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住青年编辑,出版业未来才有可能

2016-05-05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冯威为我们写专栏将近一年了,周末爆发了魏则西事件,他本想写写百度,转念一想还是写点切实的,能对书业青年有帮助的文字吧。于是,他拿自己开刀,把自己从小青年到大叔的人生经历捋了一遍,还有点意思。

▌冯威 / 专栏作者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的确不同以往,陕西青年魏则西的死难事件让我除了再读鲁迅先生的文集外,也让我把目光内转于出版业的人才问题,特别是青年人才问题。这一想不要紧,才注意到,身边30岁以下的编辑朋友,大多已逃离出版业。


我不得不强调一下什么叫青年。因为在一个小鲜肉当道的当下时代,更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自称青年。这么说吧,我有一个硬标准:熬一夜,然后,第二天没事儿人似的还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才叫青年。拿我自己来说,30岁以后就不是青年了。所以,我认为,把28岁作为退团的标准还是挺对的。


回到正题。那些逃离出版业的青年朋友都去做什么了呢?大部分去了互联网相关企业。还有一个更离谱的:去卖面巾纸!她告诉我,他们家对门是一个大专毕业的家庭主妇,开了个淘宝店主卖中外各种面巾纸,业务大了忙不过来,想一年给她15万元过去帮忙。我让她再想想。几天后,她告诉我,已经开始在家干活了,又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噢,对了,她那时候是一个编辑部的主任,一个月6000元。在北京,这个钱能做什么,这还是在一家中上等的出版公司。


我没有大数据,现在行业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到底有多少不清楚,其中又有多少想继续做下去更不清楚,只能从身边的人和自己的经历来看出版行业年轻人流失这个现象。


我今年43岁,在过去20年前,走过一条“中文系—出版社—媒体—出版公司—创业”的职业生涯,其间,几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20岁大二的时候,有一天我忽然醒悟写小说是无法生活的,于是决定做编辑。


找工作吧,想着在小地方可以多学点,就投到了一家中央级小社门下,一进去才知,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切还是按部就班。有一天,一个快60岁的老编辑拿着我的校对稿谈心:“小冯啊,这个错字你没看出来啊,要虚心习。”



我才想起,几天前,自己曾当众与他就一个选题争论过。总之,结果是:同来社里的四个大学毕业生两年内全都走了。


那时候,我正好25岁,是海子自杀的年龄。报国无路,在一个同学的推荐下,我投靠到媒体,但是,渐渐发现,采编人员要写各种软文,还要拉广告。于是又逃,心想:咱让读者为自己的具体产品投票总行吧,但是,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头顶的天原来是一块!


所以,当我身边的年轻编辑提出出走时,我虽然表面上会力劝一番,但是,心里是为他们高兴的。我羡慕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换东家像换衣服一样方便。我相信,社会资源就是在这样的不断盘整中达到最优化的。


但是,出版业怎么办?“小冯啊,这个错字你没看出来啊,要虚心学习。”这样的话不知伤了多少年轻人的心。混了20多年,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在文创行业,总体来讲,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所有年龄段中最强的。现在,以 IT 为核心的新技术又让他们如虎添翅。但是,我们的行业环境容得下他们的活力吗?


再讲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在出版机构招聘编辑的一个硬性标准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见过太多的才华横出的本科生、大专生,而且十分好用。按照现在的进人标准,他们是全被拒于编辑行业之外的,是被严重浪费的人力资源。


如何破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个拒绝具有才华的年轻人的行业是没有希望的,而留主青年编辑,出版业才有可能有未来。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豹眺网官方微信号】关注互联网教育、数字出版、新媒体运营、内容电商等内容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内容产业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