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得不开始接受,他们说的小时候就是我的几年前

凡不易 少记笔记 2020-01-06

全文 2185 字,读完仅需 6 分钟

复联 4 上映那会,有学弟发朋友圈回忆小时候看第一部钢铁侠时的感动,我寻思着第一部钢铁侠不就是几年前上映的么,怎么就小时候了。


当我缓过神来,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学弟比我小好几岁, 2008 年对他来说可不是小时候嘛,而十一年在我的记忆尺度上,感觉也就是几年前。身边的同事越来越多 97、98 年的,当聊到一些年代话题时,他们说的小时候,我都自动换算成几年前,而我聊起小时候乃至我出生前的事件时,他们常常是茫然状的,表示并不知道曾经还发生过那些事。


这种记忆错乱的恍惚感,同样发生在网络上,当我混迹在 B 站(自从微博被封,我刷得越来越勤了)时,常常碰到一些 up 主( B 站对视频主的称呼)偶然提及小时候,那些事情都是在我记忆尺度里的几年前发生的事,当我不去关注 up 主年龄时,会发现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低于我,不低于身边的同龄人甚至长辈,常常因此而感到欣慰,在这个时代,「我走的路比你走的桥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是失效的,中国少年越来越厉害了。


看到这,读者们是不是以为我想感慨自己老了,年纪大了,恰恰相反,我没矫情到这么点要写篇文章,我是被一股活力所感动,想推荐给大家,让更多人认识这群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们都比我小得多,更有想法。


要介绍的第一位年轻人,是我年初认识的一位学弟、长沙老乡,99 年生人,大学二年级,自己设计潮服,扎脏辫,玩嘻哈,他设计的衣服在 SOUPWAY 淘宝店有售。我问他如何开始喜欢上设计的,他说是因为 instagram 和 YouTube ,在他小时候,没错,又是他的小时候,其实也就是 2013 年 instagram 被封那一年,他通过 YouTube 对设计产生兴趣并一直学习至今,这是当代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像我吐槽同龄人都很肤浅,从不思考一些严肃话题,我乐了,特别欣赏那股「年少轻狂、与众不同」的劲头。



第二位是我在 B 站关注的一个 up 主,ID 是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同样 99 年生人,北京邮电大学大二学生,刚关注他时粉丝刚十万,视频做得很有想法,但视频播放量仅 10 多万,上个月一个 AirPods 的视频小小火了一下,没想到 6 月 6 日这天他发了一个关于 5G 的视频,直接让他爆发了,早上我看新华社转发了,现在刚刚三天,播放量超 600 万,预计今天粉丝能够超 100 万,他发的微博转发数也超 17 万。从他的采访里看到,他小时候开始看各种视频,他将影视飓风的 Tim 视为偶像和指引人。微信里不能插入 B 站链接,可点阅读原文观看视频,超棒的视频。


B 站全站月排名第一


作为最早一批 90 后,我深陷被催婚的苦恼,当发现越来越多同龄人不再追求一些「酷」的东西,我把目光看向更年轻的朋友们,向他们学习。这两位的经历都例证了一件事,越早的获取到优质的信息和文艺作品,能够越早的提升审美,现在活跃着的 70 后那代文化人无一不说深受崔健、刘文正、邓丽君、罗大佑的影响。


《异类》一书讲述的一万小时理论,其中一条可以概括为早就是优势,不论是那位学弟还是何同学,都不可忽视家人对他们兴趣的支持,何同学做两年视频,通过 B 站(B 站播放量一万可得 30 元,同时用户可以充电支持,充电类似公众号打赏)仅赚了 3 万元,而设备投入远远不止这个数目,更不能忽视长年累月的积累,吃第 5 个包子饱了,是因为前面吃了 4 个包子。


昨天刚高考完,这是每年全中国年轻人的一件大事,实际上,是一半中国年轻人的大事,有一半并没参加高考,是不是有些意外。越是名校学生,身边都是名校毕业生,越容易产生全中国都和他情况相近。包括我在内,很少有人考虑每年那另一半人,甚至那 1600 万没考上本科的同学的处境,现实情况确实是,工作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希望有人对这些同学说,学历之外,能力更重要,这不是鸡汤话,在认清现实的同时,利用好可以获取的所有资源提升能力,我见过不少初、高中学历的摄影师、程序员、灯光师、化妆师等等,收入都不差,这个时代,互联网上大把的学习资源,真心想学,是可以自学很多技能的,远离上瘾娱乐、远离黄赌毒,错失高考,不代表人生就彻底完了


图片源见水印


何同学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优质的内容是可以受欢迎的,不是一定要妥协,一定要迎合低俗审美,要恶俗要标题党。另一方面,肯定会有更多人把他当做兴趣指引人,就像他心目中的 Tim 一样。 就如《棋魂》、《灌篮高手》当年鼓舞多少少年的心,并不一定每个人后来都成为了棋手、球员,这种精神力量永远不可忽视。


我看到一些评论说何同学火不了多久,这句话本身谁也没法判断对错,只是感慨,承认他人优秀并赞美真就那么难么,纸媒时代,你要对创作者提出批评,需要写信寄到邮局,决策成本很高,真正寄信的人也是真正的爱之深责之切,那时候的创作者更敢于表达自我,而现在负面反馈太容易让创作者看到,而往往正面反馈没那么容易获取,赞扬更多在内心里而没表达出来,这会让创作者很崩溃,正是如此,越来越多创作者妥协、谄媚用户,制造垃圾。我建议大家对于喜欢的创作者,一定要多夸奖,他每天面对太多负面反馈了,保不齐哪天就不创作了,或者开始制造「受人欢迎」的垃圾


百年前的「 70 后」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愿意相信未来会更好,我们也是未来的建筑者之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是最好的一种建筑。


阅读回顾

2019 年 5 月总结:体验过好之后诉求会更多

中国有多少个城市?

《千与千寻》定档被喷圈钱,聊聊这是怎么回事

转发和在看都是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