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信息食用清单

凡不易 少记笔记 2020-01-06

全文 2834 字,读完仅需 4 分钟

写上一篇总结时,有读者留言让我聊聊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我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挺大众,你看完就知道了。


对于他的留言,我很理解,同他一样喜欢离线的利器栏目,利器的 slogan 是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但我认为利器聚焦于互联网、传媒及文化行业从业者还不够,一直希望看到一个「职人说」的栏目,古人云,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职业工种没一万也有几千,用文字记录每个职业勤奋工作而又默默无闻的普通个体,讲述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工作中遇到过的困难与趣事,我相信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读库1802》那篇《吴小兔自述》讲述制壶名家吴小兔的经历,虽曰名家,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制壶行业从业者,读这篇文章时对其工作和经历充满好奇,读完满足了我的这份兴趣。


常在网络上见人向名人开书单,我不以为然,读纸质书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但阅读终究是很私人的事,别人的书单往往不适合于你。我此时列自己的信息食用清单,亦如是,仅仅分享自己真实状态,读者可看后再一一甄别,形成自己的清单。


最重要的是先养成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并培养检索信息源并加以甄别的技能,而信息获取就是水到渠成的,渠道和信息源不过是其次了。有搜索和甄别的技能还不够,要时刻保持有质疑的态度,历史的经验显示,包括央视和人民日报在内的所有权威媒体都不是每次都可信的,不值得百分百信任,时刻保持警惕,能够找到信息源予以佐证,是最佳。检索最佳方式是用 Google 和维基百科等查找,并用各大外媒网站、 Twitter 、Facebook 等验证下信息源,有英语阅读能力是必须的。这都是有清晰路径可习成的,而质疑精神反倒很难获得,看看微信里乐此不疲转发谣言的长辈们就知道了。


最重要的部分说完了,接下来说无关紧要的部分。


:大多数人都觉得要多读点书,但能够真正做到的却并不多,以前不爱阅读,读也是以网络小说、通俗小说等为主,后来通过阅读系统了解了几个新领域,才知道书的信息密度和系统性是很难被任何媒介取代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只是媒介的不同,各取所需即可,费时费力争论无意义,书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心血,是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书海浩瀚,我是肯定不会开书单,读得太少,不敢这么恬不知耻。


选书倒是有一二心得,首先,极为热门的书要谨慎对待,比如大冰、卢思浩等知名年轻人的书,像《平凡的世界》等极具时代局限的大热书也可读可不读,书店正对门口摆放的书一般也可不读,再者,借助 Goodread 和豆瓣两个平台的评分系统,作为选书参考,最后,任何一个领域,都先从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开始读起,再读现当代人写的书。我挺相信随机缘分的,偶尔听人聊天或者看个视频节目、微博等,都可能遇上一本值得读的书,这就需要自己平时的留意了。


顺便说一句,书价现在涨了不少,可购买二手书或者电子书,便宜不少。二手书回收里的生意经


播客:关于播客,我专门写过一篇,就不赘述了。详见:聊聊播客及播客 App


Twitter 及其中国学徒们:现在仅剩的也就新浪微博和饭否了,用 Twitter 类产品 8 年了,正值我成年之际,横跨我三观趋于稳定之阶段,早期关注姚晨、薛蛮子、邓飞等做公益的知名人士,当熟人社交工具在用,后期关注些娱乐明星,现在微博主要还是用来看新闻和娱乐之用。个人觉得有意思的一些人:性感玉米、来去之间、李想、胡正阳、韩路、陈震同学、香港自由行加加、樊建川、王小山、flypig、李诞、马未都、祝佳音、向小田、许子东、周轶君、李银河、子柳、老狼、耳帝、某accelostorder、magasa、土摩托、邓嘉宛、周云蓬、麦芽maiya、1968金鹏远、人在深圳、滕飞ETPHOTOS、宁思潇潇、fenng、黄章晋ster、老树画画、tango2010 、阑夕、梁斌penny、tombkeeper、caoz。


微信公众号:关于公众号,我也写过两篇文章,不再赘述。2016年我一直在读的那些公众号 和 又一年了,再看公众号 。在此之外,增补几个:反派影评、岛上十点、乌云装扮者、余晟以为、菁城子、新闻实验室、黄章晋、扯氮集、三表龙门阵、王信文、匡扶摇、反裤衩阵地、萌也、观花走马、东东枪、草威


Telegram:如何安装和使用 telegram 的攻略,网上一大把,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加入我创建的频道:https://t.me/jizine (安装好 App 后复制到浏览器访问即可)


知识星球(小密圈):收费的群组,费用不一,我只入了 caoz 的两个群组,其中是谈移民的免费群组


豆瓣:据我所知,大部分人仅用豆瓣来查电影评分,这是种浪费,至少对于我来说,豆瓣友邻们的广播信息流比朋友圈有意思多了。传说中的中文互联网最佳约炮阵地——豆瓣小组,我倒是用得少,与贴吧产品形态有点相近,两者都玩不动了。


知乎:我是知乎前 30 万用户之一,放开注册以后,虽然社区氛围确实有所改变,但依然有不少有价值的内容,在搜索引擎里的权重也高,各种关键词搜出来都是知乎的答案,确实能解决部分问题。


端 & 好奇心日报:将此两家媒体放在一起的原因,感觉其有相似之处,好奇心日报被关一个月刚恢复运营。


feedly 及博客:订阅的大部分博客都已经停更了,我也看得少了。


电影:当然不仅指纪录片,我正在看的越南战争纪录片信息密度超高,需要慢慢消化,而即便是商业片或者文艺片,看完依然会在视听享受之外,获取不少信息,每次看完一部好电影总有些新东西值得查一查。


电视剧及 TV 动画:这两年,我很少看电视剧,基本是一年一部国产剧,几部英美剧的节奏,动画更少看了,偶尔看看漫画,但我是超喜欢看的。


腾讯、优酷、爱奇艺:圆桌派、十三邀、局部、一千零一夜、锵锵行天下、听说。


哔哩哔哩&YouTube:这两个站点的 UGC 视频,太丰富了


一席 & TED:以前看 TED 多,现在还是看母语演讲的一席多,挺想参加一次一席的现场呀。


GQ & 读库:这是我订购了一年的刊物,GQ 在闲暇时翻翻,看看各种美好的人儿,美好的物件,生活又有了动力,读库选载的文章各种各样,这才是真正挖掘我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和兴趣,而不是像今日头条算法那样把我框死在已知需求内。


GitHub&V2er&Dribbble:程序员和设计师汇聚的垂直社区,偶尔逛逛。


Product Hunt&IT桔子&白鲸出海:查看国内外新出的互联网服务。


我很少直接看外媒报道,多半通过 Twitter 等社交媒体的链接进入,我英语不好,阅读不快,也没读中文那样畅快。这些就是我的信息食用清单,都挺大众的,没啥特别。


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人是可被改变的,若不存在可塑性,教育就是无意义的。而商业社会的逻辑是,你平时吃糠,就给提供更多糠,平时吃饭,就给提供饭,事实上,大多数人没吃过饭,更不知道饭比糠好吃。正因为如此,要主动觅食,不要喂什么吃什么。艺术家伟大之处在于,永远探索艺术的边界,而不是顺应受众的喜好。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回顾阅读

2018 年 8 月阅读书单和观影片单

2018 年 7 月阅读书单和观影片单

用好信用卡,每年来趟几乎免费的家庭旅行

聊聊播客及播客 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