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一些生活经验

凡不易 少记笔记 2020-01-06

全文共计 2363  字,读完全文约需 5 分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极为不满这个书名),记录已故电视人陈虻言论的一本书,我在大学时读完的,对陈虻爱思考、勤奋努力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某次在豆瓣里此书书目下看到一条评价,大意是说遗憾的是陈虻读的少想得多,没系统看待问题,靠工作实践摸索出的东西,过往不少书里已有了。


实践和阅读都是获取人生经验的重要渠道,但很多时候,没一定的经验作为基底,阅读是难以有效的。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教育是“人定胜天”、“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这在拥有标准答案、体系相对简单的象牙塔里是能适用的,努力点就能拿分高点,反馈周期又相对较短,前进道路是隐约可见的。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勤奋刻苦,在这个前所未有快速的时代,会带来相当大的无力感。四两拨千斤,是君子善假于物也,关注并了解生活中的基本运行机制,能看到不一样的路径。还记得十年前教材上有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买房的差别,一个是赚几十年钱全款买房,一个是年轻时按揭买房,用几十年分期还款,随着中国房价快速增长,加之国家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人买房也和美国人一样了,但例子很有代表性,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方式知道这套运行机制,才能看到按揭这个不一样的路径,否则攒几十年钱,可能追不上房价的涨幅和人民币贬值的速度,导致买不起房。同时,时刻警惕着自己陷入一个极端,一味追求“事半功倍”的捷径,忽视主观能动性的价值,没捷径就不前进,有困难就止步




知道了“复利”并用其指导生活。根据维基百科复利是一种利息计算方法,不仅本金产生利息,后一期的利息是本金和前一期的利息之和所产生的,俗称“利滚利”。这是个经济学概念,但不仅限于金融领域使用。压力大,诱惑多,重视短期回报成了包括我在内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而要想达到复利那样成倍数增长的结果,就必须关注长期回报,花时间专注在一个领域或聚焦在一个点上,水滴石穿,聚腋成裘。我在践行“复利”生活中,未来的某天产出了回报,再向大家汇报。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能以一己之力琢磨出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东西。关于成长的迷茫、职业、爱情、理想等等问题,我相信都是每个人在某个阶段曾思考过的。因此,我爱关注那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的言行,但此言行必须是直接由本人说出,而非经过媒体等传播获取,我无法确保是否失真。我爱看谈话类电视节目和传记书籍的原因正在于此。在获知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后,更能理解世界的多元性,更具包容心。留心关注原始数据,能够抽离出来,避免幸存者偏差。通过直觉感知生活,是很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的,从而误解生活。



主动关注各类信息,并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是发现各种机会的前提。我认识的稍有成就的人,都具备这个特质。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个严重的短板——英语不好,我的手机、电脑都是用 VPS + SS 随时在线的,Google 、YouTube 、Twitter 等都能访问,理论上不需接受中文互联网“信息搬运工们”的二手翻译信息,但读英文信息,效率极低,加之英文不好,心里略有抵触,时常还是要借助二手翻译信息。语言是一种获取信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摒弃那种“反正不出国、工作生活中用不到”的落后观点,重视工具的使用练习,这门工具的不熟练使用,让我错过了好几个机会。



现在真真假假越发难以辨别,更需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增强信息检索能力。首要的是,不轻信权威,像我父母深信电视台这个权威,但电视台播放的虚假广告熟不胜数,微博、微信等平台都有 KOL (意见领袖)、大 V 等,一则看立场,利益相关,二则验证事实与否。减少如同膝跳反射般的本能反应,过一道脑子,随时发扬质疑精神,提升一下钝感力(日本渡边淳一书中的概念,了解观点即可,书可以不读),不听风就是雨,经过多次网络事件的锤炼,我知道舆论是可以被操控的,不能被人当棋子使。



价值由需求决定,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这是学校教了,但是很少有人用来指导生活的。这在求职中感受最深,需求不匹配,你一身本领,对于这个 offer 也是毫无价值。就像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俏皮话所阐述的道理一样,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寻找与之匹配的需求,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效果。最近因为崔永元的炮轰,网友们都在议论明星高薪酬的事,这个议论由来已久,最常见的话题是“演员有何贡献,收入是科学家的几十上百倍”(厌恶“戏子”一词,这缺乏对一个职业的尊重),只要不是非法收入,演员高薪酬是很合理的,演员,特别是有影响力的,某种角度是一种流量生意,自带广告效果,在拍电影这个商业行为里,有影响力的演员能够给电影带来巨额回报,这是市场经济的行为,只有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按所谓贡献分配薪酬。这对我们这些平凡的个体,有什么启发没?有,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所在领域的影响力,然后将之用在匹配的需求上,能够获得更匹配价值的经济回报。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践行复利效应的生活。


时常见到一种评论——我为什么要成功,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平平凡凡过一生不可以么?我的答案是完全可以,而且大部分人就是如此过一生。但一句话得放在一个语境下看,我们绝大部分人都非富非贵,在能维持正常生活并大概率持续这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选择安逸是毫无问题的,但很明显有部分人是鸵鸟心态,压力这么大,前途无望,我干脆不努力了,然后说出这番话寻求一种心理安慰,这在日本、香港的年轻人里不乏有人,某种角度上说,所谓的“佛系青年”就是如此,“三和大神”日结一天,可以玩三天,也是如此。


这些都是我个人成长中通过各类尝试换来的一些经验,一家之言。近来,越来越觉得,勤奋努力、踏实认真等等品质在当下是多么的可贵,作为非富非贵的年轻人,不一定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奋斗依然还是当下最需做的,消费主义过度追求享乐是需警惕的。多思考一些几年几十年都不变的东西,不汲汲于转瞬即逝的东西。


推荐阅读

谈起吃还是挺来劲的

我与杭州这座城

电影 | 我用它发现喜欢看的电影

交行出了张年轻人专属白金卡,值得一办

我对香港数字生活的一些观察


上篇回顾

聊聊洗稿这件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