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看高考填志愿

凡不易 少记笔记 2020-01-06

全文 5128 字,有点长,需 10 分钟

距离我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九年了。


在这九年间,我几乎没再关注过高考相关的信息。我没给过任何人高考志愿的建议,包括比我低一届的弟,这之前我也不觉得高考还与我有何瓜葛,既不怀念也不觉着痛苦,今年,我突然想聊聊高考填志愿,并且觉得自己挺适合写一写这个话题的。


为什么我适合写这个话题呢?我在一所县一中的普通班上了三年学,大学是在一个三线城市的非 985 、211 大学上的,学校在各种榜单里刚刚排全国 TOP100 的末尾,出了省知名度不高。我读了四年工科专业,毕业后没从事过一天本专业工作,跨行进入互联网行业,待过大公司,也在创业工作干过,家中不赤贫也不富裕,政商关系皆无,城乡结合部长大。突然来段自我介绍,是想说明,我对高考志愿三大关键因素——城市、学校、专业,都有比较深的感受,并且比较常规大众,同时我参加高考是在十年内,不算特别久远,政策改变应该不会特别大。


接下来,我要说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不适用于富二代、官二代或者其他未来吃穿不愁的学生,你们不在五行中,高考对你们重要性没那么大。话说回来,我的富二代读者们(如果有的话),不要害羞,赶紧给我来个大大的赞赏,让我看到你。


在正式开始说高考志愿指南前,先大概了解下高考,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 41 周年,有 1900 多万适龄年轻人,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半不到,最终能上本科的有 300 多万,能上一本的有 114 万。据今年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共有 2956 所高校,其中普通高校 2688 所,成人高校 268 所,也就是说你只能在这 2688 所学校中填报志愿(因为微信不能插入链接,我会在后面附上链接,可查看所有高校名单,不在名单上的都是「野鸡大学」,千万不要上当受骗)。其中本科院校 1265 所,专科院校 1423 所。

图片来源:21 财经数据实验室



高考填志愿一定要自己填,父母、亲戚、朋友以及我现在写的建议都仅可作为参考,多看多听,然后自己做选择,对于参加高考的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决定,应该由自己来。


高考是以省级行政单位来划分数线的,中国一共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除去港澳台,大陆 31 个),每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参考学生人数以及录取线也不一样,划线的原理很简单,计算机将全省所有考生成绩按从高到低排序,按照比例划分本科、专科线。曾经有过自己估分填志愿的年代,现在应该全部都是知道分数后填志愿,并且基本都采用平行志愿,这能够更好地避免因为志愿而错过机会。


一、二本、专科线是由各省份划定,这是由于目前各省教育资源和水平都不一,考试的试卷也不完全一样,只能按照省为单位划分。每个批次都有多个平行志愿。


什么是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就是分数上了某个批次的线,可在那个录取批次里选择多个高校进行填报。平行志愿的原则是「分数优先,尊重学生志愿」,一旦被其中一个志愿院校提档,其他志愿立即失效,比如你填写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浙大五个志愿,一旦被清华提档,其他志愿失效。


由于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计划是确定好的,为了确保 100% 完成招生任务,各个高校实际上都会提取比招生人数计划更多的档案,因为这其中会有部分各种原因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如果 1:1 提档有招生计划完成不了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是不超过 1:1.3 ,这个制度的存在,会导致部分学生成为倒霉蛋,还是按上面的例子,如果清华提档之后又退档,你是不能够再去北大等另外四个志愿的,因为同一批次高校提档是同时进行的,这时你只能参加征集志愿。什么是征集志愿?就是招生没满的学校补招,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不然你就只能进入下一个批次,这种事情概率很小,但有可能发生。


所以志愿填报,要关注几个数据,第一,所在省份的一、二本、专科批次线分数,第二,自己的高考分数,第三,志愿院校过去三年在所在省录取分数线及与批次线的分差,一般情况下前两个志愿可以考虑冲一下比自己实际分数高一点的院校。



关于高考志愿的规则,我就不做过多的解读了,网上有大量相关信息,注意甄别即可。下面重点说下我对高考志愿选择的一些看法。


近千万的高考考生,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高考志愿自然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成几个类别来说。


我不了解现在三本独立学院是否被合并到二本,就只简单的分为本科和专科高考志愿。首先谈谈本科志愿,如果能上全国 TOP100 的高校,我的建议是,城市重要性大于学校,学校重要性大于专业。如果够不着全国 TOP100 ,城市大于专业大于学校。

图片来源:微博@上海房多多


这里不涉及到地域歧视,只谈事实,城市的重要性是方方面面的,在北上广(深圳好学校相对偏少)读书,接触到全球最新思想和事物的机会更多、更早,早就是优势,同时有更多实习机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好处多多,不一而足。211 高校是有地域平衡的,确保各地都有,不要为了 211高校就去偏远省份读书。南方同学最好去北方大学读书,北方同学到南方读大学,大学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和结识八方朋友的机会,上了大学,你会知道南北、区域差异之大,令人咂舌,饮食、生活习惯、风俗等方方面面,这种体验会让你更明白多元性,从而更懂得包容。


学校和专业为何要看情况决定先后顺序呢,这是因为在职场上,名校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专业,同时上了大学是有机会调换专业的,专业志愿不止一次机会,能上名校优先上名校,调剂专业,如果分数相对偏低,那就优先专业。


专业志愿填报是个相对复杂、情况多类的事。存在两类高考考生,一类是清晰知道自己兴趣爱好所在,坚定地要学这个专业,幸运的少数人,一类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面对闻所未闻的几百个专业,根本不知道每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学出来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惶恐的大多数人。对于前者,自然不用说,城市优先依旧不变,同级别高校,专业优先。对于后者,城市优先,然后学校优先,再是专业优先。


切记,不要过于依赖兴趣爱好,达到不讨厌的底线即可,现实世界中大部分人没真正的兴趣爱好,过度强调兴趣爱好,不过是一种逃避。判断一个兴趣爱好是否为真正的兴趣爱好,而非口头说说,有几个标准:1、在这之前自觉坚持了一段时间,被折磨还未曾放弃,2、愿意为之继续花时间、精力,3、对其有一定了解,而不是自我标榜,看起来感兴趣。更通俗的表达是,你愿意为你的爱好、兴趣做其他不愿意做的事么,如果是 yes ,那你就是真爱好的,可事实上,依然有一个悖论,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做自己爱好的事,可能会遇到哪些自己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


具体到填报什么志愿,这与家里经济条件相关性很高。家境相对富裕的,有清晰兴趣爱好就选喜欢的专业,没清晰目标依旧可以任性选,家境一般甚至赤贫的,优先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但不一定是当下热门专业,因为大学四、五年后,有些专业可能依旧不再热门和好就业了。目前来看,计算机、医学(特别是兽医)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个好就业的专业是很需要判断力的,我也说不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情况,无比坚定的对外面世界不感兴趣,缺乏拼搏精神,希望毕业后在本地工作、生活的少数人,那直接忘记城市优先原则,选择所在城市或者所在省会城市就读即可。不论毕业后是否想在本地工作、生活,但依旧对外面世界有兴趣,想看看的,毫无例外请选择城市优先原则,而且尽量南方人去北方,北方人去南方。不要因为一些无谓的担心而放弃离开家乡读大学,比如害怕在外地上大学,积累的所谓人脉,因未来离开大学所在城市回老家而全丢了,一则那点所谓人脉没那么重要,二则真正的朋友没那么容易走失。


本科填报志愿的大框架,我说完了。说说为什么分数够名校就学校优先,不是因为一张名校文凭这么简单,不了解大学的家长和考生此时都很少考虑到的隐性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名校有更多资源,比如与国内外其他名校联合办学,有机会公费交换、直接保研、公费留学等数不清的福利,同时名校里有更多世界名师,接受名师的教导。最后,中国人总讲人脉,但其实往往错误理解了人脉,并非校友、老乡就是人脉,而是在名校里有更多机会与优秀的老师、同学深入的交流和认识,从而教学相长,互为人脉。


说完城市和学校,再具体聊聊专业。我们现在这套高校教育体系是工业革命以后,为了适应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发展,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设置的,专业自然是很重要的环节。在聊专业选择前,我还是不厌其烦的给考生家长们说下,首先,绝大部分专业的本科教育,并不能给真正职场培养直接能用的「熟练工」,在职场上都要从头学起,再则,过半专业都有大量不对口就业,这将是未来的常态,最后,当下热门的专业,是相关行业当下属于朝阳行业,很难保证四年后还能朝阳,所以选专业不能仅追热门。


作者作为知乎四大劝退专业毕业生,我首先大放厥词的十分不客观的说下一些判断,几乎所有带「管理」的专业,都不适合本、专科阶段学,图书馆、党史等这类文科专业不建议选。接下来相对客观的阐述下专业选择的路径。首先,考生及家长都梳理下家中可用资源,结合可用资源,去选择相关专业,家里有资源千万不要浪费,做好两代、三代人累积奋斗完成阶级跃升的准备,然后,如果家里啥资源都没有,略过上面,少数目标清晰的幸运儿就选择你的兴趣爱好,大多数人就选好就业的,选择专业一定要围绕好就业+预期待遇好来决定,因为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未来是要自己挣钱恰饭,难就难在如何判断一个专业是好就业+与预期待遇好的。如果现在就已经明确要考研,可以选择一些专业性更强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学等,医生、律师等专业性极为强的工作是不存在跨专业就业的。



接下来说下专科志愿填报。每年媒体只关注清北复交,各省文理科状元,几乎不会关注到几百万专科生群体。我十分不建议专科成绩的考生去复读,一年内很难有飞跃,若有决心,读专科期间去考取专升本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无意冒犯,除极为少数专科学校外,其他都相差不大,所以专科志愿填报就两个考量维度——城市和专业。我并不觉得因为成绩不理想,就只能在本地读专科,完全可以考虑去一线城市读本科,在那里获取和名校学生一样的视野和信息,专业的选择依旧遵照好就业来选,同时结合家中有的资源,选择相关联的专业。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专科生都是在本地就读。


我的同学里有在三线城市读专科、就业,工作不理想,到了上海工资待遇翻几番的,一线城市能够有更多的工作和成长机会,现在成绩的不理想,更加应该到大城市看一看。


全文看下来,读者们会疑惑我为何一直在鼓吹大城市的好。因为,大城市在文化活动、就业机会、医疗教育方面有领先优势这是有事实支撑的,另外,这里谈论的不是在某个大城市定居,只是读三年、四年大学,这是大部分人一生难得的离开故土独立生活的机会,三、四年后完全可以毕业回老家,而反过来,家乡读大学,毕业去大城市工作,相对来说,就浪费不少机会。同时,我默认读者们不在一线、强二线城市,若是在一线、强二线城市,在填报志愿时,可选择在本地或者周边更发达城市,比如杭州去上海等。


这里再说一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技巧,正因为大半人不愿意离开所在城市去上学,这会导致南方的名校招收北方学生时分数相对偏低,北方名校亦如是,所以前面说的南方人去北方,北方人去南方,不仅仅是领略祖国多元文化,还能有机会用相对低的分数,上名校。具体操作方法,就要自己动手去查阅名校过往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各省分数线。


现在回想起来,我填报志愿,几乎犯了所有的错误——选择的学校基本都是东北三省的,因为当年没出过省,只想去北方看看,对专业一无所知,填报的志愿中有车辆工程,我至今不知道具体学什么干什么的,对学校也一无所知,除了清华北大湖大中南武大,我基本不了解其他学校,更不知道具体排名,连 985 、211 是什么都不知道。家族里无一人上过本科就是这么惨。


最后驳斥一个不值一驳的谬论:读书无用论。反智群体特别爱拿些个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某某初中毕业生开个店月赚几万,大学毕业生工资不过万,我不歧视任何职业,我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只是就事论事,这两者中间的差别在于选择权和增长性,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开店,未来也有更大可预期的增长性,而初中毕业生大概率不会获得白领工作,天花板也会更低。同时,中国有户籍制度(我坚定地反对这个制度,但要认清现实,这个制度依旧在运行),这个制度里学历越高,是有更多优势和福利的,比如专科及以上学历才能享受户籍待遇。


再对考生家长们提一个有远见的建议,从孩子大一开始就计划是否在大学所在城市工作,财力上有富余,可以置业或者关注相关信息,孩子未来会感谢你的。


辛辛苦苦读了十二年书的考生们,高考后的人生就不再有标准答案了,包括填报志愿,加油,未来的三年、四年将是彻底改变你人生的几年。


阅读回顾

我不得不开始接受,他们说的小时候就是我的几年前

2019 年 5 月总结:体验过好之后诉求会更多

《千与千寻》定档被喷圈钱,聊聊这是怎么回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