够的,还需要为孩子建构好的行为模式,帮助孩子发展出好的社会性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妈妈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后,改变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开始了心理修复。这时,孩子的行为变得不可理喻,凡是以前被管束的地方,都朝着反向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被压抑后的反弹。

解决方法是父母在纠正自己行为的过程中不能矫枉过正,要在建构好原则的基础上,精细地计算在哪些方面给孩子自由,哪些方面不能。在本案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规定,别人呼唤时一定要回答,在妈妈工作时不可以打扰妈妈。

反过来,如果以前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尊重的,那么突然变得尊重之后,孩子也会出现心理修复现象。这时,父母就要耐心等待孩子重新建构对父母的认知。孩子跟爸爸发生了冲突,非常伤心,需要妈妈的支持和安慰,这时即使有天大的事情,也应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将孩子推开。在这种情况下,推的行为不知会让孩子如何伤心和失望。更严重的后果是,孩子会更加疑惑母亲的改变是否是真实的。这种疑惑会使孩子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外在的表现就是更加不可理喻。

案例中的父母将边界装在自己的心里,没有展示给孩子,在孩子触犯了边界时,父母就一起暴跳如雷,露出一副与往常截然相反的面孔。这样肯定会把孩子搞糊涂。这个孩子对父母的爱的认知不确定而没有安全感,是可以理解的。

家里不管有多少人,都要统一执行给孩子建构的原则,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经常试着去破坏原则,而不去进行对自己有益的发展。对原则破坏的尝试也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情绪和与成人的冲突,这对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

接纳孩子的修复行为,帮助孩子完成修复过程。为了使孩子在修复过程中不把注意力全部投射到对人的探索上,应该引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工作(游戏和玩耍),使孩子将注意力投射到对物质的探索之中,这样就不会被没有调整好的成人伤害。


有奖互动获奖名单

上周,我们推出了互动——“宝宝安全感相关话题”的有奖互动,感谢所有在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分享的家长们。本次活动留言点赞前五名为:

泽恩兴旺

Be what you want to be

桃李

A Ting 🍎🍊🌰

Zhouping

小编已经通过【回复留言】通知获奖家庭,请大家一定要留意微信【服务通知】哦!


— END —

责编:七月  |  主编:吉页  |  指导:听

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作者李跃儿。

  • 封面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 联系我们:kexueyuer@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